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14

第14章 四君子汤

第十三章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四君子汤治荣①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②宜服之。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份。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注释】①荣;指营气。②大:非常之意。

【译文】四君子汤治疗营气、卫气不足,脏腑虚弱,胃脘及腹部胀满,一点不想进食,肠鸣腹泄,呕吐上逆,非常适合服用本方。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份。上药研成细末,每次服用15g,以水一盏,煎至70%左右,口服,不拘时间,可以入盐少许,白开水也可以。常服此方可以温和脾胃,增进饮食,祛除寒邪及瘴雾等湿邪。

【按语】本方证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气血生化不足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故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故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中焦脾胃气虚之象。治宜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以恢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化之力,为臣药。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佐药;苓、术合用,健脾祛湿之功更显著。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趣味速记】白老夫人。白:白术;老,国老,即甘草;夫,茯之谐音,即茯苓;人,人参。

临床应用

(一)老年性习惯性便秘

【原文】论曰大便秘涩,盖非一证,……或因病后重亡津液,或因老弱血气不足,是谓虚秘。(《圣济总录》)

【译文】就大便秘涩讨论而言,并非一种证型,……或者因为疾病之后严重损伤津液,或者是因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等,这些是虚秘。

【按语】便秘有虚实之别,如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者,其便秘是由于气虚而无力排便所致,治本当补气健脾为主,气旺则排便正常。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代表方,故对于中焦气虚之便秘者,自然有效。

【病案举例】刘某,女,82岁,1997年6月9日初诊。患者患便秘10余年,因便秘曾数度在多家医院住院,用过手抠排便、灌肠排便及口服排便药等多种排便方法。本次就诊前1周因胆囊炎发作,用过2天解痉止痛药,因近1周未解大便,且阵发性腹痛遂来就诊,症见精神不佳,气虚力怯,腹痛阵阵,呻吟不绝,腹稍膨隆,左半结肠部可触及条索状肿物,肛检触及大便,腹部X线平片示不全性肠梗阻,脉细弦,舌暗红,苔干稍黄。西医诊断为老年性习惯性便秘,不全肠梗阻。病机为年老体虚,气虚津亏,大肠传导无力,粪便停滞,梗阻肠道,证有缓急虚实,急以手抠、生理盐水灌肠通便除梗,1000毫升盐水注入后,排出粪块逾盆,腹痛顿减,次日复诊,投以四君子汤加味:

太子参30g茯苓15g生白术10g生地黄12g

黄芪15g肉苁蓉10g厚朴6g甘草6g

2剂,水煎服,药后隔日来诊,诉日前已解大便,稍烂,腹痛消失,饮食增加,原方太子参改为党参12g,生地黄改为熟地黄,3日1剂,长期饮服,并嘱多食蔬菜,日行百步,随访至今未见便秘。[牛豫洁.四君子汤治疗急症数得.黑龙江中医药,2001,32(4):44]

【中医解析】便秘在老年人多见。中医认为是年老体虚,气阴不足,大肠传导无力,腑气不通而导致便秘。本例病人八十有二,便秘10余年,其虚弱之体可见一斑,更兼本次起病前因腹痛服解痉止痛药,腑气更滞。笔者体会,老年人便秘,应缓时防急时,如本例病人,便秘已导致肠梗阻,非借助外力(手抠、盐水灌肠)而不能通便,而一旦积粪排出,腑气得通,则又应从根本上加以防治,本例病人投以四君子汤加味,意在取四君子合黄芪补益中气,使大肠传导有力,加生地黄、肉苁蓉取其养阴润肠,厚朴行气使腑气走而不守,甫一饮服就起通便之效,惟太子参、生地黄偏于寒凉,不宜长期服用,故易之以党参、熟地黄,3年守方如一,未见便秘,足以说明药证相合。

(二)顽固性呃逆(顽固性膈肌痉挛)

【原文】惟虚脱之呃,或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①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②者,当察其中虚,速宜补脾。(《医学从众录》)

【注释】①羸:消瘦之意。《说文》:羸,瘦也。②呃逆: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西医称为“膈痉挛”,是由某种原因刺激膈肌而引起阵发性痉挛。

【译文】只有虚脱之呃逆,或是大病之后,或是虚弱瘦小到极点,或是本来虚弱又被误攻而致呃逆者,当观察他是否为中焦脾虚,应该快速补气健脾。

【按语】呃逆有虚实之别,如为中焦脾虚之呃逆者,当补气健脾以治本,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代表方,亦可适当加用降逆之品以治标,达到标本兼治,提高疗效的目的。

【病案举例】杨某,男,42岁,机关干部,1997年7月16日就诊。主诉:呃逆2天,伴头晕乏力。自本月14日上午起出现呃逆,连续不断,曾在某医院注射过“阿托品”“地西泮”“氯丙嗪”,注射后一度缓解,但随即呃逆如初,伴头晕乏力,来诊要求中药治疗。即刻症见:呃逆不断,呃声无力,口泛清水,面色白,精神不振,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虚弱。西医诊断为顽固性膈肌痉挛,中医诊断为呃逆,证属中虚气弱,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逆动膈而成。治宜健脾补中,和胃降逆,方选四君子汤加味:

红参(另煎)12g白术15g茯苓15g黄芪15g赭石10g

旋覆花10g苏叶(后下)6g生姜10g大枣10g

1剂,水煎分2次温服,次日来诊,述呃逆减少,夜间能入睡,再守上方2剂,水煎服,嘱其忌酒及辛辣之品,药后未见呃逆发作。[牛豫洁.四君子汤治疗急症数得.黑龙江中医药,2001,32(4):44]

【中医解析】呃逆,古又称“哕”,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哕逆论证》说:“大抵胃实即噫,胃虚即哕。”本例病人为机关干部,劳心伤脾,呃逆2天,中气更虚,清气当升不升,浊气当降不降,气机逆乱,扰动膈肌,其标在呃逆,其本在中虚,故选四君子汤补中健脾,中气得补,脾胃升清降浊各司其职,赭石、旋覆花、紫苏叶性温引气下降,平冲降逆,生姜、大枣和胃安中,培补中元。本方组方平淡,但意图清楚,故有立竿见影之效。

(三)泄泻

【原文】身弱怯冷,面色痿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此脾虚泻也……脾虚泻之治……四君子汤。(《症因脉治》)

【译文】身体虚弱怕冷,面色萎黄,手足不温,四肢倦怠,不思饮食,经常大便稀薄,这是脾虚泄泻……脾虚泄泻的治疗……四君子汤。

【按语】泄泻多和脾胃有关,脾虚泄泻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证型。脾虚可致泄泻,而泄泻日久又可致脾虚。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且方中茯苓又兼可利水渗湿止泻,对于脾虚泄泻当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病案举例】患儿,女,2岁,腹泻稀水样便10天,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无脓血,每日5~6次。查体:形体消瘦,面色白,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细。证属脾虚泄泻,治宜健脾益气、祛湿止泻,方选四君子汤加减。处方:

党参6g茯苓6g白术5g甘草5g白扁豆10g

陈皮6g山药10g薏苡仁10g车前子5g生姜3g

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大便每日2次,基本成形,上方去车前子,继用3剂泻止病愈。[袁亦文,宁华英.四君子汤在儿科的临床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8):1040]

【中医解析】小儿脾常不足,每因饮食失节、调护不当而致腹泻。本方健脾止泻,补而不腻。据现代研究证明,方中白术有促进肠胃分泌的作用,其所含挥发油能缓和肠管蠕动,较大剂量煎剂可使肠管舒张;甘草则起抑制作用,并有缓和胃肠痉挛的作用。白术、茯苓皆有利尿、淡渗燥湿之效,因此对泄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外四君子汤有抗乙酰胆碱和抗组胺作用,还有一定的抗肾上腺素作用。脾虚者服用四君子汤后胃肠运动紊乱的症状有所好转,可能与其具有上述作用有关。

结语

本方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也是补气剂的基础方。以面色萎白,食少,气短,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可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肾阳虚者,加附子以温肾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