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602200000018

第18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7)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7)

脾虚则心失所养,胃气不和,浊气不降,上扰神明,故失眠。选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健脾消胀,和胃降浊,内关、神门、三阴交是程老治疗不寐的经验选穴,内关是心包经络穴,神门为心经原穴,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三穴合用,宁心安神。太溪为兼症选穴,配神门又可交通心肾。证系虚实夹杂,所以针刺手法用平补平泻法。此案程老由于抓住脾虚胃气失和这一根本病机,所以多年顽疾,守方治疗得以奏效。

十二、中风

(一)黄竹斋医案

某患者,男,82岁,原民主德国人。

患者于1957年4月20日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偏瘫,遂抬来本院急诊室。患者神识不清,不会说话,右半身偏瘫,脉浮紧,诊断为类中风瘖痱。针刺风府、风池、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等穴;服苏合香丸,每服一丸,日2次;古今录验续命汤日服1剂,分二次服。第二日神志清醒,即能说话。共针4次,服续命汤8剂,牛黄清心丸10丸,说话、写字、走路,一切恢复正常。[苏礼.黄竹斋医案三则.中医杂志,1988;(10):30-31]

评析:本案为黄竹斋治疗中风验案之一。黄竹斋(1885-1960年)名维翰,原名谦,字吉人。晚号中南山人、诚中子,陕西临潼人。幼时家贫,随父打铁为生。后发奋攻读,通经史、天文、历算,尤精医学。曾任军医官,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建国后被聘为西北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兼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素崇仲景学说,并擅针灸。撰有《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病论集注》及《针灸经穴图考》等医药、天文、数学等著作50余种。曾荣获卫生部金质奖章。其针药并用治中风偏瘫有独到之处。曾治愈前苏联大使尤金瘫痪病。

本案患者是德国一高龄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病人,经黄氏针药并用,次日神清能语,8天后即恢复正常,这一消息曾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报刊登载,称赞中国医学高明。

黄氏针治中风之病,每取风府、风池等穴。此二穴对解除中风不语、神识不清有较好的疗效。惟风府穴下邻近延髓,针刺不宜过深,一般以0.5~1寸为宜。苏合香丸对中风牙关紧闭,昏迷痰壅之闭证,有温通开窍之效。但该方性偏辛香温热,若中风属脱证、热闭者则非所宜。古今录验续命汤之治中风,早见载于《金匮要略》一书,而后人多畏麻、桂辛热,置弃不用,黄氏则每用此方于中风证属寒痰闭塞,蒙闭神明者,辄收良效。牛黄清心丸清心化痰、开窍醒神,甚为对症,足见其选方之精,用药之妙。

(二)于书庄医案

肖某,男,57岁,干部。1989年7月25日初诊。

主诉:左侧半身不遂,左上肢疼痛4个月。

病史:患高血压9年。4个月前因劳累过度而发生左侧半身不遂。经某市某医院治疗后病情稳定,曾用针灸治疗,但左侧半身不遂未见好转。现症:左半身不遂,左上肢疼痛明显,日夜不能入眠,其痛与天气变化无关,手背浮肿。

检查:神志清楚,面色少华,无口眼斜,血压:17.3/12kPa(130/90mmHg),左上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侧上下肢肌力正常。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无力。头部CT诊断为脑血栓。

诊断:中风(脑血栓),气虚阻络型。

治疗:益气通络,活血止痛。

取穴:大椎、腰阳关、合谷、太冲,“五脏俞”加膈俞。

操作:首取大椎、腰阳关,施以刺热手法,配以火针点刺患侧阳经;继用五脏俞加膈俞针刺治疗,但疼痛未减。遂改用助阳开痹法,取大椎、合谷、太冲,有较强酸胀针感。针刺2次后,上肢可以内收,疼痛明显减轻,但外展时仍觉疼痛。用腧穴按压法查其募穴,在膻中、中脘、天枢、关元、中极处有明显压痛,遂针之,取柔和酸胀针感,针后疼痛大减,一夜安然入眠,精神较佳。继用此法针治1次,疼痛基本消失。以后取五脏俞、膈俞、环跳、曲池等穴,治疗其半身不遂,1个月后,生活能自理,在此期间,左上肢疼痛再未明显发作。(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于书庄治疗中风验案之一。于书庄生平见《晕厥》。

疼痛是半身不遂常伴发的症状,同时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该患者疼痛与气候变化无关,可见此痛绝非外风所致。而其本质是因阳气不足,阻滞经脉的表现。故在治疗时,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治疗。取大椎以助阳气,大椎乃诸阳经之会穴。取四关以开痹通络而止痛。东垣针法云:“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根据此文,今取胸腹之募穴针刺之,能使之气得充而痛解。各穴合用,而使阳气得复,痹阻之经脉得以疏通而诸症缓解。

在疼痛得到控制后,再用五脏俞配以膈俞、曲池、环跳等穴,以补益气血,使经脉功能恢复,而使半身不遂之机体恢复正常。

(三)马瑞林医案

张某,女,50岁,工人。1989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右侧半身不遂2个半月。

病史:患者2个半月前,晨起突觉右侧半身不遂、头晕,语言不清,到某医院做检查CT为多发性脑梗死。住院治疗2个月,病情较稳定,令出院治疗。

检查:患者神志清楚,语言謇涩,舌质紫红,苔白腻,脉弦。右上肢肩关节能微动,肘关节和腕关节只可略活动,拇、示、无名指能微动,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巴氏征(±)。血压28/16kPa(212/119mmHg)。

诊断:中风(多发性脑梗死),肝阳上亢型。

治疗:平肝潜阳,通经活络。

取穴: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太溪、太冲。

操作:左补右泻法。每日1次。

第1次针后,上肢活动即明显好转,手指活动幅度见增大,下肢活动有力。连续针治3个疗程,血压为:21.3/12kPa(160/89mmHg),上下肢功能正常,痊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马瑞林治疗中风验案之一。马瑞林生平见《晕眩》。

针灸治疗中风历史悠久,早在《内经》、《甲乙经》等古典医籍中,便有详细记述,其后历代针灸医籍无不论及。至清代在理论上已趋于完善,治疗经验更加丰富。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疗效又有提高,特别是对脑梗死进行中医辨证治疗以后,有效率可达90%以上。此患为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风阳挟痰水,痹阻经络,治以平肝潜阳,通经活络。针取太溪、太冲二穴以滋阴平肝而潜阳,用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以通经活络。作者在针刺时认真作到每针获得较理想针感,对各穴注意针感的循经传导,故收理想效果。

(四)许帼光医案

成某,女,70岁。

主诉:右半身不遂,饮水发呛,伴失语1天。

病史:清晨突感右肢体不遂,不能言语,饮水发呛。

查体:神清,BP140/80mmHg,心率85次/分。右面神经轻度瘫痪,饮水咳呛,伸舌右偏,右半身主动运动受限,肌力Ⅱ级,感觉无异常,右肢腱反射均活跃,舌红苔薄少津脉细。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CT证实)。

辨证:年过七旬,阴虚阳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

治则:滋养肝肾,醒脑开窍,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混合性失语,右半身不遂。

中医诊断:中风,喉痹。

取穴:风池(双),廉泉(1),人中(1),内关(双),三阴交(双),合阳(右),每日1次。

治疗5次,饮水不呛,14次后可由人搀扶行走,但步态欠稳,言语稍清。治疗30次后,能拄拐棍独立行走,步态蹒跚,治疗60次后双下肢行走较稳,能握匙吃饭,经每天辅以练习读报,言语已渐清晰。

处方: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白附子6g,僵蚕10g。

(引自名医风采中医药网)

评析:本案为许帼光治疗中风验案之一。许帼光生平见《哮喘》。

此乃脑梗之偏瘫、失语及饮水发呛,取风池、廉泉、人中、内关醒脑开窍,取三阴交滋养肝脾肾三脏之阴。用补阳还五汤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因治疗及时再加辅以听、读及肢体功能锻炼,得以较好的康复。

(五)韦有根医案

张某,男,59岁。1983年10月14日初诊。

主诉:左侧肢体偏瘫17天。

病史:患者于17天前左鼻腔肿胀发红,自用手挤压后,面部红肿,3天后的清晨4点,其家人发现病人语言不清,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呕吐1次,送当地医院抢救,诊断为:①颅内感染。②脑血栓形成。经抗感染、脱水、补液治疗,未见好转,转入我院内科及外科病房,复用抗感染、脱水等法,治疗两周,病情仍无好转,转入我科。

检查:神志清楚,能回答简单问题,抬颈时稍有抵抗,口眼歪斜,左侧鼻唇沟消失,伸舌时向左偏斜,脉象沉弦结代,舌质红,苔薄黄。心电图检查:左心室肥大劳损、窦性心动过缓、多发性多源性早搏。

诊断:中风(脑血栓),风痰袭络型。

治疗:平肝潜阳,祛风化痰。

取穴:太冲、合谷、隐白、足三里、曲池、上星。

配穴:印堂、攒竹、肩髃、外关、中渚、环跳、梁丘、阳陵泉,还可加七星针刺激偏瘫侧。

操作: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经过上述方法治疗1周后,患者精神好转,呕吐减少,大便通畅。治疗2周后头已不痛,入睡神安,饮食量明显增加,手臂可抬高1尺,上肢扶着可走几步,2个月后,复查心电图,报告为正常范围。患者生活自理,可单独行走,而出院。(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韦有根治疗中风验案之一。韦有根生平见《头痛》。

该患者病因乃面部疖肿用手挤压导致邪毒经血液内攻,脑髓为邪毒所伤而出现中风偏瘫。邪毒内攻导致肝风内动,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引起半身不遂,口眼斜。痰热挟滞中焦,传导功能失司,升清降浊受阻,则腑气不通而便秘。舌红、苔薄白,脉沉弦结代均为邪毒化热内攻而致之征象。针刺取穴太冲、合谷平肝潜阳,开关利窍;隐白、足三里健脾利湿化痰;曲池、上星清热泻火,其他配穴疏通经络,利关节。全方共奏平肝潜阳、祛风化痰之功效。该病例极少见,经内外科治疗无效,转入我科用针刺治疗而愈。该病为疑难重症之一,针刺治疗疗效如何,跟体质、年龄等有关,体强、年龄小、病程短,则恢复快。

(六)刘家荫医案

沙某,男。60岁,原利比里亚政府官员。1986年8月12日就诊。

主诉:左侧半身不遂半年余。

病史:患者半年前于晨起时发现左侧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语涩。病后曾去利国肯尼迪医院就治,诊断为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偏瘫。曾用大量西药治疗,并去美国纽约某医院治疗无效,而来中国医疗队求治。

检查:体胖,神志清楚,言语不清,口眼斜,血压21.3/12kPa(160/90mmHg)。舌体肿大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左侧半身不遂,肌肤不仁。

诊断:中风(脑血栓),中经络型。

治疗:健脾祛湿,化痰熄风。

取穴:廉泉、地仓、颊车、外关、合谷、曲池(双)、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双)、丰隆、肝俞(双)、肾俞(双)、内庭(双)、太冲(双)。

操作:上穴交替选用,除肾俞穴用补法外,余穴均以泻法施术,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日。

按上法针至2个疗程时病人已能言语,吐字较清,口减轻,肌力增强,已有痛觉。继续治疗2个疗程,病人已能扶物自行走路,生活可以自理,临床痊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刘家荫治疗中风验案之一。刘家荫,1934年生,吉林省扶余县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黑龙江分会常务理事。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71-1973年于黑龙江中医学院西学中班学习。1970年以后专门从事针灸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刘氏重视传统的中医学术,倡导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注重开发应用新技术、新疗法。对针灸临床、超声波、磁场疗法、埋植疗法、粗针疗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参加了《中国百科全书·针灸学》、《现代针灸电子仪器及其应用》、《磁疗法简介》等书的编写工作,参加过多次国际的专业学术会议。1986年任利比里亚共和国“中国成龙医院”副院长。

中风之病因较为复杂,该案中风之发生系由于患者体质肥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而形成上虚下实,阴阳不能相互维系而发病。取用地仓、颊车,属近部取穴,以调整局部经气而治口。风病多在阳经,阳明为多气血之经,取合谷、内庭、曲池、丰隆即可调和经脉、疏通气血,又能清热化痰。取用肝俞、肾俞以泻肝补肾而达滋阴降阳,镇肝熄风之功;阳陵泉与曲池伍用是治疗半身不遂的有效穴位,正如《百症赋》所言“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诸穴合用,而奏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