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医论治 (2)
3.病后产后 它病日久,耗气损精,精血不足,肝肾亏虚;或因情志不遂,忧思而伤心脾,气血生化不足,复感外邪;产后气血亏虚,外邪侵入,亦可形成痹证。正如《傅青主女科》曰:“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牵脉引,骨节不利,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足不能动履。”宋·陈自明《妇人良方》中提到“妇人鹤膝风,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邪所伤”。
(二)邪气入侵
外邪侵入人体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外因。如《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又如宋·严用和《济生方·五痹》中也提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而成痹也”。
1.风湿热毒之邪,痹阻经络 体质素亏或劳力过度致营卫气血不足,腠理空虚,卫外不固,风湿热毒之邪乘虚而入,直袭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致关节肿胀疼痛而成热痹。
2.风寒湿邪,侵入人体 如阳气不足、卫外不固之体,风寒湿邪入侵,则阻滞经络,凝滞关节而发病,但风寒湿邪往往郁久化热,而转变为热痹或寒热错杂痹;若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邪易从热化,阻于关节经络而成热痹。
3.血瘀痰浊,痹阻经络 血瘀痰浊某种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发新的病证,在痹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清·林佩琴的《类证治裁》中所说:“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血瘀致痹说”的论述。导致血瘀痰浊的主要原因为饮食所伤、七情郁结、外伤等。饮食所伤为形成痰浊的重要原因。由于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饮酒过度等致脾胃损伤,湿邪困阻,水湿停聚,化为痰浊,痰浊阻滞经脉而成痹证。怒则气逆,思则气结,而致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瘀互结而成痹证。跌扑损伤形成淤血,局部气血凝聚,脉络痹阻,形成痹证。病久邪留伤正,可致气血不足、肝脾肾亏虚,并因之造成气血津液的代谢过程障碍,导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骨骱,而出现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
(三)小结
综上所述,本病的性质是本虚标实,肝肾脾虚为本,湿滞、瘀阻为标。病位在骨、关节、筋脉、肌肉。基本病机是素体本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风寒湿邪痹阻脉络,留注关节。若久痹不已,可内含于脏腑而致肝、脾、肾三脏受损,使脏腑气血阴阳随之而亏。
本病初起,外邪侵袭,多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或痰阻或成瘀。而风寒湿等邪气留于经络关节,直接影响气血津液运行,也可导致痰瘀形成,痰瘀互结可致关节肿大、强直、变形。
二、辨 证 论 治
对于痹证的辨证,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与热痹的不同。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则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其中又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痛有定处,疼痛剧烈者为痛痹;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者为着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气血损伤及脏腑亏虚的证候。
痹证总由于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后期还应适当配伍补益正气之剂,对于风寒湿痹的治疗,古代医家根据其感邪偏盛及病理特点作了很好的概括,如《医学心悟·痹》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本病可分为风寒湿痹及风湿热痹二大类。风寒湿痹根据症状的特点又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等三种。
(一)行痹
【临床症状】 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初期常有发热、恶寒,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证候分析】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为风寒湿痹的共同症状,系由风寒湿邪留滞经络,阻闭气血所引起。行痹以风邪偏胜,风性善行而数变,故行痹以关节游走疼痛,时而走窜上肢,时而留注下肢为其特征。外邪束表,营卫失和,故见恶寒发热,苔白、脉浮为邪气外侵之象。
【治则治法】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选方用药】 防风汤加减。方中以防风、麻黄祛风散寒;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并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和中调营。
酸痛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酸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选加独活、牛膝、防己、萆薢通经活络,祛湿止痛。酸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多与肾气不足有关,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温补肾气。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二)痛痹
【临床症状】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更甚,得热缓解,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以寒邪偏盛,寒为阴邪,其性凝涩,故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则气血较为流畅,故其痛减;遇寒则血益凝涩,故痛更剧。寒属阴邪,故局部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亦属寒。脉弦紧为属痛属寒之征。
【治则治法】 散寒止痛,祛风除湿。
【选方用药】 乌头汤加减。制川乌、生麻黄、生黄芪、生白芍、甘草、羌活、独活、当归、苍术。方中以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本证也可以采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方用制川乌、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散寒疏风除湿,甘草调和诸药。
(三)着痹
【临床症状】 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甚则关节肿胀,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 感受风寒湿邪而以湿邪偏盛,因湿性重浊黏滞,故见痛有定处,麻木重着,肿胀等证。湿留肌肉,阻滞关节,故致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为湿邪偏盛之象。
【治则治法】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选方用药】 薏苡仁汤。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制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方中用薏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关节肿胀者,可加萆薢、关木通、姜黄利水通络。肌肤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通络。对于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用蠲痹汤作为风寒湿痹通用的基础方进行治疗。方中以羌活、独活、海风藤、秦艽、桂枝祛风、除湿、散寒;当归、川芎、乳香、木香、桑枝、甘草活血通络止痛。风胜加防风、白芷;寒胜加附子、川乌、细辛;湿胜加防己、萆薢、薏苡仁。根据偏盛情况随症加减。
(四)风湿热痹
【临床症状】 肢体关节以红、肿、热、痛为特点,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关节活动不便。多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 邪热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以致局部红肿灼热,关节疼痛不能屈伸。热盛津伤,故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苔黄燥、脉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风湿热痹即一般通称的热痹。与风寒湿痹相比较,热痺的发病较急,全身症状明显,且邪气极易内舍,以致病情多变。
【治则治法】 清热通络,疏风化湿。
【选方用药】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桂枝、白芍、甘草、忍冬藤、连翘、黄柏、防己、威灵仙、丹参、姜黄。方中以白虎汤清热除烦,养胃生津,桂枝疏风通络。可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清热解毒,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桑枝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皮肤有红斑者,酌加牡丹皮、生地黄、地肤子、赤芍等凉血散风。本证亦可选用《温病条辨》宣痹汤。方中以防己、蚕砂、薏苡仁、赤小豆祛风除湿,疏利经络;连翘、栀子、滑石清热利湿。
以上诸痹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可致关节僵硬变形,疼痛持久,活动受限,或累及脏腑出现胸痹、心悸、气短等。治宜补肝肾,益气血,通经络,祛风湿,化瘀血,药物如当归、熟地黄、黄芪、续断、补骨脂、乌梢蛇、露蜂房、僵蚕、豨莶草、淫羊藿、桃仁、土鳖虫等。亦可用独活桑寄生汤加全蝎、蜈蚣、乌梢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