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心理课
601800000031

第31章 健康篇:从“心”开始戒掉恶习 (4)

第七章 健康篇:从“心”开始戒掉恶习 (4)

婕婕是一名大学生,相处三年的男友,在大四的时候竟然和别人走在了一起,和她分手了。她痛苦不堪,于是开始暴饮暴食。每天她都要买一大堆的零食,在食堂更是看到什么买什么,不吃东西就难受,一直吃到胃撑得难受才罢休,因此给消化系统造成很大负担。上课她老是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晚上早早就睡了,一个月她长了20斤。一天,婕婕洗完澡站在镜子面前她突然认不出自己了,她突然觉得应该好好生活,不能再暴饮暴食了,可是暴食似乎已经成了习惯,要想控制并不容易……

点评

暴食症是由于心理因素引发的进食障碍,多发生在年轻女性身上。暴食症患者平均年龄是27岁,嗜吃带来的是肥胖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求助心理医生,加上自我救济,因为根本原因是患者在逃避现实中的问题和压力,所以只有自己真正勇敢面对现实才是治本之法。要认识到嗜吃的严重,暴食的女人大多内向,容易产生压抑、紧张情绪,所以建议请最信任的亲人、朋友监督自己克服不良习惯。另外,恋爱时容易减肥,因为恋爱时身体处于亢奋状态,新陈代谢加快,此状态可以有效克制食欲。

第219天 厌食症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厌食不是什么大病,死不了人,我要告诉你美国知名歌星海伦卡朋特就是因厌食症而死亡。

案例

涵涵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15岁,小时在乡下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进城到父母的身边了。可是乡下的口音加上她偏胖的体型,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她就决定让自己瘦下去,于是就有意识的节食,不吃饭。涵涵的父母工作很忙,到最后发现涵涵的异常时,她已经什么也吃不下了,靠打营养液补充体能。

点评

厌食症是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心理专家认为厌食者一般父母宠爱有佳,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自由,只有在进食上有主动权,所以厌食实际上是一种“抗议父母”的心理。少女厌食,可能是要保持苗条,一些明星和模特、艺人为了身材,或因压力导致厌食。克服厌食就要患者能对自己对环境有客观的认识,调节好心态,增强处理各种生活事件的能力,辅以药物治疗。同时纠正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全面补充营养。

第220天 强迫症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她们会反复地做一件事,如洗手、洗衣服、点数、锁门等,有的则会纠缠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如“1+1为什么等于2,而不是3?”虽然她们也知道这些想法是不必要的,但就是会时不时地从脑海里冒出来。有的人看到剪刀还有刺人的冲动,走到高处,就想向下跳……这些不正常的思维都预示着她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案例

小艾大学学的会计专业,从小她做事就很认真,每次完成作业后都要检查好几遍,毕业后顺利分到一家银行工作,但很快同事和她自己都发现了问题。明明两三个小时能完成的账,到了小艾这里就要两三天。她早做完了,只是担心出错在反复不断地检查。领导交给她一个任务,她不能及时完成,从家里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因此迟到了好几回,最后领导只好让她回家“休息”。

点评

小艾得上了强迫症。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者会被一种强迫思维困扰,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行为。强迫症患者有做事循规蹈矩、一丝不苟、优柔寡断,缺乏创新,追求完美的特点。她们的内心往往有种不安全感,不完善感。医学界认为强迫性格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往往患者小时家教过严,失去自我,一切都听从老师家长的,形成强迫人格。在遇到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遭受重大挫折和打击时会造成患者紧张,焦虑,诱发强迫症。心理专家提示强迫症多起于青少年,如果影响了工作学习生活,应及早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患者要寻找到自己患病的起因,凡事不苛求完美,顺其自然,多参加文体活动来宣泄心中的焦虑情绪。

第221天 幻丑症

在这世界上,我们都在追求美,美景、美文、美歌、美人……,正因为大部分的人自身都是平庸的,有缺憾的,所以我们才追求那些美,外表美,像昙花一现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心灵美,无论经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依然会历久弥新。那么,你会选择哪种美呢?

案例

欣欣是一个某高中的学生,她非常自卑,甚至不敢照镜子。觉得自己小眼睛,塌鼻梁,阔嘴巴,面部两边不对称,连皮肤都很黑,脸上还长了很多青春痘。虽然别人都认为她长得只是平凡,但她觉得自己相貌非常丑。小时候,她常和表妹一起玩,人家都夸表妹长的好,皮肤白,却叫她“黑妮子”。初中时欣欣学习成绩很好,同学很钦佩她,到了高中,她的成绩一般。一次,和同宿舍的人闹了点别扭,那个同学张口就说:“瞧你那黑样,也不照照镜子。”因此欣欣越发觉得自己丑,越照越没自信。

点评

心理医生说:欣欣得了幻丑症,即患者对外表过度关注,对身体的某个部分不满,会夸大“缺陷”,并波及全身,尤以脸部最甚,进而对自己整个人厌恶和反感。以青春期女孩患此病居多。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意识的萌发,会期待自己像“公主”或“王子”一样的完美,与现实的落差就会让她们产生自卑的心理。心理医生开导欣欣:眼睛小可聚光、嘴大可吃四方、皮肤黑是健康的颜色……首先让欣欣能悦纳自己,多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提高自信,即使自己真的丑也不要紧,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努力发掘自己的优势,加强自身修养和内在学识,因为以后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不是靠她的容貌而是智慧和能力。同时告诉欣欣的这种苦恼源于童年和对高中生活的不适应,要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容貌没问题,而是自己的心理出了问题,把她们对容貌的关注转移到对心灵的修饰,做一个永远美丽的人。

第222天 癔症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她们特别的感情用事。觉得你好时,认为你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觉得你不好时,会认为你一无是处,有点喜怒无常,有点神经过敏,有点歇斯底里,常让人哭笑不得。

案例

王某,22岁,某市一名中专生,从小就争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备受宠

溺。她一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但两次高考失利对她产生很大打击,第三次虽然上榜,但发觉昔日不如自己的同学去的学校都比自己好,而心里不满,整天郁郁寡欢。在中等学府,她感到很压抑,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一次,同寝室的一位好友和她发生了点矛盾,她就把人家的衣服、书扔到地上,事后又主动道歉求和。一次,五楼停水,一位男同乡辛辛苦苦帮她从三楼提上水来,可是一句话不合她就把水泼了个底朝天,在场的同学都很诧异。

点评

王某患的是轻度癔症,一种精神障碍。由于高考的落榜和学校的不理想导致心情苦闷,无处诉说,失去了内心的平衡,于是就和同学、老乡“生气”,导致人际紧张,内外因诱发了癔症的产生。情感上会突然爆发和喜怒无常是这类病人的特点。这类患者往往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喜欢成为焦点得到别人的赞扬,易受暗示,以自我为中心。此病多发于16~30岁的女性。克服癔症首先要正视自己人格中的缺陷,要扬长避短,每天读一些书,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静坐常思己过”,通过静坐、冥想让自己心灵平静,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癔症型人格又成为表演型人格,患者会过分表露自己的情感,因此不妨挖掘与发展自己的表演才能。癔症是完全可治愈的,因此要树立信心,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第223天 分离型漫游症

影视作品中经常能出现这样的情景:男主角醒来后突然失去记忆,周围是一群陌生的人,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知道“我是谁”,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孰不知现实生活中也会发生这样的事。

案例

赵女士,38岁,离家出走5年。在另一个小镇以另一个身份生活5年,当丈夫找到她时,她说她叫白雪,不认识丈夫,丈夫把她强制送进心理诊所。原来在她小时候,爸爸妈妈不是吵架就是“冷战”,她感觉不到一点家庭的温暖,而且每当她们打架后,妈妈总要拿她出气,她没有感到过快乐。后来上了大学,她与同寝室的一个叫白雪的室友非常要好,白雪不但人长得漂亮,还从学习和社交上帮助她,让她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她说白雪的友谊就像阳光融化了她内心的冰雪,后来白雪和一个英俊的男士订婚了,经常叫她们一起出去玩,赵女士渐渐的发现自己爱上了那个男士。然而白雪和那个男士很快结婚了,赵女士开始躲着她们,回家后她在父母安排下稀里糊涂地和一个只见过两次面的会计结婚,生活得枯燥让她感到烦闷,但儿子出现使她变得开朗许多。在她34岁的时候,儿子因为不治之症离开,她的精神大厦也倒了,她离开了家,去了大学时所在的城市,并化名为白雪,在那里生活了五年,直到丈夫出差时认出她。

点评

心理医生分析赵女士患上了分离型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和失忆症相关的一种症状,由于突然的精神刺激,患者会忘记过去所有或多数的事情,且会突然从不顺心的地方出走,意想不到地漫游到离家较远的地方,这些地方对与患者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意义。分离性漫游症通常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找出并适当处理压力源、倾听、催眠疗法或以药物辅助的会谈等。

第224天 “惯性”束缚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案例

有一个百万富翁去世时,因为没有继承人,就把所有的财富都给了一个远方的亲戚。这个远方的亲戚本来是以讨饭为生的乞丐,继承了富翁的遗产后顿时变为百万富翁。众多记者听闻此事,都觉得很新鲜,她们都来采访这个幸运的乞丐:“继承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点评

你在觉得乞丐可笑的同时,想到了什么?从心理学到角度看:惯性思维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自发形成的一种高效节能的思维模式。只是有时会让人们陷入思维定势的误区中,就比如小时候我们常玩的一种游戏,当你说了好多遍的“老鼠”后,接着问你:猫怕什么?你你会脱口而出老鼠。就像一条小溪会永远沿着形成路线流动,我们每个人都有思维的惰性,这种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让我们忘记自身的巨大潜力。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青蛙实验,把青蛙放在沸腾的水中,青蛙会迅速跳出去,可是如果慢慢把水温加热,青蛙就会习惯在适应中同时死掉。习惯,就像一把双刃剑,好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坏习惯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改变坏习惯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

心理小贴士 饮食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及营养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人在情绪不好时,选择合理的膳食有助于改善低落的情绪,维持内心的宁静、平和,使心理更健康。专家建议的“食”疗方案是:

当你忧郁、紧张或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脾气时,可服用含糖量高的碳水化合物。

当你遇到难题,焦虑紧张时,吃些新鲜香蕉,里面含有能帮助大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能使人的心情变得安宁,快活。

当你经常为失眠苦恼时,不妨在临睡前吃点香蕉,喝点牛奶或加蜂蜜的麦粥,这些香甜的食物会助你入眠。

当心理压力过重,情绪欠佳之时,不妨多吃含维生素C含量多的水果和蔬菜,或者服用维生素C片,这样会有助于补偿体内消耗过多的维生素C,使心情得以好转。

当心情不好、抑郁时可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类的食物,如粗面粉制品,谷物颗粒,动物肝脏及水果等。

当你愤怒,无缘无故想发脾气时,感觉性格不稳定,尽快吃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乳酪、鱼干及虾皮之类,慢慢会感到自己的脾气变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