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第三宋帝国
5921600000057

第57章 60.方淮的目的

“。。。。。。有鉴于宋帝国的商品在海外诸国有极佳的销路,无数人加入到怎么才能扩大生产的研究中去。。。。。。到了共和五十年后水力机械被大规模的使用,无数新的手工工场被沿着河川建立了起来。。。。。。这时劳动力的短缺又成为整个社会的新矛盾。。。。。。受到手工场主高薪的诱惑,绝大多数的新功民、新移民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将大宋各级政府划拨的口分田永佃给周边的老功民或是其他有财力的邻居。拿着一份最低的保障,再从新兴的各种手工业中赚取不菲的薪资成为人们普遍的选择。就这样,大农场、大种植园、大牧场相继也被建立了起来。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更加趋向于城市。一个良好的循环就此开始了。。。。。。”

----------《论资本主义在宋帝国的建立》

“三兄,今日怎么有空到行在来。”这一日方明上午到部里打了个卯,下午偷偷的溜回来,本想在去南地利前在和几个妻妾偷偷欢,没想到一进家门就有人通传方淮来了。

“老季啊,现在你是豪门大宅,兄长等闲可不敢上门啊。”方淮开着玩笑,两兄弟心有一致的互相锤了对方一下,这才坐定下来。“兄长有事相求,不知道老季,你肯不肯援手了。”

“兄长说得什么话。”方明挥退身边倒茶的小厮,坦率的看着方淮。“有什么可以帮得上的,自家兄弟,不过是一句话罢了。”

“亲兄弟明算账嘛。”方淮显然是无心品尝方明家上好的茶水。“实话说吧,兄长厚颜是来向你借钱的。”

“借钱?”方明疑惑的看着方淮,方淮可是渑州老字号昌兴隆的掌柜之一,年入二三万贯,怎么突然提起了借钱。“难道是家里出什么事了?还请兄长明白告我。”

“家中无事。”方淮叹了口气,原来昌兴隆换了新东家,一干老人拿了些辞退钱就被扫地出门了。“兄长我二十几年勤勤恳恳,从一个学徒开始一直到掌柜朝奉,可谓是为东家做牛做马,老东家还亲口许过半成的红利,现而今一句话,就这样被打发了,真是不甘心啊。”

方明一时默然无语,这个世界很现实的,政事堂的相公也最多不过风骚六年而已,何况普通百姓,再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东家要抬举自己人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是新东家愚晦,是他自己的损失,兄长不要过于挂牵。”方明看着犹自愤愤不平的方淮,安慰着。“那兄长接下来准备怎么办?”

“你三兄还不算老,坐吃山空可不是道理,”方淮自嘲的笑了笑。“这不,琢磨了条路,准备闯闯,只不过这些年赚得多,开销也大,没有多少余钱,所以这秋风就打到老季你这了。”

“什么生意,可以告诉小弟嘛。”方明之所以问得详细,也是为了帮衬方淮,倒不是质疑什么。

“自家兄弟,有什么不可以的。”方淮指了指北面。“朝廷不是和倭人达成协议了嘛,倭人全面向我朝开放通商,所以我打算跑跑船。”

“倭国虽然签约了,但是内战未休,兄长也摸不清头脑,这么一下子撞进去,是不是太过鲁莽了。”方明有一丝疑虑。“再说了,之前不是没有人做高丽、倭国这条线的,兄长现在进去是不是已经落后了。”

“兄长当然知道是落后了,俗话说一步后、步步后,但是没有办法啊,”方淮摇着头,“西面的生意早就垄断在几大家手里,北面虽然有人做,但毕竟是零散不成气候的,所以只能硬着头皮挤进去啊。”

“兄长原来是坐商,现在改成行商。”方明还是有些担心。“这上下家的关系,可不是一时半会能理得顺的。”

“这倒不用担心,这岱洲、渑州一路上还有些老关系,只要倭国的货过来,价钱合适,就不愁没有销路。”方淮已经考虑的面面俱到了。“至于,倭国的上家嘛,这次探路,兄长我不准备带普通的货物过去,想来绝对是不会倭人会拒绝这批货的。”

“什么货?”方明来了兴趣。

“钱,铜钱。”方淮也不避着方明。“至少的十万贯的现钱。”

十万贯现钱?方明的眉头就是一皱。国朝因为在细兰、越蜀、岱洲拥有大量的铜矿,所以并不限制铜钱的外流。而且现下的大宋因为拥有巨量的金银,所以货币的梯级制度已经非常的完善。

从当一的白铅(铜)钱,当五的青(铜)蚨钱,当二十的黄铜钱,当百的紫铜钱以及当五百、当一贯的大小银钱,当五贯和当十贯的大小金钱,到更大面额的飞钱、交子,可以说品种之完备远超历朝历代。

而且由于宋钱采用的是特殊的压铸技术和严格的保密成分,所以极不容易伪造,再加上保值率高,所以据说连北俱芦洲、西贺牛洲都有流通,甚至有部分外藩不惜放弃了本国原有货币以宋钱为本币,由此看来宋钱当之不愧为世界性的货币。

“好是好,”方明想了想,这才回应道。“不过白铅、青蚨倭人会喜欢吗?”之前也有人和倭人用宋钱交易,但是结果怎么样,显然是商业机密,没有人会透露的。

“所以,我这次考虑以当二十。当百两种钱为主,白铅和青蚨则少带一点。”方淮不带金银是对的,因为倭国多的就是黄金和白银。

“既然如此,那我也没什么多说了,不过有四点兄长可要想仔细了,”方明竖起手指,“第一,斯人无罪怀璧其罪,这么一大笔数字,兄长得请妥当了护卫队。”

“这是自然。”方淮点点头。“等你这边敲定了,兄长就去老兵公会雇上一二十人,想来百八十个倭人休想打你兄长的主意。”

“还是多雇几个吧,不差这点钱。”方明还是要稳妥。“第二,太宰府不能去,那边南北交战的厉害,转道,要么去堺、要么去骏府。”方明回想着条约中开放的港口,如是关照着。

“据说骏府那边的山里有金子,”方淮显然早就备过课,既然方明坚持,他也就顺水推舟的决定下来。“那就去骏府吧。”

“第三,只带钱太单调了,一半的利凭空没了,这样,我让你弟妹,给家里去封信,让我那岳丈给你准备三万只矛头,那边打仗,兵械肯定是最值钱的。”南狩之后宋人不禁百姓持武,老功民家中连老式的火绳枪都有,何况普通的白兵呢,让赵伯昙这个拥有数千人的大冶炼场主造些枪头、刀剑什么的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

“多谢老幼。”方淮大喜,军械甲胄素来是职方司麾下的商社垄断对外销售的,其他人即便想卖也不太容易搞到货物,不过有了方明的支持,显然这就不是问题了。

“第四,货物和人手多出来了,那么一条船肯定不够。兄长得想办法再去搞一条。”这一点方明实在无力相帮,虽说大赵氏家私里有那么十几条船,但实际上大赵氏并没有直接经营这些海船,每条船都长期出租给了老客,收回是不可能的。

“这个,我去想法子吧。”方淮明白茫茫大海中一条船肯定要比两条船的处境危险的多,方明不是让他大出血,而是在想尽办法给自己多一个机会,所以也很诚恳的同意了。“现在,船都控制在水军手里,实在没办法,只有通过七郎打通关节了。”

“这也是办法,七兄刚刚升了斗舰的船长,他的人情面子一定有用。”方明也是这么认为的。“好了,三兄,你再算算,如果按这个规模,还差多少钱?”

“兄长我倾箱匮柜收拢了五万五千贯,大兄和二兄也鼎力支助了五千贯,在加上十几个一同被革出门的老伙计凑了近四万贯,本来缺口就有二三万。”方淮盘算着。“现在再加上又要添人添船,又不能白白的让船空着,还要补货。”

“我知道了。”方明截断了方淮的话,他自然知道海商最大的支出就是船费,若不是自己的船,出海一趟的利益中至少四分之一是船主和水手的,方淮这么算法已经是相当紧张了。

于是他在心中合计了一下,大赵氏的钱自然是不能动用的,自己还要维持几处的开销,算来算去。“这样我这边出五万贯,不过不是借你,这钱要算我一股的。”

“老季。”方淮心中一热,他知道方明的用意,入股自然是风险共担,也不存在日后要还钱什么的说法,而且入股的资金又屈居自己之下,分明是把大股东让给了自己。

“唧唧歪歪的什么呢。”方明瞪了自己兄长一眼,“把你的招股文书拿出来,我填上一笔,填完了我就陪你走一趟把飞钱转了,日后吃喝就靠在兄长身上了。”

“放心。”方淮拍着胸脯保证着,“咱们兄弟齐心,其利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