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阿玛,这银局并非票号。不过,要解决钱荒关键就在这票号上。”
“嗯?”康熙没有再问,但显然在等胤禟的解释。
但没想到的是胤禟不但没有解释,反而转而问道:“不知各位大人心中觉得要解这钱荒,朝廷需要铸造多少铜钱才可呢?”
所有的大臣自然把目光望向了户部尚书陈廷敬。虽然康熙很不满意胤禟老是吊胃口的举动,但是对于他的这个问题也很有兴趣。
陈廷敬脸上尽是茫然、尴尬,不过毕竟是历经宦途,临场机变的本事相当了得。于是他先是摇了摇头:“惭愧、惭愧。九阿哥,本官这个尚书作的实在是不称职,这个问题确实是毫无头绪,还请九阿哥不吝赐教才好。”
大臣们心理暗暗叫了句老狐狸。陈廷敬表面上看是丢了面子,可实际上却软中带硬的作了反击。因为大家心理基本都有数,他们根本不相信世上有人能够给胤禟的这个问题作一个准确的回答。
“陈大人好口才。只是恐怕有所误会。胤禟并非故意为难大人,而是真心请教。”
“九阿哥,恐怕是您有所误会。”陈廷敬脸色无比严肃:“您的这个问题提的好啊?私钱肆虐,钱荒依旧,本官是无比迫切想要知道答案啊。也好为朝廷筹谋计划。”
胤禟咳嗽了两声。心理暗骂了一声:官场老油子。他决定不再绕圈子:“皇阿玛,这个问题其实有没有答案并不要紧。重要的不知道皇阿玛是否想过,如果仅仅通过不断增加铸币来解决钱荒,真到了有一天钱荒解决了,整个大清朝却又会面临另一场灾难呢?”
康熙摇了摇头,看着下边一片木然的大臣们,才确认自己的耳朵确实没有出问题。尽管今天惊讶的次数已经太多了,但他还是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你说什么?一旦钱荒解决了,整个大清朝又会面临另一场灾难?你这说的是什么呀?你可不要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皇阿玛,您没有听错。儿臣也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朝廷不改变金融制度,仅仅想通过不断增加铸币的策略来解决钱荒的话,要不就是钱荒永远无法解决,要不就必将面临一场灾难。这场灾难就是铜钱将急剧贬值,无数老百姓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财富不断缩水。”
“儿臣这可不是哗众取宠。各位大人都知道所谓钱荒也就是市场上所流通的钱不够用。也因此私钱盛行。也因此虽然朝廷规定一两白银可兑一吊即一千铜钱。可实际上如今市面许多地方一两白银只能兑取九百甚至有些地方到了八百铜钱。陈大人之前说,之所以钱荒乃是因为铜荒。这话的确有理。而且这个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儿臣认为不全面。”
“哦。那你认为造成钱荒还有其他的原因?”康熙连忙问道。
“其他的原因自然不少。但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大清臣民的习惯使然。二是朝廷的金融制度不当。大清臣民们有一个传统的习惯乃就是藏富。这个习惯有许多好的方面,譬如说有助于崇尚节俭、也利于地方治安的稳定。可是任何事情有好就有坏。”
王掞老夫子尽管现在心里很佩服胤禟的勇气,但心里也有点不服气。听了这句话顿时忍不住了:“难道说勤俭持家,这也有错?”
“当然。”胤禟毫不犹豫的回答,让在场所有的人都皱上了眉:“世上的事情都是有两面的。有利必有弊。就拿藏富或者勤俭持家来说吧。对于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来说这的确是个好传统。但是对于整个大清朝却未必。具体来说吧。因为大多数百姓们都习惯了勤俭持家、都习惯了赚了钱之后除了添置必须品,其他的钱都攒起来。即使是大富之家,展露在世人面前的财富往往也只是其家中的冰山之一角。这就造成了一个什么情况呢?那就是大量的钱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而是被藏在百姓们的家中。”
胤禟的话再次把所有人雷住了。这么一说的确有道理啊。只要还能过的下去的百姓家里谁没有一点储备以防万一呢?而富裕的家庭除了少数骚包以外,哪家会把所有的财富现在世人面前,哪家没有个藏银的隐秘之处?
胤禟接着又说道:“虽然儿臣不能得出一个准确的数据,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任何时候在市面上流通的钱实际上都只占所有的钱的一部分,象这样的太平盛世,儿臣估计市面上流通的钱估计肯定不足四分之一。再加上大多人都有‘追涨不追跌’的心理。在这样铜荒的时候,越是铜荒,铜价越高,只怕越有人储备铜钱。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富人,一般的老百姓恐怕更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如果仅仅通过不停的铸造铜币来解决钱荒。倘若始终没有解决也就罢了。如果真的到最后解决了,那就意味着市面上的钱足够流通了。到那个时候铜价必定就应声而跌。而因为大多人是‘追涨不追跌’的。看见铜钱在贬值,那么恐怕没有人愿意手上再拿着铜钱。到时候,必然有大量原本藏在老百姓手中的铜钱迅速流入市场。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得铜价跌得更厉害。现在是一两白银实际只可兑换到九百、八百铜钱。到那个时候只怕一两白银兑到两、三千铜钱也完全有可能。这样的结果将使得大批的百姓转眼之间财产就少了一大半。整个大清朝只怕会陷入无比的恐慌之中。这难道不是一场灾难吗?”
胤禟的话让所有的人彻底傻了,这是他们以前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而到了清末,铜钱的确不断在贬值。清政府虽然规定一两白银可兑换一千铜钱,但实际上不少地方实际兑换甚至到了两千。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的确是个大灾难。当然了,铜钱之所以贬的这么厉害也有很多其他的原因,而且清政府解决铜荒不可能是一夜之间就办得到,同样铜钱的贬值也不可能是一夜之间的事。
事实上历史上到了乾隆末年,清朝的钱荒、铜荒依然没有解决。胤禟所说的话只是个猜想,而且不少地方进行了夸大。但是在逻辑上也不能说完全不成立。
至少,此时康熙和大臣们被他的话确实吓住了。
…………
不好意思,堂妹结婚,今天只有一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