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施今墨医案解读
601500000042

第42章 杂病 (2)

第十一章 杂病 (2)

青皮炭——陈皮炭(橘皮炭)(见第82页)。

注:荨麻疹证情复杂,累及胃肠者甚伙,故青陈皮炒炭入药,其用意有三:一则去其辛散峻烈之性,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二则用其炭末解毒防腐;三则保护胃肠黏膜,促进水肿的吸收。

炒山栀——淡豆豉(见第2页)。

桑枝——桑寄生(见第182页)。

赤、白芍——柴胡、桂枝(见第11页)。

川黄柏——细辛、升麻(见第336页)。

白蒺藜——沙苑子(见第47页)。

紫花地丁——蒲公英(见第337页)。

生、熟地黄——砂仁、细辛(见第48页)。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石韦——萆薢(见第201页)。

赤芍——白芍(见第6页)。

车前草——墨旱莲(见第115页)。

第三节 脱 发

徐某 男 34岁 病历号 54、1、468

两年前去广州出差,旋即发现头发脱落,日渐增多,头皮不痒不痛。返京后,经某医院检查,病因不明,施以理疗以及组织疗法,又注射维生素B、维生素C等药,治疗3个多月未见效果。饮食、二便、睡眠均正常。

舌苔正常,六脉沉弱。

【辨证立法】

经云:“肾气实发长。”又《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由是肾气虚则发易脱。发为血之余,养血则发再生。补肾养血为治脱发常法。

【处方】

紫河车 6克

败龟甲10克

黑芝麻30克(生研)

酒当归6克

鹿角胶6克(另烊兑服)阿胶珠 6克

冬桑叶6克

熟地黄各10克(酒炒)

血余炭10克(包煎)

黑豆衣12克二诊:前方服10剂,甚平和,病无进退,拟用丸方缓图。

【处方】

黑芝麻 120克(生研)

紫河车 60克

女贞子 30克

制首乌 60克

酒当归 30克

冬桑叶 60克

血余炭 30克

黑豆衣 30克

桑 椹 30克

酒杭芍 30克

鹿角胶 60克

熟地黄 各30克

酒川芎 30克

白蒺藜 60克

炙甘草 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三诊:丸药服3个月,已见效,头发新生如胎发,柔弱不长,仍用丸方图治。

【处方】

黑芝麻 118克

女贞子 30克

紫河车 30克

五味子 30克

熟地黄 各30克

生甘草 30克

冬桑叶 60克

黑豆衣 30克

当归身 60克

山茱萸 60克

白蒺藜 10克

制首乌 60克

绵黄芪 90克

酒川芎 30克

甘枸杞 60克

酒杭芍 30克【解读】

脱发一证,有早秃、斑秃、脂溢性脱发、症状性脱发种种。中医论之,有肾虚使然,有血虚之故,有血热所致,还有精神创伤等。本案原因不明,施师从治本之法入手,拟补肾养血,以丸剂缓图。

生地黄——熟地黄(见第48页)。

桑叶——黑芝麻(见第246页)。

女贞子——黑豆衣

女贞子养阴益精,清补肝肾,除虚热,乌须发,聪耳目;黑豆衣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皮,味甘性凉,清凉滋补,养血疏风,明目益精,解毒利尿。女贞子以滋补为主,黑豆衣以清凉为要。二药伍用,一清一补,滋补肝肾,凉血生发之功益彰。

何首乌——桑椹

何首乌(见第44页)。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发黑须;桑椹又叫桑果、桑实。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味酸,性微凉。入肝、肾经。能补肝益肾,滋液息风,黑发明目。养血祛风,润燥通便。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补益肝肾,养血润燥,乌须黑发、生发之力倍增。

第四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瘤)

陈某 女 29岁 病历号 55、6、661

病已年余,初起未予注意,当时只发觉颈部逐渐粗大,有时心悸、烦躁。本年1月,感觉症状日益增多,脉搏速加(110~120/分钟),多食善饥,两目发胀,怕热多汗,头晕,多疑,疲乏无力,月经行期无定。经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曾住院治疗45天,现求诊中医施治。

舌苔薄黄,六脉弦数,颈部显著肿大。

【辨证立法】

瘿瘤古人已详论之,多属情志郁结以致气血瘀滞,结而为瘿瘤,治法以软坚,平肝养心。

【处方】

昆 布 10克

浙贝母 6克

玄 参 10克

云茯神 10克

海 藻 10克

小 蓟 10克

远 志 10克

柏子仁 10克

山甲珠 10克

山慈菇 10克

牛蒡子 10克

夏枯草 10克另:三七3克,研粉2次服。

二诊:药服11剂,心跳好转,脉搏每分钟不越百至,汗出渐少,颈间舒适,已不堵闷。

【处方】

石决明 10克

18克

山甲珠 10克

夏枯草 10克

浙贝母 6克

黑玄参 10克

海 藻 10克

昆 布 10克

生鹿角 15克

龙眼肉 10克

山慈菇 10克

三七粉 3克(分2次服)

生牡蛎

龙骨 各12克(同打先煎)

炒远志 10克

茯 神 10克

小 蓟 10克三诊:前方连服5剂,诸症更见好转,睡卧时脉搏恢复正常,起立,行动又稍增速,前方去龙眼肉,加黄菊花10克。

四诊:前方已服22剂,中间曾停药数次观察。停药时,脉搏增速,颈间堵胀,连服数剂,诸症即大见好转,拟用丸方缓图,以冀巩固。

【处方】

生龙齿 60克

炒远志 30克

夏枯草 30克

小 蓟 各30克

柏子仁 30克

仙鹤草 60克

淡昆布 30克

生牡蛎 60克

苦桔梗 15克

润玄参 30克

旱三七 15克

龙眼肉 30克

浙贝母 30克

白人参 15克

山甲珠 30克

川当归 30克

杭白芍 30克

淡海藻 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解读】

本案为弥漫性甲状腺肿的甲亢。症见甲状腺肿大,怕热多汗,心烦、心悸,多食善饥,疲乏无力。中医论之,是属“瘿瘤”。其治疗方法,施师习用昆布、海藻、海带之类药治之。此三味药含碘量甚丰,与现代医学用碘剂治单纯性甲状腺肿有相同之处,然中医尚需辨证,另加佐使之药以辅助。玄参和浙贝有软坚之力,患者脉搏过速加用远志、茯神、柏子仁等养心药。丸药连服两料,甲状腺显著缩小,症状消失。

海藻——昆布

海藻咸、寒,软坚、消痰、利水、泄热;昆布咸、寒,清热利水,软坚散结,破积消瘰。二药同为咸寒之品,参合为用,其功益彰,消痰破积、软坚散结、消瘰化瘤之力增强。

海藻、昆布伍用,名曰二海丸。出自《证治准绳》。治气瘿(多因气伤肺气,复被外邪所袭而成。瘤体软而不坚,皮色如常,无寒无热,喜怒时多增大或缩小)。

治疗肿瘤诸症用量宜大,可用到30~60克。

浙贝母——夏枯草

浙贝母又名浙贝、象贝、大贝。因产于浙江象山、新昌、宁波一带,故名浙贝、象贝。开泄宣肺,止咳化痰,清火散结;夏枯草泻肝胆火郁,以解毒明目,畅利气机以散郁结。二药伍用,清肝火、解毒热、散郁结、消瘰疬之力增强。用于治疗瘰疬(类似淋巴腺结核)、瘿瘤诸症。

浙贝母、夏枯草伍用是为治疗瘰疬(颈淋巴结核,慢性淋巴结炎)而设。临证之际,常与海藻、昆布,生牡蛎、玄参合用。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生牡蛎——玄参(元参)

玄参苦寒,泻火解毒,清热凉血,甘寒养阴,生津润燥;牡蛎咸寒,软坚散结,制酸止痛,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玄参以解毒为主,牡蛎以散结为要。二药参合,互相为用,滋阴凉血、泻火解毒、软坚散结、治瘰消肿之力益彰。用于治疗痰火凝结,瘰疬、瘿瘤、痰核诸症。

玄参、牡蛎伍用,出自《医学心悟》消瘰丸,以玄参、煅牡蛎、贝母各等份,炼蜜为丸,治疗瘰疬。施老经验,宜与夏枯草、浙贝母等药伍用,其效更著。

石决明——草决明(见第47页)。

注:龙眼肉又名桂圆肉。味甘气温。入心、脾经。有益心脾、补气血、安心神之功。甲亢之证属阴血亏损者甚宜。

第五节 疝

韦某 男 17岁 病历号 53、2、390

左阴囊肿大已8日,按之作痛,卧时可以回缩,站立行动则下坠增大。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腹股沟疝,本人不欲手术,求诊中医治疗。

舌苔正常,六脉沉弦。

【辨证立法】

疝气多属虚寒,盖寒主收引,引抽作痛,虚则气陷故下坠也。脉沉为里,弦则肝气不行,宜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

【处方】

醋柴胡 5克

杭白芍 10克(同炒)

米党参 6克

广陈皮 6克

醋青皮 5克

炙升麻 3克

炙甘草 3克

炙黄芪 12克

酒当归 10克

台乌药 6克

盐橘

荔核 各6克

野於术 5克

川楝子 10克(醋炒)

醋延胡索 10克二诊:服药8剂,左阴囊已不下坠,亦未作痛,希予丸方巩固,以防再发。

【处方】

早、晚各服补中益气丸10克;午服茴香橘核丸6克。白开水送服,连服10日。

【解读】

疝之为病,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证。多伴有气痛症状,故有疝气、小肠气、小肠气痛等病名。如突出于腹壁、腹股沟,或从腹腔下入阴囊的肠段。其发病机制,中医认为多与肝经有关,故有“诸疝皆属于肝”之说。施师告云:疝气病多见于老年人及幼儿,以其中气不足,气虚下坠,提固不利也。多因寒气引发,古人称之为寒疝,每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随症加减,疗效颇为满意。然须早治,若已年久,治愈较难。须手术者,切勿姑息,以免骤变。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米党参——炙黄芪(见第109页)。

川楝子——延胡索(见第305页)。

橘核——荔枝核(见第168页)。

醋青皮——陈广皮(陈皮、橘皮)(见第82页)。

第六节 多 汗

李某 男 69岁 病历号 52、1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