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季羡林人生智慧书
582200000010

第10章 8甘于寂寞,于幽思处感受人生静美

第一章8甘于寂寞,于幽思处感受人生静美

1962年,德华从济南搬到北京来。我过单身生活数十年,现在总算是有了一个家。?

一个人想有所成就或许要经历一段潜伏期,潜伏期即光明来临之前的暗夜。而具体到个人即是:想要成才,必要经历一段被自己埋没也被他人埋没的过程。被自己埋没是指自己还无法认清自己的能力,没有发现个人才华;被他人埋没是指当自己已经意识到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时,外界成才的条件还不成熟,他人还没给自己发展的机会。此时的潜伏异常重要。如果因一时的不被赏识而暴躁不安,很可能会前功尽弃;而如果暂时安下心来,耐心等待,于寂寞深处养精蓄锐,甚至享受寂寞,此经历就会令整个人生受益匪浅。

季先生就是个甘于寂寞和懂得享受寂寞的人。20世纪30年代,季先生只身赴异域求知,留妻子一人居守中国,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只能深埋心中。但在德十余年间,季先生没有被寂寞打垮,从最开始的人生地疏到慢慢适应,季先生潜心求学,屡遇良师,学识大有长进,人生阅历也陡然增多,只是身边少亲人陪伴。即使回国之后,由于工作原因,先生大多时间也是过着独身生活。正如他在一篇描写妻子的文章中说的那样:“1962年,德华从济南搬到北京来。我过单身生活数十年,现在总算是有了一个家。”

季老从年轻到晚年之时,都醉心于学术研究。但凡学术有所成就之人,必是经过磨砺和考验之人。学术本身的枯燥乏味与漫无止境的研究和考证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季老却不急不躁,数十年如一日中地苦心经营自己的事业。即使到了晚年,为了写某些著作,他还是不厌其烦地翻阅各种资料,做到细之又细、详之又详,此种精神非常人可比。季老也在用切身实践告诫我们,不能甘于寂寞、潜心做事,便不会有所成就。

如果想像季老一样于寂寞中享受人生,就要使内心保持宁静,做到心外无物。甘于寂寞并不只是一种情绪和行为的表达,更是内心状态的呈现。使心安宁,人才会在寂寞中找到乐趣。

?有这样一个关于黄帝的故事: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诏令通行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空同山上,特意前往拜见他。黄帝见到广成子后说:“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来请教至道的精华。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用来养育百姓。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该怎么办?”

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然而谗谄的小人心地是那么褊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

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洁白的茅草,谢绝交往、独居三月后,再次前往求教。

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黄帝则顺着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

广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说:“问得好啊!来,我告诉给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邈远;至道的至极,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长生。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我帮助你达到最光明的境地,直达那阳气的本原。我帮助你进入幽深渺远的大门,直达那阴气的本原;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协调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衰老。”?

广成子主要说的是怎样才能求得道,我们却可以从中体悟到“静”的作用。每个人想要得到幸福,都要保持自己心灵的平静。如果你的生命一直处于烦躁、嘈杂的状态之中,怎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呢?内心的平静是智慧的珍宝、长久努力自律的成果,它呈现出丰富的经验与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人即使身处闹市,也要保持静的状态。

静的状态即是感受寂寞,享受平静的状态。季老在漫漫求学路和繁杂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就是这么做的。他做到了不被外界干扰,心中无他物,所以才在寂寞中体会到了人生的静美,也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契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