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601900000038

第38章 疑难病痰瘀同治验案 (2)

第八章 疑难病痰瘀同治验案 (2)

入院第9天(3月27日):去掉“外用押药”,肚脐局部脓腔疮口已愈合如初,挤压局部无脓性液体流出,肝区叩击痛明显减轻,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叩击移动性浊音。复查:WBC 9.70×109/L,N 55%,L 45%。B超:肝脏及腹部未探及液性暗区。考虑:肝脏痈疡溃破,大病之后,气血双亏,精血衰败,用补气养血托里败毒之剂,药用:熟地黄12g,白芍10g,川芎10g,当归9g,党参10g,白术12g,茯苓15g,黄芪30g,乳、没各9g,甘草3g,穿山甲10g,金银花15g,鱼腥草30g,败酱草30g。水煎,一日3次口服。

4月15日患者自觉情况良好,同意带药出院。

随访:患者出院后情况一直良好,生活自理,能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按:本例是“肝脓疡穿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脐部穿孔”的患者。发病特点:年老体弱,热毒内陷,血败肉腐化为痈脓,正虚邪恋。临床表现:腹部疼痛拒按,压痛、反跳痛,腹部可叩击移动性浊音,每日约300ml的脓性分泌物从脐部流出,腹部穿刺可抽出脓性液体。辅助检查:血WBC 19.3×109/L、N 92%、L 8%,ESR40/h,CT:提示肝脏有6cm×7cm×3cm液平区可见。本病发病急,病情重,正虚邪恋与正虚欲脱同时存在,属于危急重症。治疗上仍采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以保持有效的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中医治疗原则:①开门缉盗,引流排脓以防脓毒继续内陷,耗气伤正,使邪有去所。②扶正去邪,益气固脱,健脾养血,托里排毒,提高人体组织的防御和修复能力。

1.本病非腹部手术的适应证,剖腹探查清洁腹腔排脓,一恐体质虚弱,气血亏虚,难以长时支持手术而意外生变。一虑手术腹腔清洗,病菌脓毒再发感染,邪毒内陷,疮口不长,险恶立现,后果难以设想。由是想起家传“外用押药”法,该药是家父治疗臀部布袋疮的祖传秘方,一般疮疡深十余厘米,数月长期不长肉生肌者,用押药治疗7日即愈。此方的吸附脓毒的作用治疗本病是否有效?反复推究:外用押药中弥陀僧(银匠炉内的锈)质重和枯矾、百草霜、雄黄攻毒杀虫,收敛防腐,长于治疗疮疡脓液毒物的吸附功能;乳香、没药、轻粉、麝香攻毒利水,消痈散结,善治痈疽恶疮而化腐生肌,配以朱砂镇心安神,以防毒邪入里。实践证明本方外用对化脓性腹膜炎脐部穿孔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正虚脓毒内陷、危急重症,配合西医抗生素、对症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度的失衡,保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供应,给中医有效治疗提供可靠的时间保证,内服以益气补血,托里败毒。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黄芪、归身、白芍、川芎补气养血,以取气能化生、固摄津血之意;加入败酱草、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败毒,消痈散结,以治肝脓疡化脓性腹膜炎脐部穿孔之重症;伍以赤芍、白芷活血以取祛腐生新、收敛生肌之效。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托里败毒之功。使危急重症7日后脓尽疮敛病告痊愈。

四、中指硬肿剧痛症

李某,男,43岁,农民,于1998年3月18日就诊。患者3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左手中指肿胀,剧烈疼痛,动则尤甚,伸屈不能,夜不能寐,痛苦难状,曾经省市医院风湿免疫疼痛科专家化验检查,未有阳性发现,曾静脉滴注“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长达3年有余,病情有增无减。中指肿大,形如玉米芯,坚硬剧痛,惶惶不可终日,经常以右手保护,以防碰触引发疼痛,每天靠口服“泼尼松”“曲马多”“双氯灭痛”等激素及镇痛药来缓解,生活难以自理,亲戚怜其苦痛,邀余诊治。诊察时:患者精神正常,表情痛苦,唯有左手中指肿胀僵硬,难以屈曲,指围9cm×9.5cm,表面肤色欠红润,皮肤绷急,质地坚硬如石,触摸剧痛难忍,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中医诊断:中指硬肿剧痛症——寒凝痰瘀型。

内治法:温阳通脉,化痰逐瘀。药用:当归9g,川芎9g,熟地黄30g,鹿角胶(炖化)12g,姜炭9g,肉桂6g,白芥子9g,炙甘草9g,半夏9g,鹿衔草9g,赤芍9g,水蛭6g,桑枝9g,蜈蚣3g。水煎,一日2次,口服。

外治法:荆叶120g,花椒叶200g,大蒜杆150g,白矾30g,加水1 000ml,煎煮30分钟后离火,先熏后洗,凉后再加热,泡洗60分钟,每日早、晚两次。

二诊(3月29日):停服激素,曲马多药每日2次,每次1片,上药内服外洗7日后,疼痛有所减轻,止痛药每日1片即可痛止,继以上药内服外洗。

三诊(4月14日):左手中指肿胀质硬依然,局部皮肤颜色较前红润,疼痛明显减轻,止痛药基本上停用,由于家庭困难,坚持用上药外用熏洗。

四诊(5月5日):中指疼痛消失,但肿胀质硬仍未明显改善,细析之:中指肿胀质地坚硬,虽系痰瘀阻塞,津血运行不畅,绝非一般化痰祛瘀之品、消肿散结之剂所能奏效,遂用乾坤膏,加牛黄0.5g,麝香0.5g,藤黄0.5g,共为细末,撒于中指皮肤表面,用膏药外贴密封,满1个月后去掉。

1998年9月3日随访:言其中指硬肿痛疼痛病自从用上药敷后,疼痛减轻肿硬消失,1个月去掉膏药后,竟恢复如初,运用自如,农活劳动,外出打工全然无碍。

按:中指硬肿剧痛症属临床罕见之病,历代经典、各家之说未曾见有其记载和论述,且发病后疼痛难忍,终日不安,遍查风湿免疫等现代检查未明其因,治疗数年皆以无效而告终,中指硬肿剧痛依旧,病情发展有增无减,诚属疑难顽症。

中指硬肿剧痛症:病在左手,局限于中指,临床表现独特,仅以中指硬肿剧痛,触之亦甚,难以屈伸,夜不能寐,状若玉米芯,惶惶不可终日。四诊合参,色脉正常,余无不适,虚实难辨,寒热难识。如是之证,诚难治也!唯以用“不通则痛”以言其理,亦惑于斯证之辨。鉴于左手中指硬肿剧痛惨不忍睹之象,肿胀僵硬难以屈伸,表面肤色欠红润,皮肤绷急,质地坚硬如石,触摸疼痛亦剧,考虑中指寒凝于脉,痰凝血瘀所然,采用内外兼治之法。

内治法以温阳通脉,化痰逐瘀:方中当归、鹿角胶、川芎、熟地黄、炙甘草温经补血,以促血脉充盈,推血行气之功;姜炭、肉桂温运血脉,以散经络之寒;配白芥子、半夏可化胶结之顽痰;配鹿衔草、桑枝、赤芍活血化瘀,以除指端之瘀;妙在水蛭、蜈蚣二药合用,破血行瘀,解毒散结。一可化顽痰利指节,搜剔关节之浊;一可逐死血化恶瘀,专消离经之血。全方共奏温经养血,化痰祛瘀之效。

外治法:初以家传秘方荆叶、花椒叶解毒散结,祛风通络,散寒温经;大蒜杆、白矾收敛解毒,化痰祛瘀。先熏后洗,以除阴分之毒结。继以乾坤膏,加入牛黄、麝香、藤黄,此药为通经活络,透骨解毒,解筋骨阴分之痰瘀结毒,诚乃上乘佳品。是故病发数年,令人棘手之中指硬肿剧痛症获愈。

五、右侧化脓性膝关节炎合并败血症

周某,女,51岁,于1983年11月23日就诊。患者因“右下肢膝关节肿痛伴发热3个月”为主诉,以“右侧化脓性膝关节炎合并败血症”收治。患者于3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侧膝关节肿痛,活动时加重,屈伸不利,渐之关节疼痛加重,不能下地活动,伴见发热(体温38℃),病后曾经当地卫生院治疗3天,膝关节肿痛进一步加重,化验白细胞19.7×109/L,N86%,L14%,X线局部摄片:提示右膝骨关节未见异常改变。

鉴于当地条件转入某市医院,按“右侧化脓性膝关节炎合并败血症”收治2月余,治疗期间,曾因脓毒症做局部切开引流,静脉输血800ml,大量的抗生素应用及对症支持治疗,发热虽退,疮口愈合,但膝关节肿胀未消,剧痛未减,昼夜疼痛难以入睡,饮食难下,终日卧床难动,形体日惫,神气几无,少气乏力,畏寒怕冷,几经会诊治疗,收效甚微,无奈出院转中医治疗。

诊察时:右侧膝关节漫肿无头,皮色不变,坚硬如石,无波动感,触之疼痛难忍,关节畸屈,伸则剧痛不已,伴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形寒肢冷,少气无力,气短不能接续,纳食不香,口唇色淡,舌淡白,苔薄白,脉细弱。诊断:右侧化脓性膝关节炎合并败血症——血壅肉腐,脓毒未尽,阳虚寒凝,痰阻血瘀。内治法:补气温阳,解化痰瘀。药用:红参9g,白术9g,茯苓12g,当归9g,白芍10g,熟地黄15g,鹿角胶(炖化)9g,独活9g,白芥子6g,肉桂3g,穿山甲9g,赤芍9g,乳香9g,没药9g,皂角刺9g,川牛膝9g,金银花9g,防己9g,建曲9g。水煎,一日2次早晚分服。外治法:用血花1g,麝香0.5g,牛黄0.5g,藤黄0.5g,共为细末,撒在已摊好的乾坤膏上,外贴患侧膝关节,2周更换一次。

二诊(11月26日):上药贴上24小时后疼痛明显减轻,中药口服3剂,精神好转,纳食增加,遵原方继服。

三诊(12月8日):右侧膝关节疼痛消失,触摸局部仍有痛感,肿胀已有所减轻,由于长期膝关节不能屈伸,已经不能自行伸直站立,下床后靠拐杖行走,患者感觉良好,面色转润,纳食正常,稍微活动即感少气无力,将上方去独活、防己加黄芪30g继服,每日1剂,更换外敷膏药。

四诊(12月25日):坚持服用上方15剂,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完全消失,可扶杖下地行走,精神正常,纳眠可,根据右膝关节弯曲难伸的状况,嘱其坚持锻炼,每日不断做伸腿动作,防止右膝关节弯曲致残,外用膏药改用每月一换,坚持口服金匮肾气丸。

五诊(3月20日):患者3个月后已弃杖单独行走,只是行走时右下肢稍微跛行,感觉良好,生活自理,能从事一些家务活动,嘱其加强锻炼,坚持活动,防止后遗症。

随访:2008年6月3日患者之女前来看病,言其母病愈后,一切正常,如今已76岁,年逾古稀,生活自理。

按:本例右侧化脓性膝关节炎合并败血症的患者,起病以右侧膝关节肿胀剧痛,关节弯曲活动受限为主症,曾因局部化脓清疮引流术后,疮口愈合,但肿痛坚硬未减,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坚硬如石,无波动感,触之疼痛难忍,关节畸屈伸则剧痛不已。此为血壅肉腐,脓毒未尽,阴寒凝聚,痰阻血瘀,气血虚弱之象。治疗的关键是:一则扶正气,注重补气养血,健脾和胃,以补后天化源;一则温阳通络,解余毒,化痰祛瘀,以消散阴毒之凝。方可解决肿胀剧痛。在治疗方法上采用了内外兼治。内以补气温阳,解化痰瘀为法,外以温散阴凝,透骨解毒。

内治方中仿八珍意(参、白术、苓、草、归、芍、熟)加鹿角胶气血双补,健脾胃扶正气,以治大病久病气血虚弱,体虚未复。肉桂、独活、防己、白芥子、川牛膝、穿山甲、赤芍、温经散寒,化痰祛瘀,长于散阴经之寒而除伏风、消坚肿;金银花、乳香、没药、皂角刺消肿散结,清解未尽之毒;建曲辛温健脾和胃,以防补气养血滋腻中州使胃气呆顿,诸药合施,共奏补气养血,消肿散结,化痰祛瘀,温经通络之功。伍以藤黄、麝香、牛黄透骨疗毒,通络活血,消坚散结之上品,敷贴外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不止痛而痛自止,不利水而肿自消,使右侧化脓性膝关节炎合并败血症之关节肿胀坚硬剧痛之疾肿消、痛止、关节滑利恢复正常。

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