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病症单味中药妙治
600900000027

第27章 妇科病症 (3)

第四章 妇科病症 (3)

产后哺乳期,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历代医家对本病极为重视,这是因为乳汁为婴儿最理想的营养品,我国妇女有产后哺乳的良好习惯。而在目前,产后缺乳的产妇明显增多,据报道:在我国20个省(市)调查统计表明,产后4个月哺乳率仅占44%。所以,如何有效地治疗产后缺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临床治疗中,一般仅是按常法进行辨证治疗,或大补气血,或疏肝解郁通乳,有一部分疗效不佳。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一般医家认为,产后缺乳的主要原因,一是产后多虚,气血不足不能生乳;二是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乳络乳脉涩滞,乳汁运行受阻而缺乳。

【蒲公英】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剂。

【漏芦】10克,鸡蛋2个。漏芦加水l碗半,水煎去渣,冲鸡蛋服,每日1剂。

【南瓜子】生南瓜子15~18克。去壳取仁,用纱布包裹捣成泥状,加开水适量和服(亦可加少许豆油或食糖搅拌),早晚空腹各服1次,一般连服3~5日即可见效。如将瓜子仁炒热或煮粥吃则无效。

【河蟹】200克。置铁锅内慢火炒至焦黄,捣碎冲沸水500毫升,搅拌后弃渣,加红糖50克,趁热服下。服后立即俯卧床上,盖被发汗。治疗期间不能压迫乳房,忌仰卧或侧卧。一般数小时乳汁开始增多,服1剂疗效不显时,次日再服1剂,最多服3剂,即连服3日。治疗产后无乳。

【川椒】50克。研细末,与白酒250毫升同装入酒壶内,文火煮沸后,将酒壶嘴对准产妇乳头和周围肿块部位,壶中热气熏蒸患部,此法用于治疗产妇初起乳络不通畅,乳汁壅塞或寒热之邪所致乳汁不通。

十一、回乳

回乳,俗称叫“断奶”。有的乳母因为患有某种全身性的严重疾病、传染病或乳房病变,需要提前断奶。由于每人体质的不同,故应选择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断奶方法。临床上回乳方法较多,但有的比较麻烦,有的不良反应大,使产妇或哺乳妇难以接受,以致乳汁瘀积、发热,严重者可产生乳腺炎或乳房脓肿。

【芒硝】200克。药用纱布包裹,分置于两侧乳房上,用胸带固定,经24小时(日热12小时)取下,如1次未见效,可继续敷1或2次。

【花椒】6~15克。加水400~500毫升,浸泡后煎煮浓缩成250毫升,然后加入红糖(白糖效果不佳)50~100克,于断奶当日服下。每日服1剂。

【豆浆】1碗,砂糖适量。砂糖放入豆浆内,混后温服。

【番泻叶】番泻叶4克(1日量)。本品加开水150~300毫升泡10分钟分2或3次服。连服数日至乳断。服药期间除有轻度腹痛、便稀外,再无不适感。

【甑脚水】即蒸干饭和蒸馒头下面的水。 200~300毫升,口服,每日3次,每次200~300毫升。

十二、急性乳腺炎

乳腺炎属于中医“乳痈”范畴,是妇女哺乳期的一种常见病,初产妇女最易发生。因产后抵抗力低、乳腺管不通畅以及哺乳时乳汁未吸尽等因素,造成乳腺内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等条件而导致乳腺炎的发生。主要表现为乳房红肿、灼热、肿痛,局部硬结,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并伴发热、头痛、恶寒等全身症状。本病有郁乳期、成脓期、溃脓期之分,因而分期辨证施治对于乳腺炎的治疗有明显效果。如果早期治疗不及时,可形成脓肿,需要手术切除,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玄明粉】加米醋适量。视患处大小,取玄明粉适量,米醋、水各半,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外用消毒纱布包裹。每日换药2或3次。

【葡萄根】新鲜野葡萄根内皮适量。切碎捣烂,加入适量食醋拌匀,外敷于局部,一个疗程2~3日。

【半夏】新鲜半夏块茎适量。洗净去外皮,塞入患侧或对侧鼻孔内,一般每日塞1次,每次1~2小时,必要时隔7~8小时再塞1次。

【大血藤】60~90克。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分2次口服,早晚各1次。服用本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本方适用于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

【酢浆草】鲜酢浆草适量。洗净,捣烂,搓成黄豆般大小,塞入患乳对侧鼻孔,6小时后取出再换1丸,每日换2~4次。

【蒲公英】40克,加入50度白酒500毫升中,浸泡7日,过滤后即可服用。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蒲公英治疗乳痈。

【露蜂房】将露蜂房(即马蜂窝)撕碎,用沙锅焙干,呈半黑样研成粉末备用。每6小时服1次,每次1~2克(可根据病情适当增减),以温黄酒送下。

【鲫鱼草】60克,与白酒捣烂榨汁,温服(服后食管可有热感)。每日2次,以后每日服1次。如病情重,兼用药渣敷于患处。

【全蝎】

(1)全蝎2只,馒头1个。用馒头将全蝎包入,饭前吞服。

(2)全蝎粉3克。把本品装入胶囊内1次吞服,每日1次。

【大罗伞】鲜叶15~30片。加红糖,热饭适量,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重症另用本品鲜根30克煎服。治疗乳痈。

【仙人掌】

(1)新鲜而多汁的仙人掌100~150克。剥掉外皮,切细、捣烂呈糊泥状,加入鸡蛋清适量,和匀后,摊于布或敷料上敷于患处,用胶布固定包扎。每日换药1或2次,一般只需敷4~6次就可以治愈。如有合并发热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者,可加用抗生素药物治疗。

(2)仙人掌适量。去皮刺,捣烂,加入镇江陈醋适量,共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敷于乳痈部位,干了即换(暴露乳头,以利乳汁排出)。适用于肿块质硬,色红、灼热、疼痛拒按,乳汁不通,伴发热,恶寒者。治疗乳痈。

【马兰】鲜马兰120克捣烂取汁,加白糖适量口服。每日3次,药渣局部外敷,干后可取药捣烂再敷;若逢冬令,可取马兰干品6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3次口服,药渣捣烂外敷如上。1~7日可愈。

【决明子】25~100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1~3剂即可治愈。

【皂荚】生皂荚焙焦研末,高压灭菌后装瓶备用。治疗前嘱患者将鼻腔分泌物洗净,把皂荚末3克用纱布包紧,用低度白酒或30%酒精浸湿,交替塞入一侧鼻腔内,8~12小时更换1次,一般2~4日可痊愈。

【蒲公英】鲜蒲公英100克,水煎服,每日1次;外用鲜品100克,捣烂外敷患乳,每日2次。

【天葵子】10克,空腹嚼服,每日1次。连服2或3次即可治愈。

【地肤子】地肤子50克,水煎后加红糖适量,趁热服下,覆被取微汗。每日1剂,2~6剂可痊愈。

【葱白】先将葱白200克,煎汤熏洗患侧乳房20分钟,然后再将葱白250克捣泥敷于患处,每日2次。1或2次即可痊愈。

【星宿菜】35克,水煎口服,每日2次,连服2日。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延长服药时间。

【芒硝】100克溶入适量热水中,患处热敷,每次10~15分钟,每日2或3次,一般1~2日可愈。

【鹿角】鹿角1根。本品以刀或锉刮取粉末,保存备用。每次取鹿角粉3~5克,清水煎沸5分钟,吞服,早晚各1次,一般服用2或3次即可收效。本法对乳汁淤积所致的乳痈,效果尤佳。治疗早期乳痈。

【砂仁】10~20克。研成细末,密封瓶中备用。用时取糯米饭少许和砂仁末拌匀,搓成条索状如花生米大小,外裹以消毒纱布塞鼻。左乳腺炎塞右,右乳腺炎塞左,亦可左右交替塞用,每隔12小时如上法更换1次,直至炎症消失为止。

【南瓜】新鲜嫩瓜片尤佳。切成长1.5~3厘米,宽1~1.5厘米,厚0.7厘米的片状,每次准备3~4片。将盛有水的锅置于炉上烧开后,取1片瓜放在沸水中,立即用镊子挟起,抖掉水珠,轻轻地敷于乳房患处,待瓜片稍温时,如上法更换1片,共治疗5~10分钟,每日2次。病程短者1~2日,长者3~4日可获痊愈。溃破者则敷于伤口周围硬结处,溃处伤口作常规换药。从沸水中挟起的瓜片,必须抖掉水珠以防烫伤;瓜放入沸水中,要立即取出,防止煮熟失效。

【当归】60克。水煎3次,共取汤液200毫升。每隔6小时服药1次,每次50毫升,日服4次。一般早期治疗一昼夜即可见效。

【黑脚蕨】全草50克,冰片3克。共研成细末,用热开水将药物调成糊状,趁热外敷患部。药干后可取下,再以热开水调匀,反复用。

【朴硝】50克,外敷患侧乳房,每日换药2次。治疗乳积。

【金瓜蒌】45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左右,取汁约200毫升,分早晚各1次温服,一般2~3日可愈。后期已有化脓趋势者无效。

【云南白药】用食醋或蛋清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3或4次,以局部不干为度,一般3~4日可愈。(用药期间不许令小儿吸乳,用吸奶器吸净乳汁)。

【南天仙子】约15克,用温水调和成饼状,趁湿外敷于患处,以胶布固定,每24~36小时换药1次。换药2~4次可愈。

【公丁香】研为细末,包入干棉球内塞鼻(患侧)每次1.5克,每日2次,每次塞药6小时,2~4日即可见效。在治疗前,应洗净患侧乳汁,并配合局部湿热敷。

十三、乳 头 皲 裂

乳头皲裂是哺乳期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可以归属于中医“皲裂疮”的范畴。本病以乳头部位的皮肤干燥皲裂为特征。一般发病较缓,初起时,皮肤发胀、弹性减退,继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一些人由于产后气血亏虚、阴虚血热,情绪易于波动,以致肝郁化火,日久湿热蕴结乳头,常导致乳头皲裂,或是由于乳头凹陷、乳头过短、缺乳、哺乳不当,病变虽小,影响却很大,如不及时防治,常因影响哺乳而造成乳汁淤积和乳汁减少,亦可因细菌自裂口处侵入而发生化脓性乳腺炎。轻者哺乳不便,重者乳晕部出现大小不等的裂口,局部渗液渗血,甚者新肉红活,哺乳时疼如刀割。这时,一定要减少哺乳次数,必要时用吸乳器吸出,可用中药辅助治疗乳头皲裂。

【干白及】捣碎研细,过90~100目筛装瓶备用。用时取白及粉和猪油(用微火化开)适量调成膏状,涂于患处,每日3或4次。流血、渗液多者可干撒白及粉,待渗出液减少后再涂膏。治疗乳头皲裂。

(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