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发明创造
几日下来,夏官每天说书的赏钱平均约有一二两银子。按照这个时代的物价水平,夏官排得上高收入的‘白领’一族了。要搁前世的社会,走到这一步,恐得几年的奋斗。还是穿越好啊!优势啊!
温才信和那万姓茶商等人已成为场场必到的常客,高万亩再也不提推盘闭业,更别提回家,舅父等话题了。
随着故事经众询客之口的散漫传播,越来越多的询客迷闻之赶来,加入场场必到的队伍之中,可随之而来问题出现了。毕竟茶楼场地有限,虽然这几日对楼下进行了改装,容纳的客人进一步增加,可还是不能满足大量闻讯而至的客人。有些初来的茶客见没有座位,耐住站着听了一节。顿时好了,听出点滋味,再也不愿走了。可是这老站着两脚可受不了,毕竟有钱有闲听书的茶客,是不能与农家苦力壮汉们的体力相比。于是有人想出个办法,找来张毯子就个缝隙铺上一坐。舒服了,绝对比那硬椅木凳舒服啊!
乱了,乱了,这仙来饮哪里还像个茶楼啊,脚店通铺不过如此!高万亩也急啊,这样下去,还开什么茶楼,直接改成书馆得了。但急有什么用,办法还得指望见多识广,登界游方的夏先生啊!自从夏官起死回生般地拯救了仙来饮,高万亩对夏官之前的话更无一丝怀疑。对其的尊敬更是无以加复,整日把先生大师挂在嘴边,哪里还敢提什么汉民兄!
夏官也急,在高万亩看来,是他救了仙来饮。只有夏官自己最清楚,他其实是在救他自己。
喇叭?音响?不行!先别说现在弄不出电来,即使有电,别看那喇叭不大,构造简单,可里面的玩意,再过个一百年也造不出来啊!
音响?音箱?扩音器?夏官脑袋灵光一闪,似乎想起什么。嗯,不错,或许可行吧。即使达不到想象的效果,也比现在这样整日扯着嗓子吼要强吧。夏官担心再这样下去,别说说完一本书了,恐怕半本还未说完,他的嗓子就鼓了夯儿(坏了)。
那该选用什么材料好呢?扩音器的原理大家都知道,既是充分利用共振共鸣作用,把声音集中方向扩散倍增。例如各种琴都有琴箱,喇叭配有音箱的道理。可是大致原理清楚,音箱也见过,但要设计出实用能用的玩意来,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这可不比之前的广告造势宣传等,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科学发明创造了。据夏官的记忆所知,里面不但涉及材质的选择,而且还有音波短路干扰,谐振的频率等等许多复杂的专业问题。
夏官可没有时间钻进去,一一挑拣材料试验。前世众多的音箱大都乃是木制,至少说明,木材质是最佳选择那是没错的了。至于那什么干扰啊,噪音啊,先出个成型品再说吧!
次旦,评话结束后宣布近几日每天只有一讲,立即引起众询客的骚动。大家纷纷非议想要与夏官理论,然而夏官早就和小徐跑的无影无踪。
夏官与徐弟是去找木匠,整个南京城最优秀的木匠。几经打听,选中一家开始捣鼓。可捣鼓来折腾去,总是达不到夏官理想中的效果。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夏官踅思良久,猜想可能还是材质的问题。由于工艺的缘故,木材的表面达不到想象中的光滑,所以声音就会在传播中消弱。后世大多采用木质的原因一是工艺的进步,另一个方面很大的原因可能和造价实用性有关。
既然不行?那到底是替换材质?还是继续改进?夏官一边皱眉思虑,一边无意识地划着碗中的饭菜。对面的小徐不时担忧地看着夏官,虽然他不明白夏官到底在想什么,不过他清楚,夏大哥一定是遇到难题了。
筷子丢下,碰到碗边,发出一声清脆的回音。夏官眼睛一亮,怔怔地盯着那瓷碗。心中狂震,陶瓷?倒是可以试试看!
制造出的样品比夏官想象的还要好,声音经过十多米的陶瓷甬道,竟然没有丝毫削弱。不过还有问题是,可能由于声短路或其他干扰的问题,声音显然带着嗡音,清晰度不够。并且虽然解决了传输距离问题,可扩音效果却还没有达到。
那家陶瓷工坊的主人闻听有人定做如此稀奇玩意,推掉手上的一切杂物,钻进烧窑,和夏官一起研究改进。
所以一连多天,当日的评话刚结束,夏官就匆匆去捣鼓他的新玩意。对此温才信等人虽然颇有怨言,但一日一回的惯例在本城非常普遍,所以倒也不能强求。
大约旬日后,当温才信等人按时来到仙来饮前,发现茶楼外的街道上摆了许多张茶桌椅凳。这是做什么?众人大奇!刚要排买坐票,那小厮却说不要坐票了,可自由选择楼内雅座,普座和楼外街道上的简座!
街道外简座?敢情外面这些陈设都是座位?温才信嗤然一笑,这东家,没弄懂他的茶楼座无虚席不是因为茶好,而是这书说的精彩。坐在街道外?听不见评书,谁愿意喝那稀疏的茶水呢!
可是当他迈进脚步,顿时感觉有些不对劲了。原来说书的坛台被拆了,换上几张茶桌。二楼临街的窗户处,竟然搭着一个新的坛台。这些变化也倒不足大惊小怪。怪就怪在,这些坛台的周围安装着许多根类似于牛角号的陶瓷制怪状物,不知作何用处!
温才信大乐,这家茶楼果然有些意思。不但这书说的精彩,还不时弄出点新玩意花样。今日倒要看看,这些什物到底有何花样。
不提好奇芸芸的众询客们,单说夏官一上台。话音经过内装牛皮共鸣箱的扩音,不但令声音传输距离增加,还使得声音的强度倍扩几许。这样不但楼下的茶客听起书来没有任何的影响,就连坐在街上的简座,感觉也和楼内仿若。
唯一不足的是,这样一来,不少茶客就看不见夏官的动作和神情。不过好在受上次锦衣卫的影响,大家听书一般是假装喝茶,‘无视’夏官的存在。所以不但解决了茶楼空间不足的问题,还让夏官的嗓子减轻了不少负担。
这样一来,伴随着《太祖立国志》的传播,另附带着这样一条杂闻。听说了吗?仙来饮茶楼有种十分古怪的玩意,不知为何,相隔数尺,人声犹在耳前……。
于是乎,一些对评话不是很感兴趣的书生专程跑过来一瞧这古怪的千里传声。左摸摸,右瞅瞅,最后带着迷惑一头雾水离去。当然,不久后,南京城等其他城市的戏楼书馆陆续出现了相仿的玩意。不用说,这都是那家陶瓷工坊的杰作。夏官对此并不在意,因为一来这种东西的使用范围较窄,并且发展前景有限,并不值得他投入精力和金钱。所以当初对那家工坊并未做什么技术隐瞒。当然,如果这技术能在明人手中发扬光大,他也是乐见其成的。这是另话了。
(自己构思的玩意,不一定科学。如果大家不喜欢,后面我会直接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