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602200000031

第31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20)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20)

治疗:调心神,益肾气。

取穴:①组:通里、关元、太溪。

②组:气海、脾俞、命门。

③组: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操作:每日选一组穴针刺,三组穴轮换交替针刺,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5天,继针下1个疗程。各穴均用迎随与提插补泻手法补之。腹部任脉穴针感达到阴部,睡前自灸当日针刺穴位,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如法针灸2个疗程后,症状大减,嗜睡,多梦,神疲,口干,腰膝酸楚均改善。治3个疗程后,食欲增加;尿床、尿频显少。4个疗程后各证见瘥,共治疗5个疗程,告知已2个多月未尿床,纳食、睡眠均正常,精神亦好,有时连续加班几小时也不疲劳。近日随访,身体健康,未见复发。(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松荣治疗遗尿验案之一。王松荣生平见《咳嗽》。

遗尿是指在睡眠中小便经常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该例原因系由先天不足,肾气亏虚,下元不固,每致膀胱约束无权,肾阴虚,则不能上济心火,则有嗜睡、多梦之症。

治取中极、关元、气海、太溪,以补益肾气,固摄膀胱,使膀胱约束有权;取脾俞、膀胱俞、三阴交以升脾气,膀胱得以制约,故遗尿可止。

(三)陆瘦燕医案

王某,男,14岁。

夜间熟睡梦如厕,未有无遗之夜,症情已阅十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恶与他辈同嬉,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纳谷不香,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系由脾肾二虚,固摄无权,当以补肾健脾,培本缩泉为治。

处方:肾俞△,双;膀胱俞△,双;肺俞△,双;关元+,足三里+,双,手法:肾俞、膀胱俞、肺俞,米粒灸,各七壮。(注:“△”表示灸下同)

关元、足三里,提插补泻、温针。

二诊:遗尿已间日而作,面尚少华,精神稍见好转,饮食有增,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补肺肾,健脾胃之法,而达塞流固本之图。

处方:肺俞△,双;膀胱俞△,双。

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手法:肺俞、膀胱俞,米粒灸,各七壮。

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提插补泻,温针。

三诊:针灸兼施后已连续五夜未见尿床,面转红润,饮食渐增,精神振作,舌淡,脉细,症已奏效,再以补肾健脾,佐以升阳益气。

处方:百会△,大椎△,中极△,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手法:百会、大椎、中极,米粒灸,各七壮。

足三里、三阴交,提插补泻,温针。

四诊:病者已无梦无遗尿,纳谷香,面色红,脉软,舌苔正常,仍宗上法,以善其后。

处方:心俞+,双;关元+;气海+;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手法:提插补泻,温针。(引自《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陆瘦燕治疗遗尿验案之一。陆瘦燕生平见《不寐》。

《直指方》曰:“肾与膀胱俱虚,内气不充,故脬中自滑”。“遇夜而阴虚愈多”,又曰:“水之本在肾,其末在肺,则知天一之水,自上而下,相为贯通也”。故后之论遗溺者,有认为“由肺肾膀胱气虚”而致,本例病者,脾肾不足,脾属土,为肺金之母,母虚无食于子,而致肺子亦虚,金者水之母,肺虚而肾更虚,膀胱与肾为表里,肾虚则膀胱固摄无权,而遗尿之症作矣。陆师灸肾俞、膀胱俞、肺俞,即所以温补肺肾膀胱之气,补关元以益肾元,补足三里以健脾胃,使能资生肺子,一诊而获效,二诊仍宗前法,加补三阴交益足三阴之阳气,以约束下焦,盖足三阴之脉皆上行少腹而交会于任脉,而任脉起于肾下胞中。二诊而症大效。三诊改灸百会以醒神升阳,灸大椎益诸阳之气,中极是膀胱之募,灸此以固州都。诊后诸恙若失,四诊而获痊愈。

(四)许帼光医案

乔某,女,11岁。

主诉:日夜遗尿已半年。

病史:患儿于一年前因脑部感染以致脑积水,经神经内科抗感染降颅压治疗后,基本痊愈出院,但半年来不论夜间或白天均遗尿,胃纳不香,四肢乏力。

查体:神清形瘦,面色白,苔白舌淡,脉沉细,心肺(-),肝脾未触及,T36℃。

辨证:禀赋素弱,任督未充,又受外邪以致下元虚寒,肾脏封闭失司,膀胱约束无权,以致小便自遗而不知。

治则:醒脑开窍,通调任督,温肾固摄。

西医诊断:脑积水后尿失禁

中医诊断:遗尿

取穴:百会透四神聪,关元(温灸),肾俞,三阴交。隔日1次。

治疗经过:关元穴直刺1寸,令感应放射至会阴部,针后隔姜灸3壮,百会向四神聪透刺,治疗2次后尿床次数减少,7次后尿床止,白天亦无遗尿,随访半年未发,面色亦转红润,已正常上学。(引自名医风采中医药网)

评析:本案为许帼光治疗遗尿验案之一。许帼光生平见《哮喘》。

关元是足三阴、任脉经之会,总督一身之阴;百会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肾俞为肾脏之背俞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四穴合用,可培肾气,补脾气,通调督任,使三焦气化通调,膀胱约束有权,遗尿自止。

(五)任守中医案

李某,男,13岁。1982年8月24日初诊。

主诉:自幼经常尿床。

病史:患儿年已13岁,仍不能于夜间睡眠中自己醒来解小便,因而自幼经常尿床,每夜尿床2~3次,常有自卑感。既往身体健康。

检查:腹软,无压痛,脊柱检查未见异常。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诊断:遗尿,肾气不固型。

治疗:补肾益气,固涩小便。

取穴:中极、关元、百会、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百会穴用平补平泻手法,余穴均行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患儿于针刺治疗后,当晚即未再尿床,而且能于睡眠中醒来自己解小便。按上法共针治5次,一直无尿床现象出现,而告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任守中治疗遗尿验案之一。任守中,1918年生,辽宁省辽阳市人。首都医学院教授,北京儿童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研究会顾问。1944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早年随父亲任作田学习针灸。擅长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婴幼儿泄泻、幽门痉挛、尿频、遗尿,治疗时主要施用其父传授的八法十术、捻转补泻、九六补泻等针刺手法。著有《儿科针灸疗法》,参加了《针灸研究进展》、《实用儿科学》的编写。

遗尿乃儿科常见病证,系指三周岁以上之小儿,在睡眠中不能自行控制小便而不自觉地排尿,俗称“尿床”。此病之发生,在于肾及膀胱虚寒不能约束小便,或因脾肺两虚,而使小便自遗为其主因。但亦有肝经有热,阴虚有火而导致者。若小儿禀赋素弱,任督未充,而致肾阳不足,下元虚寒,闭藏失职,膀胱失于约束可致遗尿。本例患儿观其脉证,当属肾气不固,膀胱失于约束所致。补关元以补益下焦元气,且能益肾气;取中极以加强膀胱约束功能;取三阴交以培补三阴之真气;取百会旨在益智安神。下元充实,肾阳振奋,膀胱约束有力,遗尿自止。

针灸对于小儿遗尿症的治疗,主要对排尿功能失调,以及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感受寒凉等引起者,为其主要适应证。这类患儿多在治疗3~5次后明显好转,若10次以上无效者,多说明有其他致病因素,应查明原因进行治疗。有一种因先天性隐性骶椎裂引起的遗尿症,一般在10岁以内较难治愈,但随着患儿机体的生长发育,往往在15岁左右,经针灸治疗,大部分可迅速治愈。

四十一、消渴

(一)龙文君医案

患者,男,52岁,干部,2003年4月初诊,患者自觉口渴、多饮、多尿、身体消瘦3年余。初发时每日喝水3~4热水瓶,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空腹血糖为15.54mmol/L,尿糖()。多次住院治疗。长期服用降糖药。疗效不甚显著。空腹血糖波动在8.6~11.2mmol/L,餐后血糖波动在9.98~13.31mmol/L,现食量每日350~500g,单饮水量每日3000ml,尿量2000ml,尿次数9次,小便黄,口渴,口干,饥饿感,便秘,皮肤瘙痒,四肢疼痛、麻木,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恶心,多汗,舌质红,苔淡白而薄,脉弦。

中医辨证为阴虚燥热,治以滋肾润肺,清胃降火,取耳穴胰胆、肝、胃、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及配穴三焦、渴点、饥点,每次选用5~6穴,耳廓常规消毒,采用捻入法将毫针快速刺入耳穴,捻转法运针1分钟,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半疗程后,口干口渴、饥饿感、皮肤瘙痒、四肢疼痛、恶心症状消失,夜尿1次,疲乏无力改善,多汗与麻木改善不明显,其中口渴和饥饿感消失最快,治疗6~7次消失,空腹血糖6.4mmol/L,尿糖(-),随访半年后,饮食量控制尚可,情况良好,血糖6.5mmol/L,尿糖(-)。[侯春英.龙文君教授临床验案举隅.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01):1-3]

评析:本案为龙文君治疗消渴验案之一。龙文君,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年,理验俱丰,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尤其是耳针的应用。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以三多一少为特征,该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龙老以为本病多因五志过极,嗜食肥甘,恣情纵欲而致阴阳受损,燥火上灼肺胃津液,阴液亏耗,阴不敛阳而成病,故三消皆现,采用标本同治,着重治本的治则,滋肾润肺,清胃降火,使脏腑阴阳平衡,三消之疾可除,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针刺糖尿病患者的胰胆、中耳根穴时,可通过迷走神经刺激细胞分泌胰岛素(人体内脏在耳廓上相应的反应点基本上都分布有迷走神经),或使完全不分泌的胰岛素细胞被激活,而释放部分胰岛素,针刺下屏尖、交感、肝穴时,增强胰岛素对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β受体及交感神经的刺激,肝糖原分解的抑制增强,使肝糖原分解减少,血糖下降,这就打破了糖尿病发病中两个代谢紊乱的环节,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二)曹一鸣医案

袁某,女,62岁,退休工人,1997年10月11日就诊。

主诉:近1个月来突然消瘦,体重锐减(原130多斤减至110斤),全身乏力,遂求诊于曹师。

诊见:慢性病容,精神萎靡,消瘦乏力,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

查体:心肺(-),在胰俞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又名脺俞)及下巨虚下1寸处(又名胰点)有明显压痛()。曹师诊为糖尿病(中医名消渴),施以针灸治疗,胰俞针8分深,胰点针1.5寸深,得气后行弹拨手法2分钟。翌日去医大总医院糖尿病专科检查,空腹血糖13.67mmol/L,尿糖(),果然诊断为糖尿病,予降糖灵口服后,周身仍感乏力,胃脘闷胀不适。仍隔日针灸1次,共1个疗程(10次),患者精神饱满,脘腹舒适,胃纳转佳,化验空腹血糖7.2mmol/L,尿糖(-)。[杨文鹤.曹一鸣针灸治疗疑难症验案举隅.天津中医,1998;(04):5-6]

评析:本案为曹一鸣治疗消渴验案之一。曹一鸣为天津中医学院教授,从医60余载,学验俱丰。其在针灸治疗方面颇有建树,特点是将以痛为腧,用于诊断及治疗各种疑难病症,且每获佳效。

糖尿病的主要病机在胰脏,据胰脏的体表投影和背俞穴的特性,不少针灸名家将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定位胰俞穴,胰点是曹老在多年临床经验中摸索的效验阿是穴之一,《灵枢·背输》所言:“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说明腧穴起源于压痛点,即以痛为腧。又依据《丹溪心法》所云:“欲知其内,当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进一步认识到人体内在脏腑器官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的传递作用,反映到体表的特定部位,也即穴位反应点(亦称压痛点)。实践证明,以穴位反应点即压痛点用于诊断和针治疾病,其疗效确比一般无压痛穴位为优。

(三)石学敏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