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冬心道,这把秤的读数跟孙七的秤只差一两,对于十五斤的东西来说,这样的差别尚在误差范围内,看来他的秤并无明显的问题。可是吴四的秤就大不一样了。中国使用秤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到唐代,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差别的。
柳冬转向吴四,喝道:“吴四郎,老实交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吴四嗫嚅着就是开不了口,刚才借酒壮的胆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陈守义看着不忍,问道:“吴四郎,这把秤是不是你自己的?”
吴四闻言精神一振,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叠声说道:“陈大人,你可要给吴某做主啊。某这把秤是街头徐家粮食店借的,吴某可不知道这秤有问题啊,吴某还经常去那买粮食呢,不知道被他坑了多少回了。”
柳冬见吴四的表情不似作伪,便让他带路,直奔徐家粮食店而去。深州官府与联合行会的一干人也紧紧跟随。
徐家粮食店只有小小的两进门脸,从外面看上去甚是污秽,店内货物主要是面向一般的老百姓的,富人家多半看不上这里的东西。
此刻徐家粮食店门可罗雀。闲极无聊的掌柜正在埋怨伙计:“你怎么这么不晓事啊,店内的秤怎么能随便借出去呢?”
伙计委屈地说道:“那吴四也是我们的老客户了,某也不大好拒绝。”
掌柜还待再说,就见门外走来一大群人,当先是一名身穿官袍的年轻公子。
掌柜心里突突直跳,也不敢怠慢,只身出来迎客。
柳冬不欲跟他废话,指着陈守义手中的秤,问道:“这杆秤是你们店的吗?”
掌柜知道东窗事发了,装模作样地看了几眼,否认道:“回大人,这把秤不是我们的,而且我们店的秤在这里,并未外流。”掌柜指了指摆在柜台上的秤。
吴四怒火中烧,吼道:“胡说,这把秤明明就是从他手里借的,我每次到你们这买粮,你们都是用这把秤给我称的,怎么说不是你们的呢?”吴四说着,指了指缩在柜台后面的小伙计。
柳冬问那小伙计:“你给本官说说,这把秤是不是吴四从你们店借出去的?”
小伙计先是偷眼看了掌柜一眼,见他恶狠狠地瞪着自己,只得支支吾吾地言道:“回大人,那个,某并未借秤给别人啊。”
掌柜也在一旁帮腔:“大人明鉴,小店一向生意公平,童叟无欺,向来不敢做短斤少两之事。”
柳冬嘴角掠过一丝嘲讽的笑容:“哦?我等并未说这把秤短少了斤两,你是如何得知的?”
掌柜的暗道厉害,额头冒汗,却强自硬撑道:“某见大人一行人行色匆匆,想是为要事而来。又见这位大人手里提着一杆秤,是以有此猜测。”
陈守义在旁见了气不过,就待让衙役动手拿人。
柳冬挥手止住了他,对王子蟾说道:“搜!”
法曹衙署的衙役对于抄家搜查那是轻车熟路了,很快就从柜台底下一个不起眼的柜子里翻出另一把秤来。
掌柜的脸上青一阵紫一阵的,心中惴惴不安。
柳冬饶有兴趣地看了他一眼,心道,还想跟我狡辩。后世农村走家串户的猪贩子都随身带几把秤,好针对精明程度各不相同的肥羊宰杀一番。你们这坐地吃黑的粮食店难道只备一把假秤?
柳冬对陈守义说道:“校准!”
陈守义随意取了一些粮食,先是用衙役搜出来的秤称了称,又拿行会那把秤较了较,发现这把秤的读数果然也是大了不少。
此时,另外一名衙役又从后院翻出一把秤来,陈守义一较,发现读数却是比标准的秤小了一些。
柳冬似笑非笑地看了掌柜一眼,言道:“掌柜的不是说你们店向来不做短斤少两的事吗,那这两把秤又是怎么回事?小秤进,大秤出,掌柜的真是生财有道呀。”
掌柜哑口无言,任由柳冬冷嘲热讽。
柳冬续道:“不要告诉我你们店就这两把假秤啊。即使吴四是一个人到你们店借秤的,可是街上行人不少,本官也不难找到目睹吴四拿着秤从你们店离开的人。”
掌柜的汗流浃背,只得认罪服法。
其实柳冬前世这样的事情也经历过不少,只是没想到这个年代的商人也会耍这些小把戏而已。后世的奸商小贩弄虚作假的手段可多了去了,光短斤少两就有换秤砣法,换秤杆法,换秤盘或者是秤盘地下暗藏一块吸铁石的办法,或者是秤本身没问题,但称秤的时候,一手拎秤绳,一手偷偷抓住货物往下拽;若是从别人那买东西,则故意不把货物完全提起,使得秤杆上显示的重量少于实际重量,等等,诸般手段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跟后世的奸商想比,这个年代的作假手段还是比较原始的。而且这个年代的商人心眼还没有后世那么黑。一斤东西扣几钱有可能,像后世那样扣上一二两的奸商,这个年代还不多见。
不过,别看这只是小事,可是如果得不到控制,影响却是很深远的。作假小贩本身的商业声誉大跌就不说了,顾客吃了亏后,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进而会对整个市场的交易行为产生不信任感,不愿在这交易,这对那些诚实经营的商家来说就很不公平了。而且,这种疑虑还会造成市场交易成本的额外上升,损害整个社会的交易信誉,影响商品流通,最终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虑至此,柳冬决定不能就这么算了。
――――――――
针对书友的疑问,作者回答如下:在二十章以内,柳冬当可离开深州城,脱离刘刺史与赵夫子的羽翼呵护,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进一步的情节发展,明天更新的第一章会给出一定的线索。
至于本书的定位,以一位朋友的话来说,是“回道唐朝当名相”。当然,相信书友也有所察觉,本书跟那本叫做回明的神作不是一个风格的。
感谢书友们长久以来的大力支持。你们的期盼与鼓励,是漫漫长夜之中,文思枯竭的作者坚持下去的原动力。你们的批评与挑错,让作者少走了很多弯路。没有你们,本书走不到今天。
今日第三更。
诸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