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心理课
601800000025

第25章 成长篇:老人与小孩儿的烦恼 (6)

第五章 成长篇:老人与小孩儿的烦恼 (6)

“抑郁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老年抑郁症则是常见的老年人心理疾病,其后果不但可能引发心肌梗塞、高血压、癌症等,还可能引起自杀。

案例

赵先生今年65岁,他父亲也是65岁这年被迫害至死的,因此联想到自己总是感到悲哀,虽然时过境迁,已经过去20年了,父亲也早被平反了,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可他还是郁郁寡欢,常常为一些小事发脾气,家人都不敢理他,他还常担心自己和家庭会遭到不幸,因此不敢出门,以前很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跳舞、下棋都不能吸引他了。他于是感到自己很没用,采取了触电、割脉等一系列极端行为。

点评

赵先生最需要的是看心理医生,因为他患上了老年抑郁症。这主要是伴随身体疾病、丧偶等带来的痛苦,人际互动减少,经济收入由于退休也减少,心理上的压抑使老年人情绪低落、痛苦、悲观甚至厌世。心理学家发现情绪与人的健康有很大关系。预防抑郁症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调整生活节奏,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多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心理承受力。

第170天 积极地生活

有位心理学家认为:感觉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态度面对生活,生活就以什么样的姿态回报你,只要你选择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去生活,生活将充满阳光,你就永远不老。

案例

老王退休后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让自己闲下来,他觉得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了,拿起久违的画笔,勤学苦练了起来,并告诉老伴,有一天,要开自己的画展。儿子知晓了,就对爸爸说:“练就练吧,做一个爱好打发时间,但如果说开画展,未免好高骛远了吧?”老王却不以为然地说:“如果三十岁那年我就开始并坚持绘画,那我现在可能就能开了。但是如果从现在开始,我坚持三十年不是一样吗?”

点评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无力再一展抱负,所以他她们往往有强烈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关键在于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激起她们对工作的热情和追求,让她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上例中的老王就是一个能保持自己心态年轻的人。而有科学家指出:积极适度的动脑和体力劳动可以缓解人体老化和衰老。心理学家安德森说:“假如我们能教人们更为积极地思维,就有可能使他们免受心理疾病之苦。”因此,无论你想做什么,无论你是多大的年龄,都要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生的起和落、成功和失败。

四、帮助少年儿童、老年人解决心理难题

第171天 隔代抚养的利弊

隔代教育是好是坏历来众说纷纭,但有调查发现,中国近半数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父母忙工作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抚养也是无奈之举,那么如何使隔代教育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变得尤为重要。

案例

王女士的儿子小光今年5岁,由于王女士和丈夫在外忙生意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让爷爷奶奶先带着,最近王女士出差顺路到婆婆家看两位老人和孩子时,发现孩子的坏习惯越来越多,吃饭时必须奶奶一口一口喂,下楼梯要爷爷背着才行……而且女儿对她很冷淡,一声妈妈也没叫,甚至抱也没让妈妈抱一下,就像陌生人一样。

点评

大多祖辈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以前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给子女更好的教育,所以要加倍补偿给孙辈,由于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她们教育不好出错遭儿女埋怨,因此她们对孙辈的教育容易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使孩子成为家中“主宰”,就像上例中的王女士的孩子都不能自己吃饭,阻碍了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却增加了依赖性。同时孩子与父母容易产生感情隔阂,同时,老辈人思想观念陈旧,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但隔代教育也有优势,比如祖辈有充裕的时间精力,有丰富的教育经验等。所以,父母和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意见,亲子教育也是,如果父母意见不统一,怎么对孩子教育?父母要和祖辈多沟通,择善施教。祖辈家长要多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年轻的父母也不要认为把孩子交给祖辈就万事大吉了,要多和孩子交流,多抽时间陪孩子。心理专家认为隔代教育只是一个过渡期,只要注意方式方法就能让父母轻松,让祖辈有所寄托,让孩子健康成长。

第172天 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

爱孩子是谁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应该怎么爱,会不会爱的问题。

案例

7岁的乔乔和爸爸一起看电视,乔乔一边看电视一边吮手指,发出让人心烦的声音,爸爸很不高兴,就说:“请停下来,你吮吸的声音很讨厌。”可是乔乔并没有停下,在爸爸重复了四次之后,她还在那吮吸,爸爸发怒了,打了乔乔,乔乔一边哭一边打父亲,父亲说:“你竟敢打爸爸!”于是越发的生气。其实,乔乔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大一个男人打她一个小女孩就可以,而她却不能打比自己大的人。这件事给她最深刻的教训就是你只能打比你小的人,才能不被处罚。

点评

其实乔乔的父亲原本可以用更有效的方式说服女儿,而不是打她。他应该在无法控制自己时先对女儿说:“乔乔,你可以在这儿看电视,但要停止吮吸,或者你离开这里,回自己的房间继续享受,你自己决定吧。”打孩子通常发生在父母对孩子的忍耐达到极限时,即讲道理、威胁、诱导等都失效后,就会采用这种方法,虽然他们自己也知道这种办法不能使用。同时孩子会觉得一旦犯了错挨了打就没事了,于是会很随意地犯错。父母对孩子长期使用暴力的方式进行教育,不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其逆反,由于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进入社会后也可能产生暴力倾向,只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同时,孩子可能因为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转而求助社会,就容易被人带坏。其实,你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惩罚,比如惩罚孩子一段时间内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第173天 要“授业”更要“育人”

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想孩子们拥有健全的人格,首先教育者要有健康的心理。如果老师心理不健康,何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案例

重庆市一名叫婷婷的学生由于上课迟到,被班主任用木板鞭打,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她说:“你学习不好,还不知道努力,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资格。”婷婷受不了老师的刺激,在中午的时候从教学楼八层跳下,抢救无效死亡。经过法院审理,判被告老师侮辱罪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点评

这是个悲剧,矛头直接指向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老师何以如此侮辱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做人,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他们背负着家庭、社会所给予太多的希望和责任,加上要备课、考评、升学等带来的压力,往往超过心理底线,他们自然也会产生无助、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所以教师首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凡事不可苛求自己,要学会宣泄自己的不良心理,多和朋友、家人交流,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心理的承受力,同时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缓解心理压力。如果一旦发现可能有心理疾病要及时求助心理医生。

第174天 学习的“高原期”

如果你做过学生,那么,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临近考试,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厌倦和焦虑,不想看书,可是又觉得自己很多知识掌握得不好,睡觉睡不着,看书看不进,于是越加烦躁……

案例

小丽近来心情很不好,因为她觉得已经在学习上很努力了,可是考试成绩总在原地踏步。她在班里属于中上等生,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她想考得好些,可是拿语文书看了一会儿,竟不知讲了些什么,要从头再读。钻研数学时老想着英语,看英语时又想着那天没做出来的几道物理题。看着时间过去,她很着急,可就是静不下心学习。

点评

心理教师称这种现象为“高原期现象”,即在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厌倦、焦虑、学习效率不高、进步缓慢的现象。那么学生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首先要有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力,劳逸结合,注意学习方法的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不用反复地练习,而应主攻薄弱环节。要明白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度过了“高原期”,学习成绩就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作为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对孩子过于严格和苛求,要正确看待孩子在班级的排名和成绩,不拿孩子与别人比。

第175天 常回家看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以孝为本。儿女在父母年老之时应该多关心照顾老人,同时,老人居于社会竞争的劣势,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全社会应该尊重关心老年人。

案例

广州一名70多岁的婆婆在上楼梯时不小心失足摔下,导致死亡,辞世后四五天才被前来探望的儿子发现,当时老人尸身已经开始腐烂。

点评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10%以上,且以年均3.2%的较高速度增长。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幸福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认为父母只要不愁吃、不愁穿就可以,进而忽略了父母的精神需求。老年人由社会回归家庭,生活范围缩小,人际交往减少,从而容易心理失衡,产生孤独、焦虑、失落的情绪,他们渴望儿女的情感慰藉,因此儿女们应该多关心老人的内心世界。

要让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氛围,父母曾给过儿女无私的爱与关怀,儿女赡养关心老人是责任更是义务。

第176天 摆脱梦魇

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做噩梦的经历,但如何避免呢?恶梦的背后又给我们怎样的心理启示呢?

案例

小云,16岁,某初三学生,以前她睡眠很好,但最近不知怎么了,老做噩梦。有天晚上后半夜,她突然惊醒,忽而感到有什么东西靠近她,渐渐的,她无法动弹了,但感觉清楚得告诉她有一团黑色旋风状的东西压在自己身上,像块大石头,让她喘不上气。好不容易冲破重重阻挠,喊出了声,可并没有得到妈妈的回应。经过很长时间,她努力一推才把身上的黑团赶走。有的时候,她也会梦到自己被人推下悬崖……她最近迷上了恐怖片,常把自己关在卧室中偷偷地看。

点评

小云的症状是典型的梦魇,这种现象多发生于青少年的身上。主要是由于压力过大,睡前思虑过多,或与人的焦虑情绪有关,也可能她的睡姿不好,如鼻子被毯子盖住,被子太厚等。心理医生建议:克服梦魇要多看些健康、轻松愉快的电视和小说,不看恐怖片。另外,睡前不要过度用脑,回忆痛苦的事情。不要扭曲自己,不要压抑自己,让自己愉快和放松起来,就能克服梦魇。同时可以把梦中的警示记住,这样的话可帮助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另外,如果长期梦魇,就要看医生,因为可能是身体某方面出现了疾病。

心理小贴士 从小动作看性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无意识的小动作往往会泄露人性格的秘密。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也有些道理在,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常低头:慎重缜密型,不过分激烈,讨厌轻浮的事。孜孜勤劳,交朋友也很慎重。

托腮:服务精神旺盛,特别讨厌犯错,对松懈型的对象很生气。

拨弄头发:情绪化的人,常感到郁闷烦躁,对流行敏感,但常忽冷忽热。

把手放在嘴上:敏感型,秘密主义者,常嘴上逞强,内心却温柔。

手握手臂:保守非理性的人,不太会拒绝别人,所以常自己吃哑巴亏。

靠着某样物体:冷酷,有责任感和韧性,独自奋斗型。

到处张望:可能是具有社交性格的乐天派 ,有顺应性,对什么事都有兴趣,对朋友有好恶感。

摇头晃脑:自信或者是自负。在社交场合很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对喜好的事业会一往无前。

抹嘴捏鼻:犹豫不决型人,大都喜欢捉弄别人,却又不“敢做敢当”,做事缺乏主见。

耸肩摊手:热情,诚恳,乐于助人,想象力丰富,会创造生活,也会享受生活。

边说边笑:性格开朗,容易知足,人缘好,感情专一,对友情、亲情特别珍惜。

掰手指节:精力旺盛,健谈,喜欢钻牛角尖。苛刻型人,凡事追求完美,爱挑剔,但若是他喜欢干的事,往往会不计任何代价踏实努力地去完成。

腿脚抖动:很少考虑别人,自私,对别人很吝啬,对自己要求却不高,但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