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最需要父母解决的50个心理问题
563400000037

第37章 容易冲动,与朋友问题不断

第36章容易冲动,与朋友问题不断

在所谓的“不可救药”的孩子中,有多少是真的如此呢?我们总是单一地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他们,而很少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身上的一些问题和行为,以至于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成长的天空】

惹是生非的“小霸王”

中午,王老师正在办公室里休息,突然班长王蕾急匆匆地冲进办公室向他报告:“老师,昆昆又打人了!小辉的鼻子都被打出血了!”听到这个消息,王老师吓了一跳,急匆匆地和王蕾向出事地点赶去。

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王老师就听以前的班主任老师说昆昆是个霸道的孩子,有事没事就喜欢欺负同学。如果有谁惹了他,他就会动手打人,班上的好多孩子都被昆昆打过。有一次,他看到同桌张民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玩具,他跟张民要,张民不肯给他,他就趁张民不注意,故意把那个玩具撞到了地上,结果玩具摔坏了;还有一次,几个同学在操场里踢球,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他冲上前去,一脚就将球踢到了校外;一次,方雨不小心将他的作业本碰到了地上,方雨赶快捡起来,并向他道歉,可他不仅把方雨的作业本摔到了地上,还打了方雨一拳……总之,昆昆在班上经常惹是生非,不是把这个弄哭,就是把那个打一顿,不少同学的家长也经常打电话反映。为此,班主任没少教育他,也常到他家去家访,但是昆昆的父母平时很忙,很少有时间教育孩子。每当他们听说昆昆在学校里犯了错,常常是气不打一处来,不由分说地就将昆昆揍一顿。王老师正准备多花点时间了解一下这个孩子,谁知,开学才几天,就又出现了打人的事情。

后来,王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昆昆不仅在学校里经常欺负别人,与别的同学发生冲突,就是在家,有时候稍有不顺心,他就大吵大闹,脾气十分暴躁。而且他还经常与邻居家的小孩发生冲突,经常打别的孩子,因此,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找上门来,每当这种时候,父母对他则是拳脚相加。时间久了,附近的孩子都不愿意和昆昆一起玩了。昆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霸王”。

【心理点拨】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责任在成人

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像昆昆那样的孩子,他们经常故意欺负同伴,遇事冲动,易发怒,这种表现心理学上称之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一般指能引起别人的对立或争斗的行为,在儿童身上主要表现为故意打、踢、推或伤害别人的身体,这种攻击性行为,对儿童个体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而且影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成长发育中逐渐形成的。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往往容易偏爱和夸大孩子的优点,忽略和淡化了孩子的不足,对孩子多报以由衷的赞赏和慷慨的奖励,这种教育方式使儿童养成唯我独尊的自负心理。有的父母则对孩子十分严格以至严厉,孩子稍有过错就严加责罚,在孩子面前丝毫不流露半点亲子温情,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像老鼠见了猫,战战兢兢,在同伴面前则原形毕露,胆大妄为。这两种极端的教子方式,使儿童极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同时,教师的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也会导致儿童形成攻击性行为,特别是教师过分偏爱班中的好孩子,使其他孩子心里感到不平衡,甚至损伤其自尊心,从而造成其对教师疏远对立,对这些好孩子的强烈不满,也会表现出过激的行为。教师过多的惩罚,也会强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使其产生对抗情绪。

除此之外,电视电影中的武打片、暴力片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就有了一种打打杀杀、蛮横无理的思想,再加上孩子具有好模仿的特性,因此当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他们必会一一效仿。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暴力事件,会使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某个特定相似的场合下,就会将这种攻击性行为表现出来。

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方式

分析昆昆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昆昆之所以如此霸道,主要是因为内心的自卑所引起的。昆昆父母收入微薄,这使得他的穿着、文具等在同伴中都差几档。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绪。他担心同伴们排斥他,担心自己受到别人的欺负,因而对同伴的举动异常敏感,稍稍觉得不安全了,就会主动攻击。这使得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小霸王”。

同时,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是昆昆变得蛮横的重要原因。由于家庭条件特殊,父母常常教育昆昆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受到别人的欺负。而当昆昆欺负别人时,父母不知道这是自己教育的过度反应,只是一味地责怪孩子“闯祸”,一味地拳打脚踢,这实际上为昆昆处理问题提供了反面的示范。

另外,由于同伴们对昆昆的霸道印象已经相当深刻,因此,他们很少愿意和昆昆在一起玩耍,这使得昆昆的内心深感孤独,于是,他就想通过惹是生非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创设情境,让孩子宣泄不满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很真实,也很强烈,这往往直接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同成人一样,孩子常常利用多种情绪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愿望。烦恼、攻击、挫折、愤怒这些侵犯性情感是点燃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因此,父母和老师应当更多地体察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比如:可让孩子用语言发泄情感,创设悄悄话角,当他们感到愤怒时,独自大喊大叫,舞动自己的手臂。又如:可让孩子通过运动形式表达情感,设立体育角,当他们想打人的时候,就打陀螺,用沙包击靶子,或戴上手套任意打击沙袋,也可任意在垫子上翻滚,这样使孩子将自己的情感发泄到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上,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开朗、自信、合作的性格,与孩子建立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信任的关系。父母不以家长的权威强迫、压制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见。当孩子从父母那里体验到父母对他的尊重时,他就懂得了要尊重别人。

即使当孩子发生了攻击性行为的事件时,父母也不能用简单粗鲁的方式处理,这会使孩子萌生愤怒感,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造成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后果。这时,父母应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诉说,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事件,妥善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