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601900000010

第10章 痰瘀同治论 (2)

第五章 痰瘀同治论 (2)

在临床上曾经对高热神昏的乙脑患者采用清化痰瘀法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清化痰瘀法治疗乙脑高热神昏患者32例临床观察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第4期发表。尤其是对脑梗死患者的观察,对痰瘀体征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采用清化痰瘀法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治疗前后对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①清化痰瘀法在清化痰瘀的同时,具有清脑开窍,通络醒神的作用,而改变脑络阻塞的半身不遂和神志呆滞的症状。②清化痰瘀的药物,具有改变血液黏稠度的作用,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功能。③本法在清化痰瘀的基础上,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亦可用于温热病的痰瘀内阻神志昏迷的病证。

在应用清热化痰法时,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应注意:①清化痰瘀药,性多寒凉,易伤中焦脾胃,损伤脾阳,治疗时应注意顾护脾胃。②此法多用于急危重症,治疗时要严密观察,并注意心脑同病发生意外,所以在清化痰瘀的同时,注意对心脏情况的检测,防止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

五、解化痰瘀法

解化痰瘀法是根据痰瘀病变后的痰郁化热、瘀久酿毒,痰瘀毒热互结引起病理上的正邪交争,临床上出现的阳热实证。由于痰瘀病邪酿化毒热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发病后所产生的中毒症状应该是一致。痰瘀互结酿生毒热发为痈脓,在体表的临床表现:局部出现肿块,红、肿、热、痛,伴见寒战发热,周身酸痛,小便发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痰瘀互结酿毒热于体内的,热败肉腐化为痈脓,瘀积于肺的可见:寒战高热,咳嗽胸疼,咳吐脓血,其味腥臭,面色红赤,舌红苔黄;痰瘀毒热痈脓瘀积于肠道可见:腹部疼痛按之加重反跳痛,伴发热,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干结。痰瘀毒结痈脓瘀积于肝可见寒战高热,持续不退,右侧胸腹部疼痛,右上腹肝区压迫时疼痛加重。以上病证可结合B超、CT及实验室检查。

解化痰瘀法是由解毒清热和化除痰瘀的药物组成方剂,用于治疗痰瘀互结,酿生痈脓或痰瘀互结形成肿块,内生毒热的病证。本法解毒散结,清化痰瘀,适用于热毒壅盛,疮疡肿毒的病证。在临床上曾经采用解化痰瘀法,对于痈肿结块红肿热痛的病证疗效显著,一般早期使用解毒化瘀散结消肿,常可使肿块消退,对于已化脓的肿块,经手术切开引流后,继续使用本法,一可促使伤口尽快愈合,一可使愈合后的伤口没有硬结瘢痕。对于上述各脏腑组织占位性病变的良性肿瘤,使用本法后可以控制或延缓发展,并可使毒热消退,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生存质量,有一定的作用。如有恶化倾向时,应用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合理使用,以便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应用解化痰瘀法时要注意:①本法所选药物性偏寒凉,长于解毒清热、化瘀散结,所以对阴寒内盛、阳气虚弱的患者不宜使用。②对于正气素虚、脾阳不振,但病情出现热毒炽盛,必须应用本法时,可在毒热消退后停用本法,及时的给予扶正气、健脾胃的药物,以消除解化痰瘀的药物对正气的损害。③本法使用时易于损伤脾阳引起腹泻,可在该方药中加入一二味补脾固涩的药物,以固护脾气,防止引起腹泻。

清化痰瘀法和解化痰瘀法都有清热败毒、化痰祛瘀的作用。清化痰瘀法在清化痰瘀的同时,长于清热泻火,清心开窍,适用于痰瘀郁热化火,上扰心神,蒙蔽清窍所引起的阳闭证;解化痰瘀法具有解毒、和解之意,解除恶血顽毒、和解消散的作用,适用于痰瘀互结,日久酿生毒热所引起的病证。

六、补化痰瘀法

补化痰瘀法适用于气虚不能运血而导致津血停阻或气虚脉络的运行功能下降、脉络管壁的弹性降低、管腔的涩滞不畅均可导致痰瘀病毒形成,也就是气虚所引起的痰瘀病证。在临床上出现:气虚痰瘀在心可见心悸气短,少气乏力,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动则益甚,舌质可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气虚痰瘀在头,清窍失养,精明之府失聪则出现头晕头沉,昏蒙不清,耳鸣耳聋时作时续,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重则出现目光呆滞,头重难转,反应迟钝,面色如垢或黎黑,甚则出现半身不遂,舌体僵硬,言语不利,或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行走不稳,步履蹒跚。气虚痰瘀在肺,则出现少气无力,动则气喘,严重时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气虚痰瘀在肢体经络,则见肢体麻木,酸软无力,痿软难举,活动困难;或如虫蚁行走感,趾端发凉、或青紫溃烂。

补化痰瘀法是采用补气药物和消痰化瘀的药物组成方剂,用于治疗正气虚弱,气虚不能运血导致津血循行受阻,脉络管壁严重受损出现功能退化,引起气虚痰瘀造成心、脑、肾及全身脉络系统失去营养,并导致多脏器功能缺血性损害。本法在运用中对老年性动脉硬化、帕金森病、老年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缺血性心血管病、周围性血管病、脉管炎等,凡具有气虚痰瘀症状者均可使用,可收到满意的效果。补化痰瘀法的出现给我们研究中老年人健康保健、延长寿命、防治心脑血管病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经临床应用发现补化痰瘀法具有以下功用:①在补气化痰祛瘀的同时,具有改善脉络系统的动力不足、脉络管壁管腔严重损害的退行性改变,促使损伤的脉络系统功能修复。②能够降低脉络系统的阻力,改善人体的津血循环,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的血液供应,消除痰瘀的病理性产物,也就是“流水不腐”之意,运用补气增强人体动力的方法,促使津血循环以消除痰瘀病邪对体内的危害。③实践证明补化痰瘀的药理作用,能增加心脏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其改善血流量的作用能缓解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对缓解冠心病活动性呼吸困难有一定的作用。在临床上曾经对112例缺血性心脏患者采用补化痰瘀法进行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具有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三酰甘油、胆固醇的作用。此外,对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亦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心脑同病”“心脑同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运用补化痰瘀法时要注意:①补化痰瘀法是由补气药和化痰瘀的药物组成方剂,用于气虚痰瘀的病证。所以对正气充足邪气亢盛的阳热实证患者禁用。②对于昏迷的患者要注意阴闭与阳闭的区别,尤其是对急重危患者具备气虚痰瘀的病证,应先救其急,以免气虚阳脱危及生命,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救治手段以稳定病情。

七、温化痰瘀法

温化痰瘀法临床上适用于阳虚阴盛,寒凝血瘀,津血循行受阻而引起的胸部憋闷疼痛,遇寒加重,畏寒怕冷,肢体不温,舌淡滑嫩;或肢体局部肿胀,皮色不变,漫肿无头,疼痛夜甚;或心悸心慌,活动时加重,心动过速,肝脏肿大,形寒肢冷,下肢水肿,口唇发绀;或神志昏迷,半身不遂,肢冷不温,静而不烦等痰瘀阻塞脑络的阴闭症状。

温化痰瘀法由温化痰瘀的药物组成方剂,具有温阳化气、化痰祛瘀的功能,从而治疗心肾阳虚,津血循行失煦,推动无力,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权,导致痰瘀病邪害化而生。曾经对1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温化痰瘀的方法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说明:①温化痰瘀法在温阳化气,化痰祛瘀的作用下,能够治疗心阳不足,心气虚弱,痰瘀内生的病证。②观察发现本法不仅具有温化痰瘀的作用,还具有纠正心功能不全而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③本法具有扩张血管、减轻心脏的前负荷、解除主动脉阻抗的治疗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④本法可解除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使用洋地黄而产生的中毒现象和电解质紊乱的弊端,且没有副作用。

温化痰瘀法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应用中,发现其温化肾阳的作用能够改变肾循环,抑制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分泌增加和血管紧张素的释放,促使毒害物质的排出,解除氮质血症对人体的危害。曾经有一个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全身水肿,意识不清,出现严重的氮质血症,肌苷、尿素氮显著升高,在某医院采用透析疗法,治疗1个月病情加重而转治,采用温化痰瘀法治疗半月后患者意识清醒,水肿消退,饮食渐增,2个月痊愈。15年至今患者情况良好从未复发。

温化痰瘀法在使用时应注意:①本法多由辛温燥热的药物组成,易于伤阴耗津,对素体内热炽盛、阴虚火旺之体的患者禁用。②在治疗心阳不振、心气不足的患者时,要严密观察,认真分析,结合现代医学的心电监测,制定出周密的治疗方案。③对于长期使用洋地黄的患者,应用时不要立即停用,可根据情况减其用量。④在治疗中患者出现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时,应考虑燥热伤阴,在原法中加入养阴生津之品,或暂时停药观察。

补化痰瘀法和温化痰瘀法都有增加人体功能活动,具有促使气血运行而达到化痰祛瘀的目的,适用于气虚痰瘀所引起的病证。补化痰瘀法主要是用于气虚的痰瘀病证;温化痰瘀法主要是治疗阳虚的痰瘀病证。由于气虚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阳虚,阳虚是在气虚基础上的发展而来。所以,气虚和阳虚痰瘀常常相兼致病而难截然分开,临床上常两法合用,但使用时要分清气虚和阳虚的孰轻孰重,灵活使用,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总而言之,化痰祛瘀的7种治疗方法并非道尽痰瘀病证复杂的治法,譬如,大病久病、热病后期、阳闭昏迷重症晚期的阴虚火旺患者,大多患者已处于痰瘀病邪内阻外困的病理阶段,临床治疗更加困难,既得养阴生津,滋阴降火,又得化痰祛瘀通络,在滋阴降火的同时,按照“通化痰瘀法”和“清化痰瘀法”结合治疗,灵活应用,互相参照,滋化痰瘀法在此不再赘述。对其他临床上合并痰瘀证型同样采取“痰瘀同治”,依照辨证结果予以“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可为研究探索痰瘀同治,解决临床疑难病证提供了可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