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一幕戏。幕布开启时,浮华热闹,台上台下不分演员观众,齐集一堂彼此分享内心的悸动。落幕时分,戏就要散了,大家各自回家罢。
柳冬这几天心里很不是滋味。众人聚在一块办丧事时,噪噪杂杂的,心思都被扯了过去。待丧事结束,众人各回各家,柳冬才觉得一下子冷清了起来。
原本冯七婶在的时候,七婶,秋娘,还有柳冬在一块热热闹闹的,虽然生活困窘,心里却是平安喜乐。现在冯七婶辞世,秋娘自冯七婶过世后,时昏时醒,大部分时候浑浑噩噩的,柳冬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实在无趣之极。
冯七婶下葬后,柳冬很担心秋娘,日息伴在一旁照料,晚上也没有回去,就宿在冯七婶生前住的房间。这些天来,柳冬忙得可是脚不沾地,不光要照顾秋娘,还要喂鸡,养狗,做饭。柳冬一个大老爷们,平日里这些事大多是袖手旁观的。现在要自己动手,还真有的手忙脚乱,连经书都没有多少时间看。
就这样捱了几天,秋娘终于回过伸来,回想起这些天来发生的事情,又忍不住在一旁细细地啜泣。柳冬把秋娘搂在怀里,柔声安慰。现在实际上两人都是孤儿了,可以说是相依为命。
秋娘待心情平复一些,就从柳冬手里接过家务操持起来。她做起这些事来得心应手,完全不需要柳冬插手。
柳冬空闲下来做的第一次事,就是盘点两人的财产。柳冬献治蝗策所得到的两贯赏银,冯七婶去世前还剩下一贯另九百多文,给冯七婶置办棺木,操持丧事,一共花了九百多文,现在还剩下不足一千一百文。冯七婶留给两人的遗产有粗粮四五斗,另有银镯子一个。这个镯子是冯七婶嫁过来时,她父母给她陪嫁的。柳冬让秋娘把这个镯子仔细收好,这可是她娘留给她的唯一遗物了。
对两人的财产数目有了底之后,柳冬就想开了心事。要是不出什么事的话,这些钱粮够自己和秋娘省吃俭用地花上两三年是没什么问题的。然而要是柳冬想去参加科举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也不够花了。这个年代的考试虽然不像后世的高考一样,要收什么报名费、试卷笔墨费和照相费之类的,可赶考期间的食宿还是需要自理的。要光是乡试还好一点,两三天就能走到了。要是“不幸”乡试高中,要去京城参加省试进而吏部复试的话,路上的花销就不知道有多少。何况京城那种大地方,食宿不知道比乡下贵多少,柳冬二人就算砸锅卖铁,也凑不起这笔费用的。
何况,本来柳冬对自己参加科举就没报什么希望,现在就更想放弃了。冯七婶把秋娘托付给自己,自己可要好好地履行对她的承诺。明日就把诗书之类的束之高阁,找一份活计一心一意地养家糊口吧。赵师爷告诫自己做事要一心一意,不搏二兔,自己就一心一意放弃走科举这条路吧。别了,我的升官发财梦。
柳冬当下就把自己的想法跟秋娘说了。没想到,一贯性子温顺,对柳冬决定的事从无异议的秋娘,这次却是坚决反对。在她看来,柳冬能断文识字,将来是要做大事的,绝不能因为被自己拖累而失去晋升之路。她提出,明天自己就去冯七婶以前做过工的地方去问问,看看能不能揽到浆洗缝补衣服之类的活计,反正自己做这些事也不是外行。现在年关将近,大户人家肯定有很多衣服要洗的,应该不难找到活计。至于柳冬,现下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念书,准备科举考试,别的生活上的琐事不要他操心。等乡试通过了,还要参加朝廷举行的考试,好好搏一个功名回来,光宗耀祖。
柳冬当然不会同意了。自己一个堂堂须眉男子,要靠一个小姑娘做苦工养活自己,那还不如佘块豆腐撞死算了。
两人就此僵持不下,最后达成妥协,柳冬先把明年正月举行的乡试考完再说。
柳冬一想也好,左右准备这么久了,不管能不能得中,去考一次总是好的。自古无考场门外的状元嘛,万一碰中了,就当中大奖了。反正考试到现在也就一个月的样子。
既然已经打定了主意,柳冬就展开久违的书本,开始认真温习了。如今他也算又经历了一次人伦大变,心性也愈发成熟了。以前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读书态度统统收起,开始认真研修诗书的微言大义。只是,学习这种事情不是一时发愤用功就可以速成的。他一篇书读上好几遍,仍觉得意思晦涩难明,让柳冬颇为郁闷。好在他的书籍都是刘刺史家的公子以前备考时候用过的,那位小刘公子在很多关键地方都记载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让柳冬获益匪浅。
秋娘可不知道柳冬心中的曲折,她小小的心里,一看到冬儿哥哥用功读书就觉得快慰。在柳冬的坚持下,她没有出去揽活干。自是生性勤快的她,每日里总是跑进跑出的操持家务,把这所不大的房子,里里外外的擦拭得窗明几净,平添三分新意。一经常一边做事,一边静静地观察柳冬看书,待柳冬看过来,总是微微一笑。自冯七婶过世后,秋娘空落落的心终于有了一丝慰籍。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了。今年过年与往年有太多的不一样。早在几天以前,柳冬就和秋娘商量好,今年过年要小小的操办一番。大年三十那天,柳冬特意起了个大早。他先把院子里的杂草清除干净,接着又拿出温习功课用的纸,裁成长长的两列,旁边秋娘已经把墨磨好了。柳冬提笔在纸上歪歪斜斜地写了一幅对联,也不管这个年代有没有这样的风俗。柳冬再接再厉,提笔画了几道桃符,以求来年万事顺遂,诸邪不侵。两人把对联和桃符贴在大门柱上,满脸喜气洋洋的,终于有点过年的气氛了。
接着,两人换上新衣裳,手拉着手出去赶集。二人身上穿的衣裳还是冯七婶在世之时为二人做的。当时舍不得穿,现下过年,正好穿新衣裳。只是想到当初做衣裳的冯七婶现在已经和他们阴阳两隔,感受着冯七婶的情意,两人心下是既兴奋又难过。
因为是大年三十,平时每月逢五才开的徐家段今天也破例开张做买卖了。二人走了约莫两顿饭的工夫,就来到徐家段。他们先是买了一斤猪肉,一条猪后腿,三斤白面。秋娘看见圆圆的灯笼很是喜欢,柳冬就也买下了两个,交给秋娘提着。秋娘兴奋得两眼发光。
徐家段中央广场有人唱戏,就是附近村民自发的,什么特殊的服装道具都没有。不过在乡下地方还是很稀罕的,一堆人围成一个大圈,目不转睛地看。秋娘也拉着柳冬挤了进去。
柳冬看了一会,见翻来覆去的就是那么几句,觉得没啥好玩的。不过见秋娘兴致正浓,只好陪着一起看。旁边一个卖棉花糖把摊子都搬过来了,不过他的生意太好了,一堆小孩挤在周围要买,也顾不上看戏。柳冬见了,也给秋娘买了一把,才一文钱。
回到家中,两人随便吃了点杂粮窝窝头,就琢磨着开始准备年夜饭。
包饺子是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秋娘把白面用水化了,搁在盆子里,就去灶上生火。柳冬先把灶上架着的过挪开,横上几根湿漉漉的竹篾条,然后把猪脚放在火上烧掉那些腿上那些小小的绒毛。柳冬接着把锅挪回来,放了大半锅水,然后就取了把菜刀剁猪脚。等柳冬把猪脚剁成一陀一陀的,那边秋娘也把水烧开了。秋娘把猪脚倒进锅里滚烫的水里,往灶膛里放少量的柴,用文火慢慢地煨猪脚。
这个时候,面也已经化好,可以和了。秋娘轻车熟路地开始和面,柳冬就挥舞着菜刀开始剁馅。等面和馅都准备好了,两人开始凑在一起包饺子。包饺子可是个技术活,柳冬前世饺子倒是吃过不少,这自己动手包还是第一次。他见秋娘驾轻就熟的样子,以为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没想到轮到自己,却发现没那么简单。自己包的模样丑陋不说,还根本粘不上。一旁的秋娘左手拿着饺子皮,右手用筷子挑了一陀馅往上一放,接着用右手一合一捏,一个饺子就包好了,然后过来笑意盈盈地瞧着柳冬和饺子较劲。柳冬脸上挂不住了,一提丹田之气,双手举着一个饺子又是捏啊又是搓啊又是掐的,可饺子偏偏不听话,怎么也不肯合拢嘴。柳冬泄气了,只好让贤,坐在一旁看秋娘包。
等到猪脚炖烂,饺子也包好了。秋娘把饺子倒入锅中煮熟,又炒了几个小菜,终于凑成了一桌还算丰盛的年夜饭。
此时,天已经黑了下来。柳冬把新买的灯笼点燃,和秋娘一道,开始吃年夜饭。
这个大年三十对于两人来说都是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柳冬去年大年三十还是跟父母一起在家里团聚的,今年却已经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期间艰苦困顿,奇缘巧遇,真是复杂难言。又想到另一时空的父母,白发人怀念黑发人,此刻不知道有多么伤心,心下又是一阵难过。
柳冬如此,秋娘的心里当然更加难受。去年今日此地,一家人还热热闹闹地团聚在一起,自己的父母怀里的乖宝宝。时隔一年,父母双亲都已经身处幽冥飘渺之地。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要挑起生活的重担。物是人非,怎能不让这个还只有十五岁的小姑娘感到孤单无助。幸好身边还有个冬儿哥哥陪着自己。秋娘一念至此,往柳冬的身边偎了偎。
柳冬怜惜之意大起,搂着小姑娘安慰了几声,又说了几个笑话冲淡二人身上的悲伤气氛,接着给秋娘讲述过年的来历。
秋娘是个好奇宝宝,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过去,缠着柳冬问这问那的。等到席散人尽兴,两人分头去各自房间休息的时候,已经接近子正时分。
新的一年,就要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