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602200000011

第11章 急症针灸医案 (2)

第二章 急症针灸医案 (2)

李某,男,12岁,学生,1975年6月15日学校组织拾麦,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高热汗出,呼之不应急送陕西中医学院岐山医教队,查:患者昏迷,气促,按压眶上缘,患者表情痛苦,心肺(—)心率100次/分,脉细数,诊断:中暑,即以三棱针在手足十宣点刺放血,挤出紫红色血液,同时针刺人中、合谷强刺激,三分钟后人渐苏醒,予饮温开水,半小时后精神好转,而愈。(引自《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中暑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夏暑酷热,暑秽所侵为病,暑为阳邪易使人体阴阳之气闭阻,取阴阳经交接处之十宣穴,以调阴阳,开窍苏厥,人中醒脑开窍,合谷以清暑热。诸穴合用,达到清热启闭,醒神之功。

(二)杨介宾医案

夏某,女性,24岁,四川双流县人。于1965年7月15日午后初诊。

代诉:发痧。

病情:患者素体壮实无病,于本日赶场青羊官,返家行至中途,卒然倒仆于龙爪堰路旁。四诊所见其病状,头痛如破,心烦意乱,呼吸气粗,白睛红丝缕缕,口大渴,汗大出,恶心欲吐,小便短赤如茶汁,壮热体温41℃,苔黄腻,脉濡数,特邀余外出急诊。

诊断:中暑(阳暑,热伤心神)。

治则:开窍、泻热、清暑。

处方:少商、商阳、中冲、太阳、攒竹、合谷、委中、曲泽。

治法:以上处方穴位,除合谷毫针重泻外,其余均用三棱针刺血,每穴刺出紫黑色血液0.5~1ml,并以温开水频服,针后不到2h,热退神清,其病若失,自行回家。(引自《杨介宾临床经验辑要》)

评析:本案为杨介宾治疗中暑验案之一。杨介宾,1929年生,四川省金堂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中医师。曾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委等职。

中暑俗名“发痧”、《金匮要略》中称“中暍”或称“中热”。由于夏令暑热炎蒸,兼之体气本亏,疲劳奔走于烈日之下,每多引发本病。该病因赶场青羊官,途程10余里,当日晴空万里,离照似火,饥饿疲劳,感受酷暑而发病。暑为阳邪,易伤人之气阴,此所谓动而得之者,阳暑之证也。暑热内侵,伤人心神,化火逆传心包,故突然昏仆,心烦意乱;暑热炎上,循经上冲,故壮热头痛,白睛发红,暑邪多挟湿浊,壅滞中焦,故恶心欲吐而苔腻;暑热伤及气阴,所以心烦意乱,呼吸气粗,口渴汗出,小便赤,脉濡数,也是暑热挟湿之象。治法当是醒神开窍,清泻暑热,急用三棱针刺血以泻热,取少商、商阳、合谷泻太阴、阳阴热邪,达到气阴两清;中冲、曲泽泻心包热邪以醒神志;头为诸阳之会,太阳、攒竹泻上焦阳热以利头目;委中为“血郄”,泻太阳血中之热,数穴合用,共奏醒神开窍,清泻暑热之功。病愈快,其效也速,何也?乃辨证明,治法当,病中机,针中的故也。

六、溺水

周德宜医案

曹某,男,12岁,学生。1979年7月23日初诊。因下河游泳而被溺,40分钟后被人发现,救起时呼吸已停止,四肢冰冷,皮肤发紫,口流白沫,面黑舌伸,腹部膨隆,身体尚软,仍有心跳。治疗:①将患者放至空气流通处,解开衣扣,取俯卧位,侧首,抬高腰部,头及胸部放低,将口撬开,吐出肺胃积水;②针刺取穴:会阴、水沟、少商。手法:针刺会阴穴取截石位进针5分,水沟2分,少商1分,均疾刺,用大幅度捻转提插泻法。③放血:以三棱针点刺中冲穴,用力挤压放血。④以细辛、半夏各0.5g为末,吹鼻取嚏。治疗约1分钟,患者即长长叹气一声,开眼转睛,神识清楚。嘱其注意调养,并热敷肾俞、关元2穴,以利温中逐寒,利尿排水。[王振琴.周德宜运用针灸术治疗急症经验举隅.中国针灸,1999;(01):32-34]

评析:本案为周德宜治疗溺水验案之一。周德宜生平见《晕厥》。

溺水较多见于青少年,因夏季游泳所致。大量水液被吸入肺胃,若不及时抢救,常导致窒息死亡。运用针刺急泻会阴、少商,以开提肺气,中冲点刺强挤出血,以振奋心气,水沟为急救要穴。若针刺会阴穴后2~3分钟内未能苏醒者,则难以救治;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采用药物吹鼻取嚏法,为苏醒开窍的一种急救方法,对于窒息的病人有较好的疗效。药物常选用细辛、半夏为末,或用胡椒粉等。

七、高热

(一)殷克敬医案

李某,男,21岁,农民,1976年3月7日就诊。患者外感发热三天,伴有恶寒咽痛,头痛以前额为重,自服A.P.C.效不显。查体:体温39.5℃,面红,颈软、心肺(—),脉洪大,舌红,苔白厚。针刺大椎(放血)、少商(放血)、合谷(泻法),15分钟后测体温38.5℃,嘱多饮盐糖开水,下午继针一次痊愈。(引自《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高热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大椎为诸阳之会,故泻之以退热驱邪,少商乃手太阴井穴,具有清热利咽之功,再泻合谷发汗托邪外出,以泻阳明实热。故三穴针后,体温即降,诸症除而自愈。

(二)杜德吾医案

刘某,男,58岁,医生,住山东医学院。1958年秋天就诊。

病史:患者头痛,全身酸疼,发高热40℃,某西医院诊为病毒性感冒,住急诊室经服西药、输液4天,高热不退,特邀杜老针灸治疗。刻诊: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唇干口渴,口苦,咽喉疼,纳呆,大便秘结数日未下,小便短赤。

诊见:体温40℃,舌质赤红,苔心黄厚,脉洪。

诊断:秋温(病毒性感冒)

治疗:治则宜清温解表。针刺取穴:风池、风府、百会、头维、太阳、大椎、合谷、中脘、阳陵泉、三阴交,每穴得气后行雀啄术泻法1分钟即出针。翌日家属告云:针后热退,头身疼减,夜间安然入睡。见患者精神转佳,惟纳差、乏力,周身倦怠,故又以清头目、壮筋骨、理中气为法,针取风府、四神聪、头维、太阳、印堂、大杼、膈俞、肾俞、膻中、中脘、气海、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行捻转补法。针后饮食增进,气力增加,第二天下午竟能登讲台授课。[张登部.针灸名医杜德吾临证验案.山东中医杂志.1988;(06):32-33]

评析:本案为杜德吾治疗高热验案之一。此案例外感温热之邪,高热4天不退,针刺1次热退症减,足见针灸对急性热病取效之捷。取风池、风府、百会、太阳、大椎、合谷以清热祛风解肌表,佐头维兼有清头目而止疼之效;取中脘、阳陵泉、三阴交,以和胃利胆,健运中州,并有宣阳和阴之力。诸穴相配,温热得清,肌表疏解,故高热速退。然后又以清利头目、壮筋骨、理中气以善其后。

(三)刘韵松医案

曹某,男,2岁。1953年8月15日诊。病经数日,经打针服药不退。身热(39.5℃),汗出,体若燔炭,烦躁不宁,舌赤口干,吐舌舐唇,神识昏糊,面赤如妆,手足抽搐,腹满膨胀。此系暑热夹积。刺少商、关冲、内庭、临泣而搐止。然神识不清,便下秽物,小便红赤,予以清解方:石膏9g,生大黄、薄荷各3g,青黛、元明粉、栀子各6g,麝香0.3g,蛋清2只,飞罗面60g。研末,调和敷肚脐。另用鸡苏散30g,冷开水调而频灌之。热退而愈。[刘益群.刘韵松先生临床经验简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03):22-25]

评析:本案为刘韵松治疗高热验案之一。刘泽涛,字韵松(1893-1967年),祖居合肥,自幼随曾祖习医,八世方脉,兼擅针灸。曾从广西名医罗哲初先生研习达摩派针灸,又受业于上海恽铁樵先生之中医学校,勤求古训,兼收新学;博采众家之长,用药取穴精要,治病每多奇效,为合肥南乡誉为“神针”。所传弟子多人。解放后受聘于合肥市卫生局应诊,为合肥市历届政协委员。

高热抽搐,多系热迫心包。敷以民间止痉除搐之清热、解毒、除积之验方,饮以清热平肝之鸡苏散,以针刺导其经气,通其络,泄其邪,故能奏效。

八、中毒

(一)周德宜医案

崔某,女,20岁,学生。1997年4月2日初诊。患者于室内生火炉取暖,煤气很重,并将门窗紧闭,2小时后头晕头痛,胸闷恶心,欲起身开窗,但全身无力,双下肢不能站立,即刻昏倒,不省人事,幸家人回家,发现后速送往医院。入院检查:T37℃,BP105/76mmHg,脉搏92次/分。口唇发紫,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神志模糊,大声呼之方应。诊断:煤气中毒。治疗:①以三棱针速刺十宣、太阳放血。②针刺水沟、丰隆、涌泉、内关。手法:捻转刺入,用强烈短促的刺激,进针后迅速捻转,至神志清楚后出针。针后患者立即发出呻吟声,并时有咳嗽,面色转红,神志逐渐清醒,不断吐黏痰,停止针灸,令其家属制作生萝卜汁一杯予饮之,饮后须臾即嗳气,心胸舒畅,后调养1周痊愈。[王振琴.周德宜运用针灸术治疗急症经验举隅.中国针灸,1999;(01):32-34]

评析:本案为周德宜治疗中毒验案之一。周德宜生平见《晕厥》。

针灸对因煤气中毒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病人,有醒脑提神、豁痰开窍的功效。水沟、涌泉二穴针感极强,能速开上窍;丰隆以蠲化浊痰;内关以和胃降逆,治疗胸闷恶心。针刺十宣、太阳放血可泻血分之热,调节阴阳,开窍苏厥。

(二)夏治平医案

1969年春,夏老回老家探亲,一日下午2时,乡人抱一患儿约十一二岁来诊,系从河边发现孩子晕倒,观患儿全身青紫,看不出呼吸,摸不到脉搏,以耳贴胸尚能听到微弱心音,知其未死,当即针刺人中,捻到6下时见患儿眉头略皱一下,在针柄上悬一棉丝可见微微飘动,夏师一边派人急赴乡医院请人,一边为患儿针气海、足三里,灸关元,未效。继针内关后5分钟,脉即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患儿能哼出声,再刺十宣出血,10分钟,后发绀全消,当乡医院医生赶到时,患儿已可谈笑,后追问病史,方知患儿中午食大量菜粥后去放鸭,先感到脘痛,呕吐一阵后便失去知觉。[陈安.夏治平老中医针灸治疗急症验案举隅.针灸临床杂志,2006;(11):41]

评析:本案为江苏名中医夏治平治疗中毒验案之一。夏治平主任医师为全国知名老中医,从事针灸的临床和教学五十余载,擅长治疗男科疾病和各种疑难杂症。

本案肠源性青紫症是因食入过多含有大量硝酸盐的食物而形成的一种中毒性疾病,中医学认为,禀赋体虚,食入不洁,以致脾胃运纳功能失司,机枢不利,升降无常,浊邪上扰则可清窍闭塞,神明失守,重者甚至厥脱,患儿昏不知人,脉息全无,一派危象,当务之急须回阳救逆、醒脑开窍,故针刺人中醒脑开窍;取内关、足三里、气海升提阳气,振奋心主,灸关元以回阳固脱;十宣放血则可泄毒救逆,清窍疏通,阳气得扶,心主振奋,毒邪得泄,故厥症除而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