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整个深州的官僚系统中,上自刘刺史,下到一般的佐史之类的小吏,加在一块一共有八十多人,这些人的薪俸各有等级标准,都需要柳冬调拨物资,然后造册发放。另外,深州经学博士手下还有四十名学生,医学博士手下也有十名学生。这些学生虽然没多少薪俸,但每月的食料与杂物补贴,也需要从柳冬手里过手。
柳冬曾经听赵师爷说起,官府衙门当中,实权最大的是两个部门,第一个是主管人事的吏部或者对应的功曹之类的,具体到深州,就是司功参军韩尚德所掌管的衙门。因为这个部门负责考察官员的政务业绩,直接影响官府一众官吏的升迁前程,因此众人对韩尚德是既恭敬又畏惧。
第二个部门,就是司户参军上官诚名義上掌管的户曹衙署了。对于一众官吏来说,这个部门虽然没有功曹衙门那么生死攸关,可他们毕竟掌握着官府的钱袋子,主管薪俸和各项固定与不固定的补贴福利的发放,能够决定一名官吏下个月的褡裢是鼓还是瘪。因此,这个衙门的官员也是谁都得罪不起的,他们到哪都能收到笑脸相迎。
现在,深州官府的财权大部分都被刘刺史从上官诚那直接接管了,还有少部分则交到了柳冬头上。柳冬开始还以为蛮风光的,可是做了几天,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些天来他的日子倒是过得无尽风光,到哪都有人围捧着恭维着,可他哪有心思考虑这些啊。整个深州官府一百多号人眼巴巴地盯着他要钱呢。
那些固定的薪俸还好一些,虽然登记造册,物资调拨之类的事情也很繁琐,但毕竟脑子不用考虑太多。可是那些浮动的薪俸就麻烦大了。每人每月的补贴总会有一小小的波动,这些钱数额虽小,可是在那些相对穷苦的下层吏员看来,几个小钱自然也可以派上大用场。那些上层吏员与官员虽然不会在乎那几个小钱,可是钱数字上的相对高低,也关系到自己在同僚面前的颜面啊,这可马虎不得。
柳冬这些天来,已经被户曹衙署经手薪俸发放的小吏们的一个又一个请示弄得焦头烂额了。关于这些发放的差别,他也没有什么主意,只得告诉下属们,秉承上官规柳随的原则,完全等同上个月的数字发放。
至于市令署的工作,他已经交给陈守义全权处理了。现在事务繁多,他实在是腾不出手来跟陈守义争权夺利了。陈守义接过柳冬的权力,心下也是非常兴奋,暗叹柳冬这个上司深受刘刺史信任,与他陈守义而言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自此,陈守义心中对柳冬的敌意也淡了许多。
与此同时,柳冬也叫正埋头于卷册索引工作的王铁明先把手头的活计放下,协助他处理薪俸的发放与登记造册的工作。经过一系列的人事分派,柳冬终于能够稍稍松一口气了。他一屁股坐在户曹资料室内,吐出舌头喘气。
柳冬一空闲下来,就开始胡思乱想了。他翻着记录各级官吏薪俸标准的卷册,发现这个年代官府的等级制度真是森严得很。深州官府内不同级别的官吏,薪俸差别居然有几倍到几十倍之多。
整个深州官场,薪俸最高的自然是最高行政长官刘刺史了。这位品级为正四品下的州刺史,一个月月薪为八千一百二十四文,另外每月还有食料和杂用补贴一千文。除了月俸以外,刘刺史居然还有年俸,每年底能收米三百斛。
接下来是正五品下的深州别驾,月薪为七千二百文,另外每月还有食料和杂用补贴九百文。年俸为米二百斛。紧挨着的从六品上的录事参军事待遇一落千丈,月俸只有四千二百五十文,补贴为七百五十文,年底米一百斛。
三位从八品下的参军月薪为二千文,补贴为七百文,年底米六十七斛。
这些都是有品级的官员,薪俸中有月薪与年薪之分。而柳冬等没有品级的官员就比较惨一些了。他们的薪俸里头少了年俸这一项,也就是说,年底是没有米可分的,只有每月的月薪和补贴,并且也比上官少一些。
相形之下,柳冬的月俸就只有一千文,补贴则为三百文。当然,他这个数目比上虽然不足,比起那些吏员来,还是要高上不少的。比如说,柳冬市令署的下属每月只有七百文的固定月薪,而且没有独自分到固定数额的补贴。他们的补贴要从市令署那五百文公共补贴中一起支取。而市令署连柳冬在内一共有六人,就算平摊开来,每个人也只有一百文。何况,这些补贴的发放权限不在户曹衙署手里,户曹衙署将之发到市令署这一级就算完事,剩下的分派工作,完全由市令掌握。而历届市令,往往要在那五百文当中拿大头的。
柳冬拿着那份卷册,把自己的薪俸跟各位品级高的官员对比了一下,发现差距大得惊人。即使不算有无年俸的区别,自己每个月的月薪还不到刘刺史的八分之一,而食料与杂物补贴,也只有他的百分之三十。看来下级官员跟上级官员相比,就算不管权威上的差别,每月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也是有着档次上的差距。难怪世人大都对当官晋升趋之若鹜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那些有才华却安于贫困,拒绝出来当官的人真是值得钦佩啊。
――――――
今日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