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599900000022

第22章 缓解期内服方 (17)

第二章 缓解期内服方 (17)

延胡索定痛汤

【药物组成】延胡索10g,金钱草30g,车前子10g,泽泻10g,防己10g,黄柏10g,萆薢10g,生薏苡仁30g,虎杖10g,忍冬藤10g,山慈菇10g,赤芍10g。

【随症加减】伴发热者加生石膏30g,上肢关节痛加桑枝10g,下肢关节痛加牛膝10g,关节屈伸不利加伸筋草10g,病程较长加海藻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0例。疗程最短5d,最长20d,平均疗程2周。50例中痊愈45例(占90%),好转5例(占10%),有效率为100%。

治验:患者,男,57岁。患者因酗酒,当夜感右足趾、跖趾关节处红肿疼痛,伴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下地活动尤甚。清晨疼痛无缓解,伴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腻,脉数。查体:一般情况可,体温38.5℃,痛苦貌,局部红肿,肤温较高,压痛明显,行走活动不便。实验室检查:血尿酸592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证属湿热下注,治拟清热利湿消肿,活血通络止痛。处方:延胡索10g,金钱草30g,车前子10g,泽泻10g,防己10g,黄柏10g,萆薢10g,生薏苡仁30g,虎杖10g,忍冬藤10g,山慈菇10g,赤芍10g,生石膏30g,牛膝10g。5剂,每日1剂,同时局部外敷鱼石脂软膏,每日更换1次,嘱患者以素食为主。药后右足趾、跖趾关节处红肿痛明显减轻,不发热,原方去生石膏继服7剂,症状消失。复查血尿酸、血常规均正常。

【经验心得】本病病因主要由于平素过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以致湿热内蕴,络脉瘀滞,故见关节部位红、肿、热、痛等症。治疗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延胡索定痛汤方中延胡索活血通络止痛;金钱草、车前子、泽泻、防己、黄柏清热利湿,促进尿酸排泄;萆薢、生薏苡仁、虎杖利湿除痹;忍冬藤、山慈菇、赤芍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痛风反复发作可产生痛风石沉积,故用海藻软坚散结化石,局部外敷鱼石脂软膏消炎消肿。内外并治,能及时控制病情,缩短疗程。

【方剂出处】符东方延胡索定痛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0例河南中医,2005,25(12):47

益气渗湿通络丸

【药物组成】当归60g,黄芪60g,血竭60g,桃仁60g,红花60g,牡丹皮40g,薏苡仁100g,土茯苓60g,泽泻60g,黄柏50g,海马40g,碎蛇60g,乌梢蛇60g,蜈蚣8条,全蝎40g,人参60g,白豆蔻40g,砂仁40g,炒白术20g,生甘草20g,炼蜜为丸。

【治疗方法】制法:精选以上优质中药,打成极细末,过120目筛,用蜂蜜按1∶1.2比例,调制成丸(约10g为1丸),每日3次,1次2丸,温开水吞服,30d为1个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显效4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经验心得】痛风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为基础,根据红、肿、热、痛的特征,湿热蕴结为重点,湿热留着,日久成瘀,根据虚、瘀、湿热胶着的病机特点,拟定了益气渗湿通络丸作为治疗痛风病的主药。方中首用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大补气血,促进机体尿酸代谢,提高免疫功能;重用薏苡仁、茯苓、生泽泻、黄柏、生甘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药理研究,茯苓、泽泻有增加尿中钠、钾、氯、尿素、尿酸的排泄作用,药理研究证实薏苡仁、黄柏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桃仁、红花、血竭、牡丹皮活血化瘀,瘀去则血行,血行则痛自止肿自消。全蝎、蜈蚣、海马、碎蛇、乌梢蛇搜风通络止痛,白豆蔻、砂仁化湿和胃,二药与甘草、蜂蜜合用,并能防止参芪之壅补,使之补而不滞,同时有防全蝎等攻破伤胃之嫌,并能调和诸药,从而达到补益不碍脾,攻邪不伤正的综合作用。

【方剂出处】曾绍林,等益气渗湿通络丸治疗痛风60例临床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67

茵陈五苓散

【药物组成】土茯苓60g,猪苓15g,泽泻20g,茵陈20g,防己15g,黄芪30g,川萆薢30g,滑石15g,白茅根30g,牛膝15g,延胡索12g,白芍30g,甘草6g。

【随症加减】热盛者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津液耗伤者加生地黄、玄参、麦冬;肿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秦艽、络石藤、海桐皮;关节周围红斑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下肢痛甚者加木瓜、独活;上肢痛甚者加羌活、威灵仙、姜黄。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10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利湿泄浊,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8例。经2~4个疗程治疗,临床治愈(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消失,血尿酸恢复正常,观察6个月无复发)69例,占70.4%;有效(关节红、肿、热、痛减轻,血尿酸下降,观察6个月无加重)25例,占25.5%;无效(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无改善,血尿酸未改变或升高)4例,占4.1%。有效率为95.9%。

【经验心得】本病属中医湿热痹证范畴。发作时以关节红、肿、热、痛为特点,常因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及饮酒而发,患者伤于肥甘,生湿生浊,湿浊停聚致三焦通利失畅,肾与膀胱代谢失常,湿浊不能排出体外,流注关节,痹阻经络,郁而化热则为肿痛;留滞于关节,久则成“痰核”。本病其病机为脾虚不运,湿浊内生,湿浊之邪,属于体内水液代谢失调,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而成,其性质重浊黏滞,存于体内,势必导致血液受污,浑浊不清。西医认为系体内蛋白质中的嘌呤代谢失调,使血液中尿酸盐含量增高。因本病主要病机是“湿浊凝聚,血气不清”,其治疗自应以“利湿泄浊,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为原则。其方重用土茯苓,缘其病因湿热郁滞,浊聚成毒而成,非大剂清热解毒,不足以挫其势;重用猪苓、泽泻、茵陈、萆薢、白茅根、滑石,旨在利尿除湿,助脾转输,使湿热痰浊之邪从小便排出;防己利水消肿,兼能止痛,用之能加强诸药的作用;黄芪则补气行血,以助血行,散瘀通脉。全方紧扣病机,共奏利湿泄浊、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故临床疗效较为满意,远期疗效较好。

【方剂出处】唐贞力茵陈五苓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98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6):464

玉山痛风饮

【药物组成】玉米须30g,山慈菇20g,羌活10g,独活10g,当归10g,川芎10g,茵陈15g,苍术10g,黄柏10g,川牛膝10g,虎杖15g,防己15g,猪苓15g,白茯苓15g,青皮10g,陈皮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服2次,至疼痛热肿消失后停用。症状缓解期用玉山痛风饮2号:土茯苓30g,金钱草30g,茵陈15g,猪苓10g,水煎服,每日1剂,长期服用。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活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20例。痊愈80例,有效3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3%。

【经验心得】痛风属于“痹证”的范畴,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则类似于中医学的“风湿热痹”。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稽留骨骼,兼因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不能通畅,不通则痛;气血郁于骨节局部,则灼热红肿,功能障碍,痛不可触;久病遂使瘀血凝滞,络道阻塞,以致关节畸形。《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正因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所以痛风患者多发于下肢关节,而且内侧多见。全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兼以祛风活血。

方中玉米须、猪苓、茯苓,防己清热利尿,利水消肿,并能促使尿酸排泄,其中玉米须利中有摄、攻中有守,使攻不伤正、通不伤肾;山慈菇能化痰散结、消肿止痛,因其含有某些消炎镇痛药的成分,故能有效地缓解痛风发作,而且无不良反应;二妙散芳香化浊、清热燥湿;川牛膝配防己,既能舒筋活络,又可引药下行;茵陈合虎杖清热化湿,虎杖还有通络定痛之功;独活同羌活辛温除湿、祛风止痛,引药入经;当归与川芎活血调气,这正合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古训,其中当归还有抑制尿酸合成之功用;青皮伴陈皮能行气止痛、化痰散结,并能促进尿液碱化,改善体内pH值。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消炎止痛、排酸利尿、祛风除痹之功。通过观察,玉山痛风饮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多在2~3d见效,尿酸亦在1周内恢复正常,且无明显胃肠道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秋水仙碱缓解疼痛虽速,但不良反应较大。

【方剂出处】曾伟刚玉山痛风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20例中医杂志,2007,48(1):58

运脾利尿凉血方

【药物组成】土茯苓、川萆薢、焦山楂各20g,猪苓、瞿麦、萹蓄、车前子、玄参、黄柏各15g,生薏苡仁、青风藤各30g,白术、牡丹皮各10g。

【随症加减】急性期,加生石膏60g,苍术、知母各10g。慢性期加当归、泽泻、皂角刺各10g。有尿路结石者去玄参,加石韦、金钱草各2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15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两疗程间停药1周,后期可隔日服药。

【功效主治】健脾化湿,利尿泄浊,清热凉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5例。治愈4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

治验:李某,男,40岁。体型肥胖,平时喜酒肉及海鲜,2周前上午起自觉左足大趾隐隐作痛,夜间12时左足大趾疼痛加重,如刀割样,局部不能触动,次晨起床时左足大趾及二趾关节均红、肿、热、痛。去本地医院就诊,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1周后有好转,但患趾关节仍隐隐作痛、活动不利。今日再次发作,诊见左足大趾及二趾关节肿胀疼痛,行走时左足大趾不能触地,口渴,面色灰白。舌淡、苔黄腻,脉数。血尿酸450μmol/L。诊为痛风性关节炎,用运脾利尿凉血方加减治疗。予土茯苓50g,生石膏、生薏苡仁各30g,苍术、知母、萹蓄、车前子各10g,川萆薢、猪苓、茯苓、瞿麦各20g,玄参、牡丹皮各15g,木通3g。嘱每日大量饮绿茶,并戒酒及高蛋白类食物。5剂后复诊,左足大趾及二趾关节疼痛已消失,局部肿胀消退,舌淡、苔薄腻,脉缓有力,复查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围。按前法去石膏、苍术,加生山楂15g。10剂后局部关节已不疼痛,血沉亦降至正常。续用前方10剂,隔日煎服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无复发。

【经验心得】痛风患者因关节红、肿、热、痛而就诊,医者往往将之归于“痹证”,笼统施以治疗痹证的药物,临床症状虽可得到暂时缓解,但多有近效而无远功,病情易复发。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大多数患者由于平时嗜酒及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易化湿生热,湿热留滞于脾胃,从而导致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所循行的足大趾等部位出现红、肿、热、痛。运脾利尿凉血方切合患者病机,有健脾化湿、利尿泄浊、清热凉血之功,故能奏良效。

【方剂出处】陈进义运脾利尿凉血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5例浙江中医杂志,2001,(6):251

增味五痹汤

【药物组成】麻黄16~25g,桂枝10~18g,红花10g,白芷10g,葛根24g,川乌10g(先煎1h去毒),羚羊粉0.6g(冲服),黄芪30g,防风10g,防己10g,羌活10g,知母10g,石膏30g,牡丹皮10g,赤芍10g,茜草10g,土鳖虫10g,乌梢蛇10g。

【治疗方法】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每15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温阳宣痹,清热凉血,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8例。痊愈17例,占44.74%;显效18例,占47.37%;无效3例,占7.89%。总有效率为92.11%。

【经验心得】增味五痹汤出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方中麻黄、桂枝性辛温,取其开发肌腠,疏通经络,通阳化气而止疼痛,活血脉之力;川乌有毒,需煎1h以减少毒性,温经止痛治疗关节肿痛。有药理实验表明,川乌对动物的“关节炎”有明显的消炎及镇痛作用,白芷配羌活、防风、防己以增祛风胜湿之力,葛根配麻黄、桂枝解肌退热而止疼痛;黄芪补气升阳,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红花活血止痛,羚羊角粉、石膏、知母、牡丹皮、赤芍、茜草清热凉血而治热痹疼痛。另加土鳖虫、乌梢蛇等活血之品,以逐瘀、消肿止痛。全方共奏温阳宣痹,清热凉血,活血止痛的功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可以降低血尿酸及改善症状,疗效显著。

【方剂出处】樊瑞红增味五痹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8例吉林中医药,199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