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599900000043

第43章 针刺方 (6)

第五章 针刺方 (6)

针刺配合中药外敷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为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先针刺局部痛点,留针20min,取针后不按针孔,使出少量血。疼痛缓解后刺患侧太溪、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配合中药外敷:将金黄散与白凡士林按2∶8比例调成药膏,外敷患部。每日换药1次,10次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散瘀,散邪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6例。治愈26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

治验:张某,男,48岁。右足大趾内侧剧痛,右足不能落地1天。检查:右侧第1跖趾关节肿胀,皮色红,触之灼手,拒按。实验室检查:血尿酸543μmol/L,诊为痛风。即按前法施治1次后疼痛大减,红肿明显减轻。3次后红肿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共治疗6次,复查血尿酸正常。

【经验心得】发作时,针刺痛点放血,以活血散瘀,泻瘀散邪,缓急止痛,此为急则治其标;痛缓再取太溪、三阴交等穴,太溪为肾经原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二穴共奏补益肝肾之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为阳明胃经合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二穴合用以健脾益气、清热除湿,是为缓则治其本。针刺后,配合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金黄膏局部外敷,使药物直达病所,强化疗效。针药并用,内外结合,终达标本兼治之目的。

【方剂出处】胡燕芬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6例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9(3):41

针刺配中药内服

【穴位选择】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曲池、丰隆。

【随症加减】趾关节痛加太冲、大都、太白;跗跖关节痛加八风;踝关节痛加丘墟、商丘、照海;膝关节痛加膝眼、足三里、血海;指腕关节痛加合谷、阳溪、鱼际、八邪。

【治疗方法】针用泻法,得气后留针20min,并可加温针灸。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检查血尿酸变化。配合内服中药:土茯苓、萆薢、薏苡仁、泽泻、泽兰、赤芍、虎杖。辨证加减:湿郁化热者加苍术、黄柏、怀牛膝、忍冬花;偏寒者加制川乌、制草乌、桂枝等;痛甚者加蜈蚣、全蝎、乌梢蛇;肿甚者加车前子、冬瓜仁、赤小豆;慢性肿痛者加白芥子、制胆南星、鹿角胶。用药方法:日1剂,每日2次,水煎服。

【功效主治】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0例。显效2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经验心得】针刺治疗以脾肾两经为主,阳明经为辅。阴陵泉、三阴交健脾利湿;太溪补肾降火;合用使湿浊之邪从小便而出;曲池、丰隆清热化痰相辅相成。中药亦以泄浊化瘀为法,尤以土茯苓、萆薢、薏苡仁、泽泻、泽兰、赤芍等合用,分清泌浊,而使血尿酸亦随之下降。有实验证明:其作用不逊于秋水仙碱,而对人体安全无副作用。

【方剂出处】周贤华针刺配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1):19

针刺中药并用法

【药物组成】口服中药:败酱草25g,土茯苓25g,黄连5g,萆薢15g,栀子15g,连翘30g,白花蛇舌草30g,赤小豆25g,防己15g,防风15g,泽泻15g,苍术20g,丹参30g,桃仁20g,红花15g,怀牛膝15g,车前子20g。

【治疗方法】口服中药,每日1剂水煎服。

配合药浴法:猪苓20g,黑、白丑各20g,花椒20g,麻黄15g,制川乌15g,制草乌15g,透骨草30g,青风藤20g,威灵仙20g,冰片10g(单包后放)。使用方法:上药用水浸40min再煎煮40min,取药汁1000ml,先熏蒸后洗,每次30min,每剂药煎煮3次,浴毕不用冲洗残留药液,以保持药效,晾干后穿上袜子,每日1次。治疗采用内服法与外洗法相结合,1个月为1个疗程。

配合针刺法:取双侧取三阴交、丘墟、商丘、太白、八风,用捻转泻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腧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10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8例,治愈19例,占68%,显效6例,占21%,有效3例,占11%。

【经验心得】中医的痛风,从广义上来看“痛”是指“疼痛”;风是指“游走性”;祖国医学认为风、寒、湿侵袭,气血凝滞,经络痹阻所致的关节疼痛,流窜不定,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高尿酸血症的痛风在内统称“痹证”。本文所述的痛风亦属痹证范畴,但与现代医学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相一致。痛风患者,每多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饮食不节,沉湎醉酒,恣啖膏粱肥甘厚味,以致脏腑功能失调,其中脾胃二脏清浊代谢紊乱尤为突出,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分清泌浊失司,于是水谷不归正化,浊毒随之而生滞留脉中,若逢腠理空疏,湿热乘虚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阻闭不通发为本病。

【方剂出处】韩亚兰,等针药并用治疗痛风28例针灸临床杂志,2006,22(4):13

针药合治

【穴位选择】足三里、商丘、太白、大都、太冲、行间、隐白。

【治疗方法】除隐白穴外,其余穴位均以毫针刺入后留针15~20min,取针后再于隐白穴用毫针点刺放血。配合中药治疗:内服方选二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即黄柏、苍术、野菊花、泽泻各12g,金银花、牡丹皮各20g,紫花地丁、车前草、蒲公英各30g,木通15g。并根据患者情况辨证加减。每日1剂,分3次服用。外用金黄膏(成药)敷患处,每日一换。

【功效主治】活血通络,泻热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7例。痊愈者31例,显效者5例,有效者1例。

治验:王某,男,50岁。近年来连续多次吃了海鲜后突发右足趾及足背处红肿疼痛发热,疼痛难忍,足不能着地,曾到本市某医院查血诊为痛风,经吃药无效。查患者右趾跖关节内上方红肿明显,右足背偏内侧处红肿,压痛明显,皮温高,尿酸值高,脉弦数,舌质红、苔黄厚腻。遂诊为痛风性关节炎,证为湿热壅滞,痹阻经脉,治以清热利湿,通络宜痹。即以上述方法治疗,3d后患者肿痛已基本消失,已能下地行走,再以中药内服外敷3d,其足已恢复正常。

【经验心得】本病多与膏粱厚味,湿热阻滞有关,如《张氏医通·痛风》中提出“肥人肢节疼,多是风湿痰饮流注”。故肥胖及饮食条件优良者较易发病。根据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特点,我们用清热利湿的二妙散和清热解毒的五味消毒饮合方为基本方,加入木通、泽泻、车前草、牡丹皮等利尿通络之品,以帮助排泄,祛除湿热,消炎止痛。外以金黄膏外敷以清热散结,活血消肿。针刺疗法能疏通经络,祛瘀逐邪,所选穴位又有健脾除湿、通经止痛之效。尤以隐白穴点刺放血,可增强活血通络,泻热利湿止痛之效。尤其是本病急性阶段,先以针刺为治,可明显地减轻症状。

【方剂出处】钱志伟针药合治痛风性关节炎37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9):13

针药结合1

【穴位选择】曲池、血海、三阴交、太溪。

【随症加减】肩痛加肩髎、肩井;肘痛加手三里;腕痛加阳池、外关;膝痛加膝眼、阳陵泉;踝痛加丘墟、悬钟;足趾痛加太冲、大都。

【治疗方法】针法用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min,并可加用电针、TDP。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内服自拟防风乌苡细辛汤加减:防风、当归、薏苡仁、茯苓、萆薢、赤芍、白芍、制川乌、制草乌各10g,威灵仙、忍冬藤各15g,细辛3g。上肢疼痛加羌活10g,下肢疼痛加独活10g。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8例。显效22例,占45.83%;好转24例,占50.00%;未愈2例,占4.17%;总有效率95.83%。

【经验心得】中医认为痛风属于痹证中之顽痹范畴,系因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饮食不节,以致气血亏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阻痹经络而致。针刺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中药防风乌苡细辛汤具有祛风化湿通络的作用。通过临床观察,针刺与药物结合对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方剂出处】段卫平针药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8例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2003,(4):159

针药结合2

【穴位选择】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为基本处方。

【治疗方法】除血海穴外,其余几穴均用泻法。留针40min后在血海穴拔罐10min。急性发作病人针后当晚即可缓解疼痛。配合内服中药①湿热蕴盛型,症见关节剧痛,在夜间突然发作,痛处得冷稍舒,局部红肿灼热,活动受限。处方如下:苍术、知母、黄柏、牛膝、木瓜、蚕沙、防己、桑枝、忍冬藤、三七粉。湿重加生薏苡仁、萆薢、土茯苓;热重加生地黄,生石膏。②痰血瘀阻型,症见关节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关节僵硬畸形,屈伸不利。处方如下:桂枝、桑枝、附子、白芥子、川芎、鸡血藤、苍术、黄柏、防己、蚕沙、土鳖虫、穿山甲、马钱子、三七粉。痰重加胆天南星、半夏;瘀重加豨莶草、蜈蚣等。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8例。显效28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6%。其中湿热蕴盛型30例,痰血瘀阻型28例,无效5例伴有不同程度关节畸形。

治验:王某,男,47岁。患痛风已有3年病史,就诊时症见右踝及趾关节红、肿胀,局部灼热,疼痛拒按,烦躁,口干苦,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查血尿酸600μmol/L。中医诊断为痹证,湿热蕴盛型。治以清热祛湿,宣痹通络。方药如下:苍术、秦艽、黄柏、牛膝、木瓜、防己、桑枝各15g,知母10g,蚕沙12g,土茯苓、忍冬藤各30g,酒大黄、三七粉(冲服)各6g。日1剂,水煎服。药渣煎水泡洗局部。针灸处方:合谷、外关、曲池、血海、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丰隆、太溪、商丘、丘墟、太冲、太白。留针40min后在血海穴拔罐10min。当晚疼痛就明显减轻。12剂药后红肿消,疼痛无。效不更方又坚持服药30剂,针刺1个月,复查血尿酸330μmol/L,已为正常。

【经验心得】本病病因,内因由于饮食不节,脾胃生湿化热,湿热蕴久转化成热毒,外因为风寒暑湿之毒乘虚内侵结滞于经络。病机为热毒停留于经脉中,使经络不通而痛。病位在脾胃两经,早期以实证为主,晚期以脾肾两虚为主。湿热毒邪,初犯关节经络,久而深入脏腑,病热由表及里。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就显示出了中医的特长,故疗效较好。

【方剂出处】王平,等针药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8例针灸临床杂志,2000,1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