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心理课
601800000049

第49章 幸福篇:热爱生活,拥有知足平常心 (3)

第十二章 幸福篇:热爱生活,拥有知足平常心 (3)

弗兰克在他的论文《多花少存:为什么生活在富裕的社会里,却让我们感到更贫穷》中提到:一个人需要多大的住房面积主要取决于邻居的住房,如果邻居的住房不大,他也不需要太大的住房。现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富有,但却越来越感受不到幸福,部分原因是,我们总拿自己与那些更富有的人相比。

案例

某机关的公务员王石,40岁,工作清闲,家庭幸福,生活平静。一天,接到老同学的电话,要大家出来聚聚。十多年没见了,王石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有的经商有道,开着奔驰,住着豪宅。有的则成为行业的领头人,旗下数家上市公司。反观自己,王石感到深深的失落,在单位也总打不起精神,整天一付失魂落魄的样子,妻子安慰他说:“咱们虽然不像有钱人那样阔绰,但钱也够花,又没有富人那样大的压力不是很好吗?”王石说:“我就不明白他当初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

点评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差异也无处不在,比较能使人看到自己的不足,产生进取心,但盲目攀比,容易产生失落、悲观、焦虑、抱怨等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衡。就如同上例中王石,生活里再也没有“快乐”二字。攀比心理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嫉妒、虚荣自卑或是贪婪等心理作祟,加上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克服攀比就要冷静地从自身出发,看看自己需要什么,看看自己能做什么,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功不如努力追求自身的完善与进步。另外,要学会比较,不要总和别人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别人的目标不是自己的,不如和自己纵向比,如果自己比以前进步,就是成功的。幸福就是惜福,就是相信自己的明天比今天好。

第353天 自寻烦恼

俗话说:“野花不种日日开,烦恼无根日日生。”真的是这样吗?烦恼真的是自己寻来的吗?

案例

有个年轻人来找心理学教授,对他说自己即将大学毕业,没有考上研究生,不知道何去何从,不知道女朋友会不会移情别恋,一想到要和昔日的同窗好友分开就茫然无措。教授把他的烦恼一个个列在纸上,并一一和他分析评论,最后年轻人发现实际的困扰很少,不禁笑着说:“真是无病呻吟!”教授注视他,微微点头说:“一只章鱼它在大海中本可以自由游动,享受生命的欢愉,但遇到珊瑚礁,它就伸出八只强大的手臂牢牢攀住珊瑚,然后大喊自己陷入困境。其实缠住章鱼的不是珊瑚的枝丫,而是自己的手臂,你觉得呢?”年轻人沉默了片刻说:“我明白了,您是说烦恼都是自己寻的。”之后,他迈着轻快的步子离开了。

点评

一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被试者把自己未来七天的烦恼写下来投入“烦恼箱”中,过了三周后打开“烦恼箱”,被试者发现九成烦恼并没有发生,心理学家让被试者把那些记录真正“烦恼”的字条放入箱子,又过了三周,让被试者从箱子中拿出那些曾经的“烦恼”,被试者发现那些已经不再是烦恼了。心理学家从对烦恼的研究中得出有40%的烦恼是属于过去,有50%的烦恼是属于未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有92%的烦恼从未发生过,剩下的8%是可以轻易应付的。可见,烦恼大多是自己寻来的,不为得失烦恼,不为宠辱烦恼,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更不为不确定的未来烦恼。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说的:“我们都以为自己的周围是透明的,其实我们的四周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我们对它笑,它就笑,我们对它哭,它就哭。”

第354天 不要让后悔毁了生活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你也将错过星星。”

案例

一位心理学讲师给学生们上了这样一堂课,当同学们进入教室发现老师的桌子上放着一只装有牛奶的瓶子,它竖立在一个很重的石罐中。在同学们的注视中,老师拿起杯子向石罐猛摔过去。然后他对下面的学生说:“你们是不是对这个瓶子和打翻的牛奶感到惋惜?但即使再惋惜它也不可能恢复原形了。因此生活中发生了不可挽回的事时,就要想想这个牛奶瓶。我想告诉你们的就是覆水难收,徒悔无益。”

点评

西方有句谚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其实苦难、痛苦、不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阻止他们发生,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哲人告诉我们:一切都会过去,如果我们可以轻易的宽恕别人的过错,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宽恕自己的过错呢?心理专家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因为你已无法改变,何不吸取教训继续前行?没有遗憾的人生才是不完整的。

第355天 没有绝对的公平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很多人抱怨:为什么老公单位分房子偏偏没我家?为什么老板把好的项目都给同事做?为什么工作量一样大工资待遇却不同,不公平,不公平,真是不公平……

案例

几个男孩为了争一个电视频道吵了起来。妈妈过来劝解说:“你们为什么吵架呀?”小皮特哭着说:妈妈,我想看这个频道,他们都想看那个频道。妈妈说:“皮特,不要这么自私,他们人多,少数人的利益要服从多数人的利益啊。”小皮特说:“妈妈,他们想看自己喜欢的频道难道就不是自私了吗?多数人的自私就不是自私了吗?为什么要牺牲我的利益呢?这不公平。”妈妈无言以对,只是把遥控器交给了其他男孩。

点评

人生来是平等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对小皮特的问题,就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让少数人受到伤害,这确实对他们不公平。而且人的心理会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不公平的事情发生时,愤怒在所难免。只可惜我们不是生活的法官,现实就是我们可能接受不公平的待遇,也可能对别人不公平,心理学家认为强求公平是在逃避现实的责任,是用外部环境作借口不反省自己、不接受失败的表现。心理学家建议首先要接受不公平的存在,不要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要辨证地看待,设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公平,把心思花在如何提高实力上。同时反省自己为什么不公平会出现在自己身上,积累一些经验。学会换位思考,同事加薪,你却没加,不要抱怨不公平,可能是同事比你工作的质量高,也可能是老板想把下次培训的机会留给你。总之,要想这个世界看起来公平,首先让你的心学会宽容,从“善”的角度认识人和世界,相信不公平能让你的潜力发挥得更充分。

第356天 怕什么来什么

生活中,你可能遇到这些情况:刚打开电视,喜欢的电视节目就快演完了。害怕被抽去参加考试,偏偏被抽到。急着去火车站偏偏一路红灯加堵车,你开始觉得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自己像个倒霉蛋……

案例

卡莱尔,英国历史学家,他在创作《法国革命史》时,曾把自己的手稿交给最可靠的朋友米尔看,想让他提一些中肯的意见。当时他曾有过忧虑,担心朋友不能保管好自己的稿子,但他还是把稿子给了米尔。后来意外真的发生了,米尔在家看稿子时,碰巧有事离开,顺手就把它放在了地板上,仆人以为是没用的废纸,就拿来生火了。卡莱尔几年呕心沥血创作的手稿就这样化为乌有,虽然对卡莱尔说打击真是太大了,但他还是很快振作了起来,他说:“这一切就像是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说:‘孩子,这个不算,你得写的更好些。’现在我们看到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他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点评

心理学上有个墨菲定律,就是说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无论这种可能性有多小,他总会发生。它引申为在你认为可能失败的地方会招致你的失败。也就是越怕失败,精神越紧张,也容易犯错,越易失败,那么怎样做到不怕呢?就是跌倒了要有勇气爬起来,不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失败后让自己尽快的恢复元气。可以说,墨菲定律会使失败的人更失败,而对于那些执著的追求成功的人却带来更大的成功。

第357天 把压力变为动力

很难想象地球上如果没有大气压人们会如何生存,事实上,从一出生,我们就和压力相伴,升学、就业、跳槽……但是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压力才会想要改变。

案例

30岁的李女士是一家跨国公司的白领,下班还要自己看书“充电”,周末要参加补习班,还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别人看来,她真是个“女强人”,精明能干、晋升快、收入颇丰,堪称完美,但由于她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期处于过高的压力下,最后终于不堪重负,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工作。

点评

心理学上有个“拍球效应”,玩过篮球的人都知道,用的力气越大,篮球弹起的就越高。也就是说一个人承受的压力越大,自身的潜能就会获得更大程度的发挥。但压力也要适度,比如运动员参赛前就要有适度的紧迫感,让自己兴奋,这才利于出成绩。但如果给了自己过多的压力,就会上例中的李女士一样,这多体现在一些完美主义的人身上。所以适度的压力是动力,过分的压力是负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简单易行的工作情景下,较高的心理压力将产生较佳的成绩。如果是复杂困难的工作情景,较低的心理压力更有易发挥最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压力,把压力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充满自信的接受压力和挑战,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是聪明人的选择。

第358天 我们永远有路可走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绝境,只有绝境的思维和悲观的心。所以,乐观的人,永远有路可走。

案例

威利·卡瑞尔年轻时是纽约水牛钢铁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开始时他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他被派去密苏里州安装一架瓦斯清洁机,经过一番努力机器勉强可以使用,但远没达到承诺的质量。他感到非常的懊恼,失眠了很长时间,最后他想这样一直的焦虑下去也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想办法摆脱。最后他找到一个快乐的方法:第一步;静下心,想想最坏的结果。第二步;试着让自己接受最坏的结果,大不了就是让老板赔上点钱,自己另寻一份差。第三步;当自己可以平静的接受最坏的结果时,就要集中精力和时间来改变这种结果的发生。于是卡瑞尔开始一遍一遍的做实验,最后不仅没有失掉工作,没有让老板赔钱,还为公司赚了几倍的利润。

点评

古人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有了焦虑和烦恼,不妨试试卡瑞尔的万能公式。首先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其次,要接受这个情况。之后,就要冷静思考,集中精力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说过:“能接受既成事实,是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难道不是吗?发生了最坏的结果后,就不可能再损失什么,这也就意味所有失去的一切可能重新回来。所以有人说,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四、幸福的原动力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第359天 学会给自己自信

你相信吗?你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能成为怎样的人,怕的是你不敢想。

案例

有一个流浪街头的修补匠,叫索拉利奥,他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的对自己说:“索拉利奥,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安东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说了这句话后,他就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好像被人赋予了无穷的智慧,然后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十年后,他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