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男科名家验案精选
601700000005

第5章 睾丸及附睾疾病 (3)

第2章 睾丸及附睾疾病 (3)

1. 虫积阻络证,既往有丝虫感染史或有下肢象皮肿,或已查到微丝蚴,阴囊逐渐肿大,积液呈米泔样,口唇部有虫斑。治宜驱虫通络,选用马鞭草汤加减。处方:马鞭草15g,穿山甲10g,刘寄奴15g,牛膝10g,粉萆薢10g,橘核10g,小茴香6g,赤芍10g,茯苓10g,薏苡仁15g,苍术6g,焦山楂、焦神曲各10g。

2. 水湿内结证,阴囊肿胀,甚者囊大如斗,皮色光亮,触之不痛,全身不适。脉舌无异常。治宜利湿消肿。方选公英葫芦茶加减。常用药:葫芦茶30g,蒲公英15g,冬葵果15g,车前子10g(包),瞿麦10g,石韦10g,藿香10g,王不留行10g,滑石20g,牛膝10g。

3. 正虚气滞证,阴囊肿大,坠胀而冷,经久不消,少腹隐痛,大便时溏,脉象细濡,舌苔薄白。治宜扶正理气。方选荔枝核汤加减,常用药:荔枝核10g,橘核10g,木通5g,海藻12g,川楝子10g,厚朴6g,小茴香6g,乌药6g,枸橘10g,昆布10g,延胡索10g,木香6g,桃仁10g。脾虚合补中益气丸,肾虚合金匮肾气丸,血瘀合大黄虫丸。

4. 阳虚寒凝证,阴囊肿大清冷,酸痛,得热则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口不干,舌淡微紫,苔薄白,脉沉弦。治宜温肾散寒。方选真武汤加减。常用药:附子6g(先煎20分钟),鸡血藤30g,白术12g,茯苓12g,桂枝12g,赤芍12g,生姜3片,乌药6g,槟榔15g,荔枝核10g,橘核10g,鹿角霜10g。

例3 解某,男,48岁。

左侧睾丸肿痛1月余,全身无寒热,在某医院查血丝虫3次,均为阴性。拟诊为左睾丸鞘膜积液、左精索附睾炎。8年前曾有类似病发作。触诊左侧阴囊明显肿大,皮色不变,透光试验阳性,附睾头部触痛明显,精索粗大,苔薄微腻,质红,脉细弦。

处方:刘寄奴30g,穿山甲6g,忍冬藤15g,萆薢15g,橘核10g,荔枝核12g,小茴香4.5g,赤芍10g,茯苓10g,薏苡仁30g,苍术10g,焦山楂、焦神曲各10g。5剂。

5天后阴囊及精索之肿痛已有好转,附睾头部触痛缓解,上药共服1个月,诸症悉平。

按:本例囊肿睾痛,血滞湿阻明显。方中萆薢分清泄浊、除湿消肿,刘寄奴、穿山甲、忍冬藤、赤芍破血行瘀。橘核、荔枝核、小茴香入睾理气,气行血行,湿随气行,复入茯苓、薏苡仁、苍术、焦山楂、焦神曲化湿消积,又能和中助运,以防攻破有余,克伐脾胃。

例4 吴某,男,5岁。1996年10月15日初诊。

其母代述,患儿阴囊肿大半年余,曾住院治疗,未果。触诊:阴囊坠胀肿大似球,皮色光亮,下腹隐痛,便溏。七疝统属厥阴,予以疏肝和络,健脾温通为治,方用橘核丸加减:橘核、川楝子、北沙参、延胡索、海藻、昆布各10g,木香(后下)、八角茴香、枳壳、厚朴各6g,木通3g。7剂。半月后复诊:阴囊缩小至基本正常,大便亦实。原方加肉桂1g,续服告愈。

按:“睾丸鞘膜积液”系现代医学病名,中医称之为“水疝”。徐氏认为小儿患此证,系由脏气未充,水湿内聚,下流阴囊,厥阴之脉为水湿所阻,气不流畅所致。七疝统属厥阴,治疝不外乎疏肝理气,制方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健脾温通。方中以橘核、木香辛泄苦降,疏肝调气,以枳壳、川楝子、延胡索、厚朴入厥阴气分,行疏肝活络,行气止痛,燥湿健脾之功,以昆布、海藻软坚消肿,木通通利血脉,导湿下行,大茴香温厥阴以散寒,北沙参扶正养阴,以润温燥之性,少佐肉桂温阳化气以行水。诸药配伍,直达厥阴肝经,共奏疏肝和络、健运温通之功,故取速效。

戴西湖诊治经验

睾丸鞘膜积液属中医的“水疝”范畴,为常见的男性病,一般多从寒湿下注或湿热郁结的病机论治。戴老以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制定健脾益气、利水除湿为主的治疗方法。方用五苓散加减。白术、桂枝、猪苓、茯苓、泽泻化气行水,黄芪益气健脾,加大腹皮、益母草利尿消肿。因阴器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水湿下注,郁结阴器,加青皮、荔枝核疏肝理气,畅达气机。戴老认为,如本病阴囊红肿而痛者可加黄柏、土茯苓以清热除湿;瘀结甚者可加丹参消瘀散结;肿甚日久者加槟榔、木瓜逐水除湿,如此随证加减,可提高疗效。

例5 李某,男,10岁。1995年8月23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出现全身水肿,皮肤广泛性紫癜伴双侧阴囊肿大,半个多月前急诊入院。经各项检查,诊断为:①睾丸鞘膜积液②过敏性紫癜(混合型)③紫癜性肾病。给予抗炎药、激素、止血药、利尿药、免疫抑制药及输血浆、输入血白蛋白等多种方法治疗半个多月,病情未见缓解,阴囊肿大加重。戴老面诊:神疲少气,面色萎黄,全身水肿,遍布瘀斑,小溲短小,大便稀溏,舌质紫暗,舌边齿印,舌苔白厚,脉细而缓。查体:阴囊肿大,直径达12.3cm,状如水晶,皮薄如纸,有一触即破之状。脉证合参,治宜健脾益气,利水除湿。方用五苓散加味:茯苓皮15g,猪苓15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7g,黄芪45g,益母草15g,牛膝10g,青皮10g,大腹皮10g,荔枝核10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尿量明显增多,阴囊肿大明显消退,直径为7.8cm,全身水肿减轻。原方再进8剂,阴囊肿消,皮皱如常,全身水肿亦明显好转。

按:戴老认为本病属于中医“水疝”范畴,乃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下注,郁结阴器。本例病延月余,使之少效,究其缘由一则病情之初未及时施治,二则病情复杂。治疗时抓住神疲少气,面色萎黄,便溏,舌边齿印,脉细缓等脾气亏虚之主要证候特点,结合水湿下注,郁结阴器之实邪为患的病机,确定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制定健脾益气、利水除湿为主的治疗方法。用五苓散化气行水,重用黄芪,加益母草、大腹皮、青皮、荔枝核,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利水除湿,理气散结之功。

睾丸痛

睾丸痛是指以睾丸及阴囊部位一侧或双侧疼痛、肿胀为主症的疾患。睾丸痛,中医称“子痛”,民间俗称“卵胀”。而少腹痛引睾丸、阴囊肿胀等疾患,统称为“疝病”。疝病多见于慢性附睾炎、睾丸炎、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等。

【病因病机】

睾丸痛可大体分为两种情况,急性疼痛和慢性的经常性疼痛。

1. 急性疼痛多见于睾丸炎和损伤

睾丸炎除血行感染外,更常见的是细菌经尿道逆行至附睾和睾丸,造成附睾炎、睾丸炎,临床可见附睾与睾丸肿胀和疼痛。睾丸损伤时有局部肿胀和瘀血。剧烈运动或房事、暴力有时可引起提睾肌的强烈收缩,从而使系带过长的睾丸发生扭转并引起睾丸的剧痛。由于睾丸扭转后阻断了睾丸的血液供应,所以睾丸除剧痛外并有阴囊肿大、皮肤水肿。相对来说,急性疼痛的诊断比较容易。

2. 慢性疼痛,迁延日久

慢性疼痛较轻、泛化,具有放射性疼痛,所以不容易判断炎症的确切部位。睾丸的疼痛不一定与炎症的轻重成正比,有些人的感觉比较敏感,轻度炎症就可以引起比较严重的疼痛感,而有些人感觉比较迟缓,自我感觉的疼痛就轻。有的疼痛发生在性生活之后,这可能是性兴奋使生殖器和生殖腺高度充血所致。有的疼痛系精索静脉曲张或其他部位疼痛放射而来,如输尿管结石引起的睾丸放射性疼痛。

【临床表现】

睾丸痛主要表现为睾丸及阴囊部位一侧或双侧疼痛和肿胀。附睾炎、睾丸炎,临床可见附睾与睾丸的肿胀和疼痛。睾丸损伤时有局部肿胀和瘀血。睾丸扭转时表现为睾丸剧痛。输尿管结石会引起睾丸放射性疼痛。

【名医验案】

王琦诊治经验

睾丸痛,中医称子痛,多见于慢性附睾炎、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王老师认为,睾丸痛的治疗,应把传统中医认识和现代西医学认识结合起来,不能动辄解释为“炎症”,而应辨病与辨证结合,抓住主要特征。睾丸痛有冷痛、热痛、胀痛、刺痛。可疼痛独见,也可以伴随他症。不论何种疼痛都有其共同的病机,即“不通则痛”。

王老师治疗睾丸痛常以四逆散加味,以疏肝活络止痛为治则。睾丸冷痛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通阳散寒;睾丸热痛者合五味消毒饮或仙方活命饮以清热解毒;睾丸胀痛者,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止痛;刺痛者,合活效络灵丹或少腹逐瘀汤以活血通络;前列腺炎所致的疼痛,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冬瓜子、天花粉、虎杖、红藤、败酱草,以清热解毒、祛瘀排泄。

例1 奇某,男,32岁。1993年8月16日初诊。

患者自诉睾丸冷痛已3年,遇寒则疼痛加剧,自觉阴囊、睾丸、小腹冰冷,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弦。治宜温肾散寒、理气止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炙麻黄6g、附子10g、细辛3g、川楝子10g。水煎服,6剂。8月23日复诊。患者服药后疼痛已除,惟受冷后,稍有阴部不适。为巩固疗效,嘱其服用金匮肾气丸。

按:本案患者为素体肝肾阴虚,阳气亏虚,或坐卧寒湿之地,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流注肾经,滞于肝脉,由于寒性凝滞,寒湿滞于前阴,阻碍气血运行,经络不通而致睾丸冷痛。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振奋全身阳气,川楝子行气止痛,以达到温肾散寒、疏肝止痛的治疗目的。

例2 宋某,男,38岁。1993年5月11日初诊。

患者自诉左侧睾丸胀痛1月余,时作时止,每次持续10~20分钟,稍作休息则缓解,无明显诱因,伴有心烦易怒,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数。治疗宜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5g、炙甘草6g、蜈蚣1条、川楝子10g、延胡索10g。7剂。

5月18日复诊,患者自觉阵发性睾丸胀痛明显好转,情绪亦平复,无其他不适,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续前方7剂巩固疗效。

按:本患者为肝失疏泄型睾丸痛,治宜疏肝理气,用柴胡、枳壳、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白芍柔肝止痛,蜈蚣疏通经络,使筋脉通达,共奏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之效。

例3 李某,男,25岁。1993年11月16日初诊。

患者睾丸疼痛已6余年,其疼痛尤以天气剧变时较甚,不影响活动,无尿血及发热等情况,舌暗苔薄,脉沉细。既往前阴有外伤史。曾在某医院服用中药,并做“封闭”治疗,症状无缓解而来本院就诊。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少腹逐瘀汤加味,处方为:蒲黄10g,五灵脂10g,当归10g,川芎10g,小茴香10g,肉桂3g,赤芍10g,川楝子10g,荔枝核10g,没药6g,牛膝10g,桃仁10g,丹参10g,乳香3g,蒲公英15g。15剂。

12月1日复诊。患者睾丸疼痛已消失,惟气候变迁时阴部偶有不适,余无症状。再予上方7剂,以固其效,嘱其慎寒温。

按:本例为气滞血瘀型子痛。患者外伤之后,瘀血积聚,阻滞经脉,络阻血瘀,气滞不通。治宜活血化瘀,使经脉通达,气血流畅。用桃仁、赤芍、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化瘀,用枳壳、川楝子疏肝理气,以达到活血化瘀、疏肝行气止痛的效果。

例4 王某,男,41岁。1997年12月23日初诊。

患者右侧睾丸刺痛、感觉发凉已10个月。1997年5月在某医院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用抗生素治疗无效。1997年8月在另一家医院服用中药,右侧睾丸疼痛依然。现右侧睾丸刺痛、感觉发凉,有时牵及左侧睾丸疼痛,会阴部隐痛不适,心烦不安,尿黄,大便正常。舌质淡,苔黄腻,舌底脉络淡紫无弯曲,脉弦。中医诊断为气滞血瘀、寒热夹杂型子痛,方用失笑散合金铃子散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