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37

第37章 藿香正气散

第三十六章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治伤寒头疼,憎寒①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②,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注释】①憎寒:即恶寒。②五劳七伤: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五劳:《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行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解伤志。

【译文】本方治疗伤寒头疼,恶寒发热,气喘咳嗽,五劳七伤,八种风痰,五种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吐恶心,气泻霍乱,脏腑虚弱肠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气滞血瘀而致的刺痛;以及小儿疳积所伤等都可以治疗。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汁炙厚朴、苦梗各60g,藿香90g,炙甘草75g。以上药物研成细末。每次服用6g,水1盏,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药汁仅剩70%,温服。如想发汗,可添衣加被,再煎1剂一并服用。

【按语】本方证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以致营卫不和,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由于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则霍乱吐泻,脘闷食少,腹胀腹痛。舌苔白腻、脉浮均为表寒里湿之征。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兼以和中理气。方中重用藿香辛温解表,芳香化湿,和胃止呕,既能外解表邪,又能内化湿浊,为君药。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解表化湿,为臣药。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厚朴、大腹皮、桔梗行气化湿,畅中消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姜、枣煎汤送服,能调和脾胃与营卫,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可使风寒外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诸症自愈。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解表与疏理同施,升清与降浊互用。二是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解表、祛湿、补脾三法合用。

【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趣味速记】姜苏二陈桔、二伯枣厚皮香(想象:江苏二陈姐、二伯找厚皮箱——江,生姜;苏,苏叶;二陈,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姐,桔梗;二伯,白术、白芷;找,大枣;厚,厚朴;皮,大腹皮;箱,藿香。

临床应用

(一)泄泻(慢性结肠炎)

【原文】湿胜则濡泄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①濡泄:又称湿泄,湿邪伤脾所致。

【译文】湿邪盛则会导致濡泄。

【按语】湿邪盛则困脾,脾虚则其升清功能下降,清浊不分则泻泄。藿香正气散可燥湿健脾,行气化湿,对于湿盛所致泻泄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傅某,男,46岁,1996年11月20日初诊。有大便溏薄史l0余年,日解1~2次,受寒或进食滑腻之物则次数增多。近1月余来,工作忙碌,应酬不暇,日解稀便3~5次,伴有黏冻,脘腹闷胀,嗳气腐臭;半夜即醒,肠鸣欲便;形瘦面黄,畏寒乏力。舌淡,苔厚腻淡黄,脉濡。处方:

藿香9g苏梗9g苍术12g厚朴9g

制半夏12g陈皮9g云茯苓12g大腹皮12g

煨木香9g煨葛根12g黄连6g焦楂曲各l2g

服汤药5剂后,大便转稠,日解1、2次,脘腹闷胀轻。再予原方去葛根,加炒薏苡仁、白扁豆,处方5剂;后参苓白术散加干姜、补骨脂等调治月余,基本痊愈。[唐海宁.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胃肠病的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8):73]

【中医解析】素体脾虚,运化失司,水谷不化,便下稀薄。时届秋凉,劳倦再耗脾气,寒邪乘虚犯中,阳气虚弱,温化无权,半夜即醒,肠鸣作泻;复又饮酒食肥,湿食停滞胃肠,腹胀嗳腐,苔腻带黄。本案虚实夹杂,若先温补固涩,虽能扶正止泄,但有闭门留寇之嫌,且易气机壅滞,不如化湿健脾、行气消滞,先祛有形之邪,再补无形之虚,才能毕其全功。

(二)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原文】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医碥·头痛》)

【译文】六淫外邪中,惟风寒湿三邪最容易郁遏阳气。

【按语】风寒湿三邪容易郁遏阳气,其中又以湿邪更易郁遏阳气,清阳不升则清窍失养而头痛。对于湿邪郁遏阳气所致的头痛,藿香正气散可外散风寒,内化湿邪,且行气健脾,如此则湿邪祛,脾胃健,清阳升,故头痛可除。

【病案举例】张某,男,47岁,1998年8月21日初诊。头痛反复发作8年余,多次住院检查治疗,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曾先后服过多种西药以及平肝息风、滋养肝肾、活血化瘀中药,皆无明显效果。近半年来头痛发作较频,每月发作2~3次,发作时头痛如裂,以前额、两颞及巅顶为甚,持续1小时左右,伴头重昏蒙,如物裹首,羞目畏光,恶心呕吐,心悸胸闷,食欲不振,舌苔白厚,舌边有齿印,脉细缓。辨为脾虚失运,湿遏清阳。治以健脾运湿,升清降浊。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2g大腹皮15g白术15g法半夏15g钩藤15g

蒺藜15g白芷10g厚朴10g桔梗10g川芎10g

茯苓30g葛根30g陈皮5g甘草4g党参20g

服5剂后头痛减半,效不更方,连进7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复发。[秦兴华.藿香正气散新用举隅.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39]

【中医解析】患者头痛8年,正气耗伤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头重昏蒙;浊阴不降,胃气上逆,则恶心欲呕;湿阻中焦,气机不利,因而心悸胸闷,食欲不振。治疗当以补脾运湿,升清降浊之法,以除头痛之急。方中藿香芳香和中化湿、升清降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党参、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川芎、白芷、葛根祛风止痛,钩藤、蒺藜平肝息风,桔梗引药上行,甘草调和脾胃。全方上能升清阳之气,下能降浊阴之逆,中能运水湿之阻,故疗效较好。

(三)恶阻(妊娠剧吐)

【原文】胃既病矣,则脾家停滞①,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济生方》)

【注释】①停滞:指脾气不畅,不能升清。

【译文】胃既然生病了,则脾脏气机不畅,清浊不分,中焦因此痞满闷塞,于是成为呕吐疾病。

【按语】湿邪困脾,致脾气不畅,中焦痞满闷塞,进而发为呕吐。对于这种呕吐,藿香正气散可健脾化湿,行气除满,降逆止呕,如此则湿邪祛,脾气健,呕吐止。

【病案举例】李某,女,24岁,工人。停经42天,尿妊娠试验阳性,于1998年4月24日因剧烈呕吐,不能进食入住产科。予输液等支持疗法以补充机体所需,如是治疗3天,精神好转,仍呕吐不止而请中医会诊。刻诊:呕吐频作,无法进食,几乎是谈食色变,闻食即呕,呕吐物全为痰涎,甚则吐出血丝,舌苔薄白腻,脉细滑。患者平素体弱,偏食。辨证为冲脉之气上逆,痰湿内阻。治以和胃降逆,健脾化湿。药用:

藿香12g苏梗l0g茯苓l0g白术l0g法半夏15g

太子参15g桔梗5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5枚

柿蒂10g

药进3剂,呕吐大减,已能少量进食,效不更方,再进5剂,偶有恶心,食欲增加,出院调养。[汤颖兰,等.藿香正气散治验体会.江西中医药,2002,33(1):27]

【中医解析】妊娠早期出现呕吐是妊娠的常见反应,一般无需治疗可自行停止。但若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者则需借助药物调和脾胃,否则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等而变生他证。中医学认为怀孕后阴血聚养胎,冲脉之气盛,影响气机调达,胃失和降,湿浊中阻,引起呕吐。而藿香正气散所具化湿和中理气功效恰与此病机吻合,故能药到病除。方中半夏原为孕妇慎用之品,但在治疗妊娠恶阻时可用,并借柿蒂之力助之。

结语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的常用方剂。以恶寒发热,头痛,呕吐泄泻,脘腹胀痛,舌苔白厚而腻为证治要点。本方对山岚瘴疟及水土不服者可用之,尤以夏秋季表寒里湿者最宜。若风寒表证较重,加荆芥、防风、香薷以辛温解表;中焦湿浊较重,加佩兰,并将白术易为苍术以芳香化浊;食少纳呆明显,加神曲、麦芽以健胃消食。现代常用于治疗夏季感冒、泄泻、呕吐,急性腹泻,慢性浅表性胃炎,空调症等疾病。

本方对后世温病学家有关湿温病的治法用方有较大影响。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针对湿温病邪在气分所创五首加减正气散,就是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