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湿病证用方配伍(3)
三、利水通淋法
【适应证】湿热淋证:尿频,尿急,尿时疼痛,淋沥不尽而灼热,尿色混浊,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舌干燥,舌红苔黄或腻,脉滑。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代表方剂】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蓄、滑石、栀子、甘草梢,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编者注:本方若用汤剂可用原方剂量的1/50)
方歌: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淋证蠲。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配伍技巧】
湿热淋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湿热下注下灼;下焦水湿气化不利。治疗湿热淋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热利湿通淋药湿热浸淫下焦,肆虐膀胱气化功能,水不得气化而留结,证见尿频,尿急,尿痛。其治当清热利湿通淋。如八正散中车前子,瞿麦,蓄,滑石,木通。
2.合理配伍清热泻火药邪热侵袭下焦,治当清热泻火,使火热之邪从下而去。如八正散中大黄,栀子。
3.妥善配伍缓急止痛药湿热灼伤下焦脉络,证以尿痛为主。治当缓急止痛。如八正散中甘草。
4.随证加减用药若大便干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尿痛明显者,加赤芍,生地黄,以凉血养阴止痛;若石淋者,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石韦,以通淋利水;心烦明显者,加竹叶,灯芯,以清心除烦等。
【用药要点】方中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蓄清热利水通淋。大黄泻热,使热从大便而去。栀子泻热,使热从小便而去。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并能调和药性。方中诸药相用,以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膀胱炎,急性输尿管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适应证:膀胱湿热证。小便热涩刺痛,或尿血,或尿有豆汁,或尿有砂石,或淋漓不畅,舌红苔薄黄,脉数或弦。
治法:利水通淋,清热凉血。
组成:赤茯苓六两(180g),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五两(150g),赤芍、山栀各二十两(600g)。
用法: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四、清利化湿法
【适应证】湿温证:头痛恶寒,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身重或疼痛,胸闷不饥,或大便不畅,苔黄,脉细缓。
【治法】利湿清热,宣降气机。
【代表方剂】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
方歌:
三仁爬竹叶,朴通滑夏来,辨证有三似,用方要细审。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配伍技巧】
湿温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湿温即湿热以湿为主而壅滞三焦气机;湿热充斥于内外。治疗湿温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宣利三焦湿温药湿热之邪,肆虐上、中、下三焦气机,且以湿邪为主,证见头痛,身重,胸闷不饥。治当化湿清热,重在利湿,次在清热。又清热利湿药虽针对证机而治,但因清热药多寒凉,又不利于祛湿。因此,在化湿清热之中,必须切中证机选用温药以化湿,且不助热,只有以法选药定量,才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如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2.合理配伍理气药气能化湿,故治疗湿邪,必须配伍理气药,以增强治疗效果。如三仁汤中厚朴。
3.妥善配伍燥湿药湿温为患,法当治湿,
一要化湿,二要理气,还应配伍燥湿药,使湿邪得燥而化。再者,燥湿有利于醒脾健脾,脾气得健则更能运化水湿,如此用药,则治疗效果更好。如三仁汤中半夏。
4.适当配伍清热利湿药治湿者,首当利小便。故治疗湿温之邪,在配伍理气药与燥湿药时,还要配伍清热利湿药,只有有效的利湿,才能尽快地清除湿邪。如三仁汤中竹叶,滑石,通草。
5.随证加减用药若湿气盛者,加茯苓,泽泻,以泻湿利水;午后身热甚者,加柴胡,藿香,以芳香辛散,疏达气机;大便不畅者,加麻仁,枳实,以润肠理气通便;身体困重明显者,加苍术,川芎,以燥湿行气活血等。
【用药要点】方中杏仁肃降上焦气机。白蔻仁调畅中焦气机。薏苡仁渗利下焦气机,与杏仁,白蔻仁相用,以宣畅,降泄,渗利三焦气机。竹叶清上、中焦之热。半夏燥湿醒脾。厚朴理气化湿。通草,滑石清热利湿。诸药相用,共奏利湿清热,宣降气机。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肠伤寒,肾盂肾炎,慢性结肠炎,布氏杆菌,风湿性关节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连朴饮(《霍乱论》)
适应证:湿热乱霍证。上吐下泻,脘腹疼痛,胸膈痞满,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组成:制厚朴二钱(6g),黄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各3g),香豉炒、焦山栀各三钱(各9g),芦根二两(60g)。
方歌:连朴饮菖蒲半夏,芦根香豉与栀子。
用法:水煎温服。
2.达原饮(《温疫论》)
适应证:温疫疟疾证。憎寒壮热,或一日数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头痛胸闷,恶心呕吐,烦躁,舌苔垢腻,脉弦或滑数。
治法:宣泄开达,辟秽化浊。
组成:槟榔二钱(6g),厚朴一钱(6g),草果五分(2g),知母一钱(3g),芍药一钱(3g),黄芩一钱(3g),甘草五分(2g)。
方歌:
达原饮中朴槟芩,白芍知甘草果仁。
用法: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五、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中虚湿热痞证:心下痞满或疼痛,以胀满为主,呕吐,肠鸣,下利,肢体困重,舌淡,苔薄黄,脉弱或数。
【治法】补中泄热,除湿消痞。
【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半夏洗,半升(12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三两(9g),甘草三两(9g),黄连一两(3g),大枣擘,十二枚。
方歌:
半夏泻心黄连芩,甘草干姜枣人参,心下痞满或呕利,中虚湿热痞证审,酌加生姜泻心汤,重用甘草泻心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配伍技巧】
中虚湿热痞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湿热侵袭脾胃;脾胃虚弱;气机壅滞不畅。治疗中虚湿热痞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热燥湿药湿热浸淫脾胃,脾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之气与湿热相互搏结而阻滞于心下,证见心下痞满或疼痛。治当清热燥湿,使湿热之邪不得困阻于脾胃。如半夏泻心汤中黄连,黄芩。
2.合理配伍苦温燥湿药湿热之邪,治当清热燥湿,但因苦寒药虽能清热,用之不当,会引起寒凝气机,寒凝不利于湿热之邪退散。因此,在治疗湿热之邪时,除了针对证机用药外,还要合理配伍苦温燥湿药,以监制苦寒而不寒凝,使湿得温而燥化,以增强清热燥湿作用。如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
3.妥善配伍补气药湿热之邪之所以侵袭脾胃,是因为夙体脾胃之气虚弱,证见少气乏力,肢体困倦,治当补益脾胃之气。如半夏泻心汤中人参,大枣,甘草。
4.随证加减用药若胃热明显者,加栀子,蒲公英,以清热泻火;食少者,加神曲,香附,以行气消食;湿邪阻滞者,加苍术,川芎,以燥湿行气;脘腹疼痛者,加玄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用药要点】方中黄连苦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湿热以苦寒,本为应治之机,但因湿热之邪胶结,又因苦寒易凝滞气机,故必用半夏之辛温,辛以宣散,有利于湿热之邪溃散,温以通达,有利于气机畅通,与黄连相用,则温而不助热,寒而不凝滞气机。黄芩苦寒,与黄连相用,倍增清热燥湿。干姜辛温,与半夏相合,旨在调畅中焦气机,使湿热之邪因苦寒而消散。中气虚弱,用苦寒用辛温则易伤中气,因此必用人参补中益气,固本以祛邪,以恢复脾胃升降气机。大枣、甘草补益中气,与人参相用,以增补中益气,并能调和诸药。诸药相合,辛开苦降甘调,清气得升,浊气得降,中气得复,气机得畅,诸证悉除。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肝炎,贲门痉挛,慢性胆囊炎,慢性肠炎,病毒性心肌炎,以及妇科不孕证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生姜泻心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中虚湿热痞兼食滞水气证:心下痞满或疼痛,但以满为主,嗳气有不消化食物气味,腹中雷鸣,下利或呕吐,舌淡,苔薄黄,脉滑或弱。
治法:补中降逆,散水消痞。
组成:生姜切,四两(12g),甘草炙,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一两(3g),黄芩三两(9g),半夏洗,半升(12g),黄连一两(3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加黄连。并泻肝法。
2.甘草泻心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中虚湿热痞利重证:心下痞满或疼痛,但以满为主,下利日数十行,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少气,舌淡或红,苔薄黄,脉弱。
(2)湿热疫毒证即狐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表情沉默,精神不振,身热,失眠,烦躁,喉痛,咽烂,阴痒,阴部或阴中溃疡,口腔黏膜、颊黏膜有溃疡,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色或白或青或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功效:补虚和中,泄热消痞。
组成:甘草炙,四两(12g),黄芩三两(9g),半夏洗,半升(12g),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3g),干姜三两(9g),人参三两(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煮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