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600300000010

第10章 暑热证用方配伍

第四章 暑热证用方配伍

暑热证特指暑热季节出现的病证表现,但应用暑热证用方配伍则不可局限在暑热季节,只要病证临床表现符合用方主治病证范畴,即可用之,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辨暑热证,其基本证型有2,①暑湿证,治疗的基本代表方是桂苓甘露饮;②暑热气阴两伤证,治疗的基本代表方是清暑益气汤。

一、祛暑除湿法

【适应证】

暑湿证:身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肢体困重,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浮或数。

【治法】

清热祛暑,化气利湿。

【代表方剂】

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

【组成】

茯苓一两(30g),甘草二两(60g),白术炙,半两(15g),泽泻一两(30g),官桂去皮,二两(60g),石膏二两(60g),寒水石二两(60g),滑石四两(120g),猪苓半两(15g)。(编者注:本方若用汤剂其剂量减少1/3)

方歌:

桂苓甘露用三石,五苓散中加甘草,暑湿霍乱小便赤,清热利湿治法卓。

【用法】

为末,每服三钱(9g)温汤调,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用如上法。

【配伍技巧】

暑热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暑热侵袭而盛于内外;湿邪内扰而困阻内外。治疗暑湿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解暑热药暑热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充斥于外而攻冲于上,证见身热头痛,热夺阴津则烦渴引饮。治当清解暑热,在选用清解暑热药,尽可能考虑到暑热之邪易伤阴津。因此,在用药时一定要选用既有清暑热作用,又有生津作用,以此而治始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如桂苓甘露饮中石膏,寒水石。

2.合理配伍利湿药《医门法律》:“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两相感召故也。外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因而中暑。”暑邪伤人,最易夹湿,暑湿为邪,极易壅滞于外而肆虐于内,证见小便短赤,肢体困重。治疗暑湿之邪,其热易清而湿难除,对此必须配伍利湿药,使湿从小便而去。在配伍利湿药时,最好再具有清热作用,以增强清热解暑。如桂苓甘露饮中滑石,泽泻,茯苓,猪苓。

3.妥善配伍健脾益气药脾主运化水湿,湿邪外侵而易困阻于脾,导致水湿不得运化,进而又加剧湿与热结,此时要妥善配伍健脾益气药,既可促进脾运湿化湿,又可断绝湿邪变生之源。如桂苓甘露饮中白术,甘草。

4.适当配伍温阳化湿药湿为阴邪,清热药虽能清热,但有寒凝恋湿之弊,故在治疗暑湿时最好适当配伍温阳化湿药,但一定要注意剂量调配,量小则无济于病,太过则有助邪热,只有有效地定量与择药,才能有效地温化湿邪。如桂苓甘露饮中官桂。

5.随证加减用药若暑热明显者,加黄连,竹叶,以清泻暑热;若口渴明显者,加芦根,天花粉,以生津止渴;若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以敛阴止汗;若气虚者,加沙参,党参,以益气养阴等。

【用药要点】

方中石膏、寒水石清暑热而生津。滑石、泽泻、茯苓、猪苓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与石膏、寒水石相用,以增清解暑热泻湿。白术健脾益气燥湿,使脾能运化水湿。官桂温阳化气,使湿得阳而化,兼防寒凉太过而凝滞气机。甘草清解暑热,并能调和药性。诸药相用,以清热祛暑,化气利湿。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肠胃炎,肠胃型感冒,急性胰腺炎,中暑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六一散(《伤寒直解》)

适应证:暑湿轻证:身热口渴,小便短少,舌红苔薄,脉浮。

治法:利湿清热。

组成:滑石六两(180g),甘草一两(30g)。(编者注:本方若用汤剂可在原方用量基础之上减少10倍)

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9g),蜜多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解利发汗,蜜煎葱、豆豉汤下,每服一钱,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七分服。

2.益元散(《伤寒直解》)

适应证:暑湿扰心证:身热口渴,小便短赤,心烦失眠,心悸怔忡,多梦,舌红,苔薄黄,脉浮或缓。

治法:清心安神,祛暑利湿。

组成:滑石六两(180g),甘草一两(30g),辰砂五钱(15g)。(编者注:本方若用汤剂可在原方用量基础之上减少10倍)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三钱(9g),灯芯汤调服。

二、清暑益气法

【适应证】

暑热气阴两伤证:身热心烦,口干舌燥,渴欲饮水,气短乏力,身体倦怠,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细或虚数。

【治法】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代表方剂】

清暑益气汤(王氏)(《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10g),石斛(15g),麦冬(15g),黄连(10g),竹叶(12g),荷梗(12g),知母(10g),甘草(6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

方歌:

清暑益气西洋参,黄连荷竹知甘草,石斛麦冬西瓜米,热伤气阴最相宜。

【用法】水煎服。

【配伍技巧】

暑热气阴两伤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暑热侵袭而盛于外;暑热灼津阴津;暑热伤气。治疗暑热气阴两伤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暑热药暑热之邪侵袭人体,最易肆虐于心攻冲于外,证见心烦,身热,治当清泻暑热,应选用具有清心热作用为主的药。如清暑益气汤中竹叶,荷梗,西瓜翠衣。

2.合理配伍养阴药暑热侵袭于人,热易伤津,津伤及阴,阴不制阳又助邪热。因此,治疗暑热病证要合理配伍既有养阴作用,又有清热作用的药。如清暑益气汤中麦冬,石斛。

3.妥善配伍益气药暑热之邪不仅易于损耗阴津,更易伤气,气伤则不能生化阴津,津伤则又不得气化。《伤暑全书》:“暑伤气,宜补真气为要。”因此,治疗暑热证,必须配伍补气药,只有有效地补气,才能更有效地清热养阴,在配伍补气药时,最好选用偏凉而具有清暑热作用。如清暑益气汤中西洋参,粳米,甘草。

4.适当配伍苦寒药阴津为暑热所伤,治当养阴;正气为暑热所伤,治当益气。养阴与补气同用虽可治疗病证,但稍有不当则会壅滞气机。因此应尽可能配伍苦寒药,苦能燥,寒能清,以此而用既可增强清暑热,还可制约滋补浊腻与壅滞气机。如清暑益气汤中黄连,知母。

5.随证加减用药若小便不利者,加滑石,通草,以清热利湿;若口渴明显者,加天花粉,玉竹,以养阴生津;若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以敛阴止汗;若高热不解者,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等。

【用药要点】方中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泄暑热。西洋参,粳米益气。石斛,麦冬养阴清热。黄连,知母苦寒泻热,监制滋补之腻。甘草益气和胃,益气能化阴生津,和胃以防止寒凉伤胃,并调和药性。诸药相用,能清热祛暑,养阴清热。本方配伍特点是:清热药与补气药相用,补不留邪,泻不伤正;生津药与燥湿药相用,生津而不浊腻,燥湿而不伤津,以此而用,功效卓著。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神经衰弱,心律失常,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内分泌失调,冠心病,心肌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生脉散(《医学启源》)

适应证:暑热气虚津伤证:体倦,气短,懒言,口渴,多汗,咽干舌燥,脉虚弱者;及久咳伤肺,干咳短气,自汗者。

治法: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组成:人参五分(1.5g),麦冬五分(1.5g),五味子七粒(3g)。(编者注:本方若用汤剂可在原方用量基础之上加4倍)

方歌: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

2.清暑益气汤(李氏)(《脾胃论》)

适应证:暑湿气阴两伤证:身热头痛,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气短懒言,心烦口渴,多汗,咽干舌燥,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虚弱或缓。

治法:清暑益气,健脾除湿。

组成:黄芪汗少,减五分(1.5g),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各一钱(3g),人参去芦、炒曲、橘皮、白术各五分(1.5g),麦冬去心、当归身、甘草炙各三分(1g),青皮去白,二分半(1g),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0.6~0.9g)。

用法: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