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601900000008

第8章 疑难病的痰瘀特点及症状体征

第四章 疑难病的痰瘀特点及症状、体征

疑难病实际上指的是病情比较复杂、定性定证困难、长期治疗收效甚微或反复发作的一些病证。至于有些病证反映的临床表现超出了教科书的范围、比较罕见的一种病证,临床上把它统称为“疑难病”。痰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多见于中年以后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逐渐减弱,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相对不足,正气虚弱,阴精物质和功能的阳气出现病理性失调,具体表现为津血代谢障碍,痰瘀毒邪孳生引起的疾病,多侵犯人体脏腑经络器官,以心、脑、肾、经络为主,兼犯多脏。继发性痰瘀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多见于内伤杂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感受温热病邪后精血严重受损的中后期阶段)过程中,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体内的津血循环发生障碍,导致痰(水、湿)瘀为患,成为病理性产物后的致病物质。前者是隐形杀手,防不胜防,后者是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易于发现,并随并病因的好转而改善。

疑难病的痰瘀特点和症状、体征,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这是因为痰瘀的致病因素所决定的,痰瘀致病影响人体的津血循环或局部的津血供应,成为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大量的病历资料证实,发现痰瘀致病(多指原发性)具有一定的特点:痰瘀病邪致病特点与传统医学的痰证、瘀证各自的特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临床上常夹杂为患,所以根据其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局限性和多发性,将痰瘀致病的特点、症状及体征的分述于后。

一、痰瘀致病的特点

1. 长期患慢性病,各个年龄均可发病。尤以中年以上为多见。

2.肥胖超重,易于罹患痰瘀而发病。过于肥胖,体重超常多由于贪食肥腻,多卧少动,日久导致脾虚湿困,清升浊降失序,脂浊失用,疏泄失控,宣肃失度,日久终致心脉营运负荷日渐加重,津血循环障碍,害化痰瘀毒邪,停聚人身各部,积聚日久陡然发病。

3.痰瘀为阴邪,胶结难除,反复发作,易伤阳气。痰瘀毒邪乃脏腑功能失调津血循行失常害化而生,是属于阴精的物质病理状态下产生的,自然属于阴邪,痰瘀阴邪致病,不论原发或继发,均具有痰瘀胶结难除,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的特性。痰瘀毒邪可侵犯人体各部脏腑筋脉之内,亦可病发肢体肌表之间。痰瘀阻塞,影响脏腑功能易伤阳气。

4.痰瘀阻塞可弥散全身各部为害,亦可聚结局部致病。继发性痰瘀伴随在各种急慢性疾病发病过程中,原发性痰瘀不易发现,可弥散全身各部危害,内而阻塞脏腑经络,外而结聚局部体表与四肢,上而五官头面及巅顶,下及生殖和二阴。可害及一脏,亦可病及多脏与全身。

5. 可发生栓子、肿块,固定不移,阻塞气机。痰瘀致病可发生肿块,固定不移,阻塞气机引发疼痛,属于隐形危害突发伤人。

6. 易于夜间发作,季节寒热因素亦可诱发加重。阴邪致病阴气偏盛,凝聚心脑脉络,多在夜间、气候突热骤冷变化时病邪引动诱发或加重脉络阻塞。

7.发病迅速,可危及生命。痰瘀致病阻塞心脑脉络发病迅速,一可致脑络失养,神明昏蒙无知,一可致心肌缺血,鼓动乏力。严重者心脑俱废,危及生命。

二、痰瘀致病的症状、体征

痰瘀致病内而可犯脏腑经络筋骨,外而可侵四肢体表,上犯头面五官颠顶,下及生殖二阴。兹将痰瘀致病的临床症状简述于后。

1.痰瘀上蒙清窍

则症见:头晕目眩,头沉闷痛,耳鸣突聋,昏蒙不清,周身沉重。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面,走空窍”,其为精明之府,需要人体精髓气血的灌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上述症状传统认为是痰湿上蒙所然,实际上是痰瘀阻塞脉络,津血运行不畅,脑髓失去充养所致,不是单纯用痰或瘀的辨治所能取效的,而是痰瘀病邪相互胶结,影响脉络通畅所形成。周身沉重,素以痰湿内阻辨证,虽然合乎辨治之法,但临床收效甚微,或取效一时,旋即复发,实属痰瘀为患。

2.痰瘀阻塞脑络

则症见:突然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涩謇,或昏仆不语,肢体偏瘫,或瘫侧肢体麻木,或双下肢痿软。

中风病又称为“脑卒中”,是由于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候变化导致痰瘀阻塞脑络,横窜经络,蒙塞清窍而发病。也有一日发作3~5次。还有起病急,伴有渐进的发展过程。多发生在中年人以上,老年人尤多。近年来,中风病的发生年龄有向前推移的趋势,30~40岁发病也不少见。在临床上曾收住过4~9岁的小儿中风偏瘫患者(考虑与患烟雾病、动脉炎有关)十余例。要把上述症状作为痰瘀阻塞脑络的特征来处理,至于中风中脏腑出现意识障碍,昏迷不省人事的急重病,在区分闭证和脱证的前提下,痰瘀阻塞脑络或痰瘀导致络破血溢聚集颅内引发中风病的发生。本病属于脑血管病的范围,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在本病的诊断过程中要结合CT、MRI的影像学诊断。在中医的辨证过程中出血性脑卒中多在精神刺激活动情况下发病,缺血性脑卒中往往在静息睡眠时发作。中风伴有意识障碍者多认为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没有意识障碍者多认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CT、MRI的影像学诊断发现有不少出血性脑血管患者无意识障碍,且在静息下发病;同时也发现不少梗塞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活动时发病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深度昏迷,意识不清的。

双侧下肢痿软,属于中医痿证的范畴,引起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湿热浸淫、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所引起,站在临床痰瘀致病的角度上看,属于痰瘀阻塞脊柱经络,致使下肢肢体痿软无力。诊断时应结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排除现代医学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炎、脊髓炎、脊髓肿瘤等疾病的可能。

3.痰瘀阻塞于心络

则症见:胸痛如绞,憋闷压榨,呼吸困难,活动时或夜间加重,心主血脉,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心气不足,血脉瘀阻,痰瘀互结,心脏脉络管腔狭窄,血液循行受阻或闭塞不通,均可引起疼痛,其疼痛的特点: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向左肩臂放射,伴见呼吸困难,活动时或夜间加重。根据心痛的临床表现,多属于正虚邪实之证。心脉为痰瘀所阻,一为心气不足,一为心阳虚衰。心气不足者,可因心气虚弱,无力鼓动心血运行,一为心阳不足者,寒凝气滞,痰瘀致使脉络阻塞不通所引起。除胸痛绞榨,胸闷如窒,呼吸困难外,心气虚弱者,可兼见心悸气短,自汗懒言,少气乏力。属于心阳不振者,伴见气短自汗,心悸心慌,畏寒怕冷。无论是心脏阴阳气血的不足,还是痰瘀实邪的结聚,最终痰瘀阻塞心络,引起脉络管腔狭窄或阻塞不通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最后结局。

从冠心病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病的机制来看,痰瘀脂浊,混杂于血液之中,附着于管壁之上,致使冠脉血管失去营养而变性、狭窄,严重者引起冠脉管闭塞,引发心脏病的突发事件,也就是心猝死。

4.常因胸部病变导致津血不循常道溢于胸腔之内,害化痰瘀血水壅塞期间,大量的胸腔积液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痰瘀(继发性)阻于胸则症见:悬饮疼痛,除患侧的胸部疼痛,咳逆倚息不得卧,胸痛不能自转侧外,还伴见呼吸急促,不得平卧,发热时作,胸部满闷等症状。结合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胸部穿刺抽吸可见大量的、草绿色的胸腔积液,如若胸腔积液的颜色为鲜红色的应考虑为恶性肿瘤所引起,应结合病理、支气管镜、CT检查确定诊断。

5. 痰瘀阻塞肺络(原发性)

则症见:突然胸部憋闷胸痛,呼吸困难,汗出,面色苍白,不能平卧,晕厥。本病凶险危急,多由下肢痰瘀栓塞脱落阻塞肺络所致,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救治手段来处理。

痰瘀(继发性)可由肺痨结核导致痰瘀停聚,症见:咳嗽咯血,低热消瘦,盗汗骨蒸,五心烦热。可由热毒伤肺、痰瘀内阻化热肉腐酿脓而成肺痈,临床上除胸痛外,咳吐稠痰脓血,其味腥臭,伴寒战发热,口干咽燥,舌红脉滑数等热毒内蕴的症状。一般是由于津血为病邪所伤。

6. 痰瘀阻于咽部

则症见:咽中如梗,吞咽不适,或顽固性声音嘶哑或颈部有瘿瘤,或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者。痰瘀阻塞食管可见:胸部疼痛,食物进入吞咽困难,除胸部吞咽疼痛外,食物噎塞不下而反吐出。

咽喉为呼吸出入通道,饮食营养进入的要塞,有行呼吸、发语音、进水谷、助胃消化水谷的功能,与肺、胃、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灵枢·忧恚无言论》也指出:“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也。”肝气郁结,气结血瘀,痰瘀胶结,阻塞咽喉,可出现咽中有异物感,吞咽不适,哽咽不顺;如伴有顽固性声音嘶哑,应该考虑病情逐渐恶化,痰瘀胶结,形成肿瘤,阻塞经络,影响脏腑气血的运行,气机的升降出入停滞,严重者危及生命,医者不可掉以轻心。胸部疼痛,吞咽困难为食管肿瘤所引起的,身体失去水谷之精的营养而日渐消瘦,应结合细胞学、食管钡透或食管内镜检查以定性。也有食管局部热结血瘀或干硬食物吞咽时引起食管擦伤的胸痛,一般临床上易于鉴别,不再赘述。

7.痰瘀阻于肝

则症见:腹部肝脾大,固定不移,青筋暴露,胀大如鼓者。腹部胀大如鼓,脉络暴涨。多由于慢性迁延性肝炎致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权、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气、血、水瘀积腹内。最主要的是肝脏本身津血循行受阻,痰瘀阻滞,导致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精,失去了肝的正常的疏泄功能,气机阻滞,脾不“散精”,中下焦的决渎障碍,气血、水、痰瘀积滞腹内。腹部隆起,皮色苍黄,痰瘀内积,形成肝腹水。

8.痰瘀阻于腹部

症见:腹部肿块固定不移,疼有定处,日渐增大,多为痰瘀肿瘤阻塞所致。亦可见于术后肠道粘连,慢性感染导致痰瘀阻塞所形成。要结合现代内镜、超声、CT扫描、实验室检查来定性。

9.痰瘀阻于胃

则症见:胃脘疼痛,饥饿受凉后疼痛加重,进食缓解或食物吞咽困难,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顽固性食欲不振。胃脘痛简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它与冠心病真心痛有别,后者突然发作疼痛常在左侧胸膺部,疼痛剧烈或如锥刺,胸痛彻背,并向左肩臂放射,心胸憋闷窒塞,令人难以忍受,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以资鉴别。

若长期饥饱劳困,饮食不节(洁),长期思虑过度或肝气不舒,横逆犯胃均可导致胃脘损伤,而疼痛发作。因寒而致者,疼痛剧烈,得热痛减;虚寒而得者,胃痛绵绵,饥饿加重进食缓解,喜热恶冷;因肝气犯胃者,疼痛连及两胁,嗳气太息;肝火犯胃者,痛如火烧状,进热食则嘈杂不适,吐酸苦痰涎。疼痛日久胃络必伤,痰瘀胶结脾胃易于恶变。应及时的结合现代医学的内镜和病理检查确诊。

10.痰瘀阻于经络

则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或远端肢体(指趾)缺血性变性坏死溃破,或产后、术后长期卧床突然痰瘀结聚引起下肢肿胀剧痛。痰瘀阻于(脑络)经络可引发中风半身不遂病,亦可导致半身肢体麻木,紧束不适;消渴病可引起痰瘀阻塞脉络加重,使远端足趾失去津血濡养而溃破;产后、术后卧床日久易导致下肢痰瘀凝塞而肿痛。

11.痰瘀内阻在面部、精神、舌体 症见:面部黄黑色,眼眶周围发黑或青色,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双眼睑水肿,如卧蚕状,皮肤有斑块,青筋暴露,舌体胖大,或青紫有瘀斑。

人体正常的面色是红润而光泽的,这是脏腑气血上荣于面的外现。面部如果出现黄黑色的现象,我们常以为是瘀血的体征,对于这种传统的观点,从客观辨证的角度对门诊面部黄黑色的500例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有30%缘于肥胖患者,有35%的缘于肝病的患者,35%是出现在长期的脑血管患者,且全部病例均有痰瘀阻络的症状,即形体肥胖,瘀点瘀斑,肢体沉重,时有麻木,反应迟钝,目无精光,皮肤有瘀斑,青筋暴露等痰瘀共有的临床症状。

心血充盈,脉络畅通,“精明之府”营养有源,元神功能正常,则表现为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语音清晰,反应敏捷,动作矫健。如果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或脉络阻塞而不通畅,导致津血不能顺利的通过狭窄的脑络以营养脑髓,以致脑髓失养,或血液黏稠,痰瘀互结,阻塞其间,致使血液不能上荣。以上原因均可引起目光呆滞,两眼无神,反应迟钝,步履迟缓,言语不清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