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到康朝之遍地英雄
5867000000030

第30章 三个洋人(上)

南中国海。

已经是早上九点了,太阳却仿佛是罢工了一般,并没有露出他那可爱的笑脸。而皎洁月亮却勤奋过了头。好像不愿意回家睡觉一般,仍然高高的挂在天空中。

胤禟正躺在网床上,心情有些烦躁。荷兰人还是不肯卖炮。

三年多来,胤禟感觉充实了不少。三年前,小黑山岛最终以每年缴纳朝鲜租金六千两,租期为十年的价格敲定了。当然了,为了酬谢闵妃的帮助,他们还一次付给她俩万两银子的谢礼,以后每年春节之前,还将送给她三千两白银的谢礼。代价不算低,不过好在事情总算顺利的办下来了。而且闵妃一口答应,十年中,如果不经他们一方的允许,朝鲜朝廷决不会派人上岛。

很快,造船厂就在小黑山岛上破土动工。胤禟通过各种渠道从江浙和朝鲜总共雇佣了上百名船匠,其中有二、三十名都是造船的老师傅。又从日本的出岛上雇佣了一名西班牙人艾米利奥。这个叫艾米利奥.马丁内斯的三十三岁的西班牙人自称是造船世家。因为受贵族迫害,无法在国内生存,所以来到亚洲。几经辗转他到了荷兰人控制的巴达维亚)。可惜生活依然不如意,于是他就决定随荷兰人的商船到日本去碰碰运气。结果,让他异常沮丧的是包括荷兰人在内的欧洲人在日本的地位极其底下。而且日本人基本上不允许白人离开出岛。正在他近乎绝望的时候,遇上了小安子带人在出岛上招工。

原本按照胤禟的意思,小安子到出岛上最想招募的欧洲人是铁匠。因为他已经迫切的感受到中国的科技之所以从这个时代越来越落后于欧洲,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冶炼钢铁的技术已经大大落后于欧洲。当然了,客观原因也是有的,毕竟中国没有高品位的铁矿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得想办法迎头赶上,就算炼不出同时代欧洲的高质量的钢,至少也不要相差太多。在这一点上,即便花费的成本要比欧洲人高的多,也决不能放弃。只要冶金技术没有问题,那么等到将来有了高质量的铁矿石,才能够炼出高质量的钢铁,才能造出高性能的机械,才能造出高威力的枪炮,才能拥有高速的铁甲舰……。因此,胤禟心目中早就有了三个高品位铁矿的目标安南、印度、澳大利亚。

结果没想到的是铁匠一个没招到。不过小安子倒也没有空手而回。而是按照胤禟的次一级招募目标医生、各类工匠。但是胤禟也特别交待,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传教士就敬谢不敏了。结果最后医生也没招到。而由因为不招传教士的限制只招到了三个人。一个是西班牙人艾米利奥.马丁内斯,三十三岁,自称是造船世家。不过看起来更像一个破落的流浪汉。一个是来自米兰的二十八岁的安德鲁.鲁菲尼,自称是一名玻璃工匠,声称是受到了贵族的*,才含泪离开米兰。不过据说他是因为让某伯爵夫人怀上了他的后代,才被追杀,不得不流落到此。最后一个来自英格兰的三十五岁的约翰.史密斯。这位姓史密斯的家伙很可惜他的爷爷是铁匠,而他自称是一名造炮师(英国人在很长一都时间都只有名没有姓,普通百姓很多到了十六世界才有了姓氏。其中有些姓氏来自某些身份或职业Smith史密斯即铁匠)。据他自己说他是受到了新教的迫害才离开英格兰来到亚洲。不过据别人说这位约翰乃是一个烂赌的赌棍,因为欠下巨债,不得不逃之夭夭。

不过可惜的是荷兰人不肯出售火炮。理由也很简单,他们不想得罪亚洲的霸主——大清帝国,因此除非是满清需要购买,否则他们不会把任何火炮出售给中国人。如果只是需要火枪他们倒是可以考虑一下,只是价格要高一些。

小安子只好怅然而归。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三个欧洲人的来到,给了胤禟不小的帮助。

艾米利奥是不是西班牙的造船世家无可考证,不过他的确设计出了典型西班牙风格的大桅帆战船。船身趋于狭长,在吃水线上方有个较低的撞角,用来冲撞敌船。战船上有三个桅杆,上面装有横帆。船头船尾建有船楼,水线以上的船体装有多门轻型加农炮。在主船体上则可安装一排大型加农炮。这种西班牙大桅帆战船,具有远距离海上航行的适航能力。而且因为它装有横帆,且索具上安装了便捷的滑轮组,所以在风力不是很巨大的情况下,它可以逆风而行。

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西班牙人对海战的理解。在远距离先用轻型加农炮对敌舰射击,主要作用为杀伤敌舰的作战人员。等距离接近时,用大型加农炮对敌船进行摧毁。又因为此时使用的还是黑火yao作发射药,而重炮的炮弹基本都是实心弹,所以威力有限,通常很难直接使敌舰的船体破裂,因此主要目标为敌方的桅杆。等到目标继续接近,再伺机用撞角撞击敌船。同时随船士兵们操起长矛或短剑利用缆绳等登上敌船,进行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

因为此时的火炮的威力以及准确度都非常有限,因此西班牙人战船的设计可以说是基本代表了欧洲人丰富海战经验的体现。这种设计也得到了欧洲其他各国的认同和效仿。唯一与西班牙战舰有不同的就只有英国。英国人更重视舷侧炮,认为舷炮的应用可以彻底改变海军战术,因此越来越重视发展适合装备远射程炮的战船而不再注重攻占敌船的这种历史传统作战方法了。也因此,英国战船位于战船头尾的船楼变得越来越矮。不久,船头上的撞角彻底取消了,而战船中重型炮的比例则在不断的稳步增长。

当然,单以西班牙和英国的战船设计来说,实在不好说谁优谁劣。甚至公平的说西班牙人的战船设计更符合这个时代的武器特点。但是英国的海军还有一样秘密武器。那就是齐射。

在同西班牙进行的海战中,英国海军将领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了海军战船齐射这一战术而打败了对手。令人奇怪的是,英国的所有对手,甚至包括深受其苦的西班牙和聪明能干的荷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英国取胜的秘密在于强大的舷侧炮火力齐射这一海军战术。

当时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荷兰都很重视炮手的培养训练。因为当时的滑膛炮工艺水平等等的限制,使得一名经过五、六年苦练的优秀炮手在四、五百米的距离之内,海上炮击的准确率也很难达到百分之五。如果风浪大一些,则这个数据还要大打折扣。

当时英国的炮手素质普遍比不上西班牙和荷兰等老牌海上强国。但是英国海军发明了齐射战术。他的基本战术是以五艘舰为一组,每次只有一艘战船用舷侧炮向敌舰射击,其余各舰忙着装填弹药。一艘舰射击完毕后第二艘射击,一艘接一艘依次进行。这样的战术实际上使火力提高到原来的五倍左右。而最重要的是因为英国战船是齐射,所以火炮乃是覆盖射击。这样的命中率无疑大大高于各门火炮各自单独射击的效果。

虽然胤禟的军事知识只是眼高手低的水平。但倒也不妨碍他做出正确的选择。那就是坚决放弃了撞角。同时要求尽可能得将战船头尾的船楼设计的矮一些。因为在他看来高船楼那简直就是个醒目的巨大的标靶。而撞角的用处实际上并没有设计师想象中的那么大,而且只要将来能够稳定的得到高质量的钢铁。那么他相信就能让火炮的威力翻着倍的提高,到那个时候撞角就是个多余。

艾米利奥虽然不解,这些中国人怎么和英国人一样异想天开,但谁让他是个打工仔呢?只能服从了。不过,之后在船上安装的火炮复位器让他不得不内心里承认这些中国人也是有高智慧的。而在第一艘一万石的战船胜利号将下水之前,胤禟视察了几遍之后。忽然脑子里又多出了点想法。当然其实只是回忆出了两个想法。一就是用缆绳将舵柄(就是从船舵伸到船内的一根大杠杆,用它对船舵来进行操纵)与装在后甲板上的舵轮连接起来。这一连接看起来简单,但却大大方便了舰船的驾驶。使得舰船转向所需的时间大大减少,使得船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了。其二就是将舰的水下部分覆盖上一层薄铜,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藤壶(附在船底的甲壳动物)和可怕的凿船虫(一种咬啮木头的蠕虫)对木船底的侵蚀。以更好的保护船壳,此举将大大延长船的是寿命。

胤禟的两个想法让艾米利奥不得不在心里翘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人也是有天才的。之所以是在心理,那是因为他的脸上无论何时当着中国人的面总是堆积着笑容。当然他想不到的是,胤禟在提出第二个想法的时候一度想着用铜或者铁将整个船体包裹起来,这样船的防御能力必将大大提高。当然了,这也只能是一闪而过的幻想而已,在风帆船的时代,这种铁壳或者铜壳木船的速度肯定会让驾驶它的船长和所有船员们气的吐血。

约翰这个赌棍即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仍然很快就在小黑山岛上欠债累累。不过不得不说他的造炮技术虽然算不得高超,但总算没有他的赌术那样烂。

虽然说清朝早就能独立造炮,而戴梓又基本可以算得上是当时大清最优秀的火炮设计师,甚至在火炮的许多方面要超过包括南怀仁在内的许多耶稣会传教士。但是这些耶稣会传教士虽然很多人精通物理和数学,但基本上没有人是真正的铸炮专业人士。所以火炮虽然能铸出来,但即使除去材质的问题仅工艺水平也要比同时代的欧洲差上不少。

英国是当时欧洲最重视铁炮的国家。因此约翰对于如何制造铁炮还是很有经验的。但是因为大清没有高质量的钢铁,所以胤禟还是决定先铸造铜炮。

其实当时欧洲和清朝铸炮的技术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大型火炮的铸造技术都是来自于铸钟技术。最初很多的铸炮师都是干的铸钟的活。铸铜炮的过程就是将铜的熔液注入一个事先做好的粘土模子而成。粘土模子由模蕊和横壳构成。粘土模型放在一个凹坑里,熔化铜的熔炉有一出口使得铜水流进模子。当铸件冷却后,便打碎模子,再取出铸件。这样铸成的每一门炮就象一件雕塑制品一样都是各自独立的产品,上面的精细饰纹也是相同的。铜炮和铁炮的制造过程大致都是如此。而火炮质量的优劣则取决于工匠们浇铸技艺的高低。

戴梓虽然知道如何制炮,但是铸造过程中许多的工艺却也仅仅只是知道,真正铸炮依靠的还是下面工匠们的技艺。而铸炮过程中的许多工艺手段还有很多具体的窍门并没有从欧洲传过来,只能依靠清朝的工匠们自己摸索。现在有了约翰,制造出来的铜炮工艺水准大有提高。因为许多工艺水平的提高只需要轻轻的捅破那一层薄薄的纸。

而更珍贵的是约翰提出了用镗床来进行炮管内壁的加工。

要说当时清朝和欧洲各国铸炮的工艺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是否使用了膛床。在打碎模子取出炮的铸件毛坯后,欧洲各国基本都采用用镗床来进行膛孔的加工。因为此时的镗床还很简陋,所以镗孔常常不能做到很精确。因此由于镗孔工序的问题,模子上原有的误差并不能再纠正。所以镗孔后还要进行火炮的测试,包括目测,和不停的用铁锤敲打,进行逐步加大火yao量的发射,测试中最后一次发射的火yao量基本要与弹丸重量要相等。如果试验合格,这门炮才可交付使用。

而清朝的火炮则缺少了这一步工艺。因为泥模表面处理不过关,相当粗糙,所以导致铸造好的大炮炮管的内膛上布满了蜂窝状的气孔。这种劣质的火炮在发射时,一旦装药量过大,或发射次数一多,就极易炸膛。因此为了解决炮身加固的问题,清朝工匠们就在炮管上加套铁箍,常常是密密麻麻一圈又一圈,但因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效果一般。

根据约翰的描述,戴梓和黄履庄很快就制造出他在英国时使用的膛床。这个时代的膛床实际上还很简陋,不过是一根装在长轴上的钻头。只是英国人利用了水车作动力。这也难不了戴、黄二人。

有了膛床。制造出来的青铜炮无论是威力还是准度以及使用寿命都得到了不小的提高。对于机械,胤禟的了解实在不多,但他却对炮弹的设计提出了不少的想法。

…………

不好意思晚了,不过这章比较长,算是弥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