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599900000009

第9章 缓解期内服方 (4)

第二章 缓解期内服方 (4)

急痛汤

【药物组成】百合30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萆薢30g,蚕沙(包)12g,露蜂房10g,桃仁10g,红花9g,虎杖20g,山慈菇10g,牛膝12g。

【随症加减】红肿发热明显加柴胡9g,半枝莲15g,生石膏30g;疼痛剧烈加细辛3g,全蝎3g,地龙6g;便秘明显加生大黄(后下)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匀后分2次服用。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消肿祛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10例。治愈82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45%。

【经验心得】中医学通常将痛风列入痹证范畴,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述“历节黄汗出”,“独足肿大”,“脚步肿如脱”即痛风,而其病名真正出现始于金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云:“痛风者,四肢历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痛风主因人体气血阴阳失衡,湿、热、瘀停滞关节所致。故治疗以清热除湿祛瘀为主导思想。急痛汤方中牛膝祛瘀消肿止痛,药理研究认为其具有抗炎镇痛消肿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蚕沙祛风湿止痛,有抗炎作用;土茯苓清热解毒消肿;虎杖清热通络、祛瘀止痛;露蜂房性易走窜,通经入骨,除痹止痛;桃仁配红花活血通络,消肿止痛,药理研究表明,两药均可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及抗炎镇痛;薏苡仁、萆薢均能祛湿除痹;百合、山慈菇均含少量秋水仙碱,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抑制病情发作。

【方剂出处】乐枫,等急痛汤治疗急性痛风110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03,25(2):108

加减木防己汤

【药物组成】防己15g,生石膏30~60g,桂枝12g,海桐皮12g,薏苡仁30g,通草10g,滑石15g,杏仁10g,姜黄10g。

【随症加减】热甚者加知母;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穿山甲(代);湿邪盛而小便不利者加龙胆草、车前子、苍术、黄柏。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10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气活络,开痹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0例。服药最少7剂,最多40剂,平均20剂。结果27例局部症状全部消失,血尿酸含量300~400μmol/L,随访1~2年无复发,为治愈。11例局部症状全部消失,血尿酸含量400~500μmol/L,随访1~2年复发1~2次,为好转。2例局部症状无改善,血尿酸含量700~900μmol/L,为无效。

【经验心得】本病是风、寒、湿三气杂至,瘀久化热,痹阻经络,瘀血凝滞而生热毒,热毒流注肌肤、筋骨、关节之间,脉络不通而发病。作者认为,本病多见关节肿胀,皮温高,皮色红,舌苔黄腻,属中医湿热痹证范畴。治疗必须清热利湿,疏通经络,少佐通卫理气之品。加减木防己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该方重用生石膏,以清热邪为主;配以滑石、杏仁、通草、薏苡仁清利三焦之湿热,导湿利肺而为佐;桂枝温通卫气外散风邪;姜黄活血通络而止痛。全方共奏清热利湿,通气活络,开痹止痛之功。

【方剂出处】黄德军加减木防己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报道中医正骨,2006,18(4):63

加味当归四逆汤

【药物组成】当归10g,白芍10g,生地黄10g,玄参15g,黄柏8g,木瓜10g,薏苡仁10g,桂枝5g,细辛2g,木通10g,苍术10g,徐长卿15g,甘草4g。

【随症加减】急性期红肿痛甚者加知母20g,石膏10g,桑枝30g;慢性期加黄芪15g,枣皮10g,枸杞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止痛,舒筋活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6例。痊愈12例(占33%),显效14例(占39%),有效7例(占20%),无效3例(占8%),总有效率为91%。

治验:胡某,男,60岁。双手腕、指关节红肿疼痛5d。患者因5d前种菜挖土后觉双手腕疼痛,活动不能自如,1d后即微红肿热痛,大便略干。苔薄,脉弦滑。两腕、指关节微红肿,明显压痛,3年前曾患痛风病。血尿酸540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用加味当归四逆汤加知母20g,石膏30g,桑枝15g,黄芪15g,服6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6剂后症状基本消失,续服5剂,症状消失,旋即复查血尿酸368μmol/L,1年随访未复发。

【经验心得】痛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类证治裁》云:“诸痹……由正气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侵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行因而滞留,气血滞留,久而成痹。”《张氏医通》对该病的发作特点描述为“昼静夜发”、“痛彻骨髓”、“疼痛如掣”等。究其原因,责之多食膏粱厚味,致湿热内蕴,蕴久则热盛生毒,湿热毒邪阻于经络,流注关节而致血脉瘀阻,关节红肿热痛。治宜清热除湿止痛,舒筋活络。方用黄柏、玄参、薏苡仁、木瓜、苍术、知母、石膏、桑枝清热除湿;细辛温经止痛;当归、白芍、木通、桂枝舒筋活络。急性关节红肿期重加知母、石膏、桑枝以加大清热力度,慢性期虚弱者则加生黄芪、枣皮、枸杞子以补益气血。

【方剂出处】刘和平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湖南中医杂志,1999,15(3):47

加味鸡鸣散

【药物组成】木瓜15g,槟榔10g,吴茱萸6g,陈皮10g,黄柏10g,怀牛膝10g,薏苡仁30g,桑枝15g,萆薢15g,山慈菇10g,海桐皮15g,地龙10g,黄芪20g。

【随症加减】关节红肿灼热加水牛角、忍冬藤,痛剧加乳香、全蝎、延胡索,气虚加党参,关节肿胀加炮山甲(代)、苍术,瘀血加丹参、川芎、桃仁。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6例。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

治验:肖某,男,68岁。右足背部反复发作肿痛2年,曾在某大医院确诊为“痛风”,予以别嘌醇、吲哚美辛等药物治疗,疼痛时作时止。因最近停药,昨晚右足背部疼痛剧烈,服止痛药无效。刻诊:痛苦面容,右足第1跖趾关节及外踝肿胀、疼痛,行走艰难,痛处局部灼热,小便短少,舌质红、苔腻微黄,脉弦滑,血尿酸641μmol/L,血沉45mm/h。诊断“痛风性关节炎”,证属湿热留注关节、痰瘀互结、气血痹阻。治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止痛,处方:木瓜15g,吴茱萸6g,陈皮10g,槟榔10g,黄柏10g,怀牛膝10g,薏苡仁30g,桑枝15g,萆薢15g,山慈菇10g,海桐皮15g,乳香10g,全蝎6g,延胡索10g,地龙10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肿消大半,诸症减轻,原方加黄芪30g,炮山甲(代)10g。调治1个月,复查血尿酸436μmol/L,血沉20mm/h,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鸡鸣散出自《证治准绳》,由苏叶、吴茱萸、木瓜、槟榔、桔梗、陈皮、生姜组成,功能祛湿化浊、行气解郁、通络除滞,为治湿脚气而设。痛风性关节炎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而与“痹证”有别。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过食膏粱厚味,致湿热内蕴、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湿为阴邪,重浊缠绵,不易速去,凝聚成痰,停于经络关节;湿又常与热相合,胶结不解,痹阻经络关节;痹病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瘀阻经络关节而见关节肿大、畸形。湿、热、痰、瘀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鸡鸣散治湿脚气与本病病机相合,木瓜、吴茱萸、陈皮、槟榔、薏苡仁、萆薢行气解郁、祛湿化浊、通络除滞,黄柏、山慈菇清热解毒散结,怀牛膝、海桐皮、桑枝、地龙祛风通络止痛,黄芪益气扶正,全方共奏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止痛之功,使湿热去,经络通,病自愈矣。

【方剂出处】王柏青加味鸡鸣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12):593

加味龙胆泻肝汤

【药物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木通、制乳香、川牛膝、赤芍各10g,柴胡、当归、全蝎(研粉冲服)、生甘草各15g,丹参15g,忍冬藤30g。

【随症加减】发热较剧、血象升高明显者加生石膏30g,生青蒿12g;胃纳较差或素有胃疾者龙胆草减至15g,另加木香10g,鸡内金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7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00例。显效82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心得】龙胆泻肝汤系《医方集解》所载,该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能清肝胆经实热火毒,利肝胆经湿浊,循经所发诸症可相应而愈。足厥阴肝经起于人体足大趾,急性痛风关节炎发病时多起于第1跖趾关节,然后累及足跟、指、趾关节及其他中小关节,受累关节出现明显红、肿、热、痛,且表现出心烦、口苦咽干、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中医辨证系肝胆经湿热下注,经络阻滞,瘀热内盛。故选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本方中龙胆泻肝汤清利肝胆湿热;加丹参、制乳香以增强化瘀通络止痛之效;瘀热内盛则加赤芍、忍冬藤凉血化瘀清热;关节红肿热痛多在下部,再加川牛膝以引药直达病所;全蝎一味,通络而解痉止痛,加入本方能明显增强通络消瘀止痛之功。

【方剂出处】张勇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100例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409

加味四妙散1

【药物组成】黄柏、苍术、防己各12g,车前子(包)、地龙各15g,牛膝10g,薏苡仁、石膏各30g。

【随症加减】关节疼痛灼热红肿,苔黄,脉数,为内热壅盛,酌加连翘、大青叶、牡丹皮;关节肿胀明显,舌胖苔腻,脉濡滑,系湿浊偏重,酌加土茯苓(用量一般为30g)、泽泻;疼痛较甚,舌黯,脉弦,为气血郁滞,酌加醋延胡索、川楝子、桃仁;发病较久,正虚邪恋,反复发作,舌质淡,脉弱,乃气血不足,酌加黄芪、当归、白术、地黄。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10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祛湿通络,化痰消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3例。显效15例(占28.30%),好转35例(占66.04%),无效3例(占5.66%),总有效率为94.34%。

【经验心得】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所述的痹证、历节,大多起病急,证候以湿热阻络,血脉瘀阻为主,病久反复发作,则多兼气血不足证候。故治宜祛湿通络,化痰消瘀,病久者佐以补益气血。四妙散主治湿热在下焦的各种疾患,药虽四味,但配伍合理,余在此基础上加生石膏、防己以清热祛湿,牛膝、地龙通络止痛,热盛者加连翘、大青叶、牡丹皮以清热凉血,肿甚者加土茯苓、泽泻以加强解毒祛湿之功,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桃仁以活血止痛,病久气血不足则加黄芪、当归、白术、地黄补益气血。现代药理亦证实黄柏、薏苡仁、牛膝有降低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出的作用,生石膏有碱化尿液的作用。临床应用表明,四妙散加味辨证治疗痛风,减轻症状快,不良反应小,且标本同治,疗效稳固,患者乐于接受。

【方剂出处】范雪瑾加味四妙散治疗痛风53例浙江中医杂志,2002,(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