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心理课
601800000047

第47章 幸福篇:热爱生活,拥有知足平常心 (1)

第十二章 幸福篇:热爱生活,拥有知足平常心 (1)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可幸福到底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个人的内心被物欲虚荣填满,被名利绝望腐蚀时,他也就离幸福很遥远了,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断给自己希望,因为期待幸福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一、幸福是什么

第337天 珍惜所有

现实生活中,有些夫妻在一起的时候天天吵,等到离婚了才感叹还是原配好啊。很多工作狂会忽略自己的健康,等到身体垮了才后悔。为什么很多东西拥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呢?

案例

黄美廉,女,先天性的脑性麻痹患者,全身布满不正常的高张力,且无法言语。但她拿到了美国南加州大学艺术博士的学位,还到处办自己的画展,演讲,由于她不能通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就用笔代嘴。台南的一次演讲,有一位学生问她:“黄女士,你从小就长成这样子,你会认为老天不公吗?你就没有过怨恨吗?”这个尖锐而苛刻的问题,使在场人的心都高悬了,黄美廉微微一笑,在黑板上写下:我很可爱!我的腿很美!我的爸爸妈妈很爱我!我会画画,我会写稿子!……然后,她转身看了大家一眼,在黑板上写道: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点评

人性的弱点让我们总是对已有的东西不知道珍惜,却期盼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所以常常有人感慨:我所努力追求的东西却是你与生俱来的。原因就是人们总是不知足,一旦被满足,新的需要会随之产生。而且人们倾向于看到已有的东西的缺点,没有的东西的优点,把得不到的看做最珍贵的。还有就是人们具有征服欲,拥有不是因为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征服感。但是黄美廉的故事告诉我们,珍惜所有,感谢上苍赋予我们的一切,就能品味到生活的真谛,感受到幸福。

第338天 幸福就在身边

人们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案例

有一位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先天性残疾的孩子。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一次,她在谈到幸福这个词的时候,突然怔住了。因为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们诠释这个美好的词儿。从小到大,她们都没有正常的孩子幸福,也没有关于幸福的体验。后来,这位聪明的教师想到一个办法,她把孩子面对面分成两组,一组是失明的孩子,一组是聋哑的孩子,在她的引导下失明的孩子说最希望看到阳光,而聋哑孩子说最渴望的是听到声音。通过她的传递,两组孩子互换了答案。所以,孩子们终于知道了什么是幸福。

点评

幸福是什么?有的人说是金钱。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事实上一个富翁可能还没有一个乞丐的幸福感强,因为富翁每天总在担心自己的钱不要丢了,自己不要被人绑架……荷兰一名心理学教授尼科提出了一个“幸福不对称论”。即幸福感会随时间消散,即使引起愉快的环境不变,但消极情绪会一直存在。意思是:人类很容易适应快乐,却永远不能习惯悲哀。也有的专家认为:直面人生中的艰难险阻的人比逃避的更幸福。其实,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就会得出一个关于幸福的答案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能健健康康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第339天 财富是如何得来的

对于生活的有心人来说,到处都是发财致富的路。

案例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年幼时,在自行车店当学徒帮忙。那时,他还是个很小的孩子,来店里的人经常叫他去买香烟,他就只好把脏脏的手先洗干净,后跑到附近的香烟店里去。次数多了,他就想这样跑起来,麻烦还很浪费时间,不如多买点放在旅店,不是很省事吗?当时一次买20包香烟,就赠送1包,因此他还能赚到一点微薄的利润。他这么做了之后,有的客人就说:你们店里的那个小弟弟好聪明啊,将来必成大器。

点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心与无心的区别就在于,有心人具备一些特别的心理品质,即她们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机会,思维敏捷、善于联想、有强烈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经验的丰富,逐渐成为“有心人”,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和丰厚的利润。西方企业界的一句谚语说得好:“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机会固然重要,但是善于抓住机会更重要。”所以说,机会降给每个人的几率基本是相等的,重要的是当机会来临我们会不会把握。

第340天 保持良好的心态的詹森效应

人生难免有风雨,是非成败转头空,何必那么在乎得失呢?不想赢,往往赢的更漂亮。

案例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赛前人们都看好中国队的李小鹏,认为他最有可能夺金,可是他在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铜牌。而2003年的世锦赛他可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他不是没有实力。赛后他说:主要是给自己的压力太大,没有放开,心里有负担。

点评

现代社会人才济济,人与人的智力和能力相差多少呢?关键时刻往往拼的就是个心理素质。詹森效应讲的就是因心理素质不好而导致比赛失败的现象。詹森是一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速,实力雄厚,可是每每到赛场上就多次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就是因为压力太大,紧张所致。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给自己背上思想包袱,不要太看重得失,多享受过程的快乐,成功就自然而然的向你靠近。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挑战,并全力以赴的为之努力,但却要用一颗平常心看待结果。

第341天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幸福递减定律

有哲人说:“幸福是种感觉。”那为什么我们很少有这种感觉呢?因为被幸福包围的时间长了,我们就麻木了,另外,就是我们不知足,所以总在为得不到的苦恼,又怎会感受到身边的幸福呢?

案例

有一个人生前做了善事,死后升上天堂,做一名天使,之后他经常到人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一天,他看到一个农民,自己在锄地,很累很辛苦,于是他变了一头牛帮助农民,他从农民感谢的目光中看到了幸福的味道。又一次,他遇到一个乞丐,乞丐很穷吃不饱穿不暖,于是他给了他一笔钱,他从乞丐的目光中看到了幸福的味道。后来,他遇到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娇妻,有家财万贯,又有英俊的外表和不俗的谈吐。但是他并不快乐,天使说:“你还想要什么?我给你。”他回答说:“我想要幸福。”天使说:“我懂了。”于是天使拿走了他所有的东西,财富美貌和妻子。一个月后,天使回来看到落魄的商人,哭晕在路旁,天使把一切又给了他。又过了一个月,天使去看他,他搂着妻子感谢天使他说他已经得到幸福了。

点评

心理学上有一个幸福递减定律即人们从获得物品中所获的幸福和满足感,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幸福真的减少了吗?当然不是,而是人的欲求比我们得到的要大的多,所以我们感到不满,不幸福。只有当我们失去了,我们才发现原来苦苦寻找的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把耕耘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要心平气和的继续耕种下去。”这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欲望要少一些,进取和感恩要多一些,幸福就离我们近了一些。

第342天 惜福感恩心理

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似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它却与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爱”相关。感恩也是一种爱,是一种懂得回馈的美好情感。面对人生中的失意与不幸,心存感恩,就能少些抱怨,多些幸福。

案例

2006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2007年8月,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起因是她们资助的5名贫困大学生一年多来,没给她们打过一次电话,没有写过一封信,甚至没有一句表示感谢的话,这逐渐让女企业家们感到寒心,决定取消对他们的继续资助,一时引起全国热议。

点评

小时候,我们接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了,接受老师的教导之恩,工作了,接受领导同事的帮助之恩,社会这个大环境给了我们成长发展的平台。感恩,就是感谢那些哺育、培养、指引、帮助我们的人,危难时她们把“爱心”给了我们,我们用“感恩的心”回馈她们,这就是惜福。女企业家捐助贫困大学生本身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感恩和回馈,帮助别人是为了回报吗?对于贫困大学生言,内心极度自尊又自卑,可能是不善表达,也可能对贫困羞于启齿,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贫穷是可耻的事吗。为富不仁才可耻,还是应该对帮助的人表示感谢,这是礼貌,保持一颗对她人对社会的“阳光心态”才能感到人生的美好,也才能将爱心传递。学会感恩,就是懂得爱,懂得珍惜幸福。

第343天 带着希望上路的罗伯特定理

人的一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你可能缺少财富、缺少爱情、缺少朋友,但你不能没有希望,带着希望上路,你会发现旅途上不再寂寞,不再迷茫……

案例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但该公司并没刊登过招聘广告,年轻用不太娴熟的英语对总经理说自己是顺路,贸然过来了。经理觉得很新鲜,勉强让他一试,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糟糕,年轻人说:“这次没有准备好。”经理以为他只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就说等你下次准备好了再来吧。没想到一周后,年轻人真的又来了,这次他的表现比上次好很多,但经理仍然没有录用他,临走时经理顺口说:“等你准备好了再来。”后来,年轻人真的又来了……这个年轻人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后被录用了,成为公司重点培养的对象。

点评

心理学上有个罗伯特定理:没有人因为沮丧和倒下而失败,只有他们一直倒下或消极才会失败。所以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后不能爬起来,别人不能打倒自己,真正让自己倒下的是自己。成功者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她们永远心怀希望,不放弃,不气馁,向着目标勇往直前,在满怀希望的追求梦想中她们感受的幸福和快乐丝毫不亚于达到成功后的快乐。一个人有了希望,他就有拥有一切幸福的可能,一个人没了希望,有的再多又有什么意思呢?

二、“城市一族”的心理困惑

第344天 啃老一族

金融危机、就业压力大、收入少,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形势,也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群:啃老族,即依靠父母长辈资助获取生活能力的一代年轻人。有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

案例

小露是某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毕业满一年,没有工作过。90公斤的她对自己非常没信心,她害怕用人单位拒绝,害怕用人单位挖苦她的身材,因此即使家人四处帮她联系单位,但她一次也没去面试,只是每天在家上网聊天、看电影、下载流行歌曲。家人逼急了,她就发脾气,后来家人也怕把她逼出什么毛病,就不再说了,但父母一直担忧她以后该怎么生活?小露则认为自己得了就业恐惧症需要一段时间调节。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