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563000000097

第97章 积极进取的儒士与惊世骇俗的狂怪

第九十五章 积极进取的儒士与惊世骇俗的狂怪

——孟桢评说郑板桥(1693-1765)

郑板桥被罢官,临行之时,百姓闻之,皆来送行。是时他雇了三头毛驴,自己骑一头,一领路人骑一头,驮行李用一头。郑板桥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回乡时却清廉如此,送行的百姓见了都感动不已,并且对这位正直的父母官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这就是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孟桢先生在《郑板桥的矛盾人格》一文中认为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除了诗书画中有怪味外,脾气也怪僻,这恰恰说明他的矛盾性格。

最能体现他矛盾性格的就是人们如今常评论他的“难得糊涂”哲学,这被认为是他处世的大智慧,其意在不执着其中,任其自然。其实这恰恰是郑板桥思想的困惑与矛盾。他所处的康乾盛世,实质上已接近封建社会的末期,大厦欲倒,万物腐朽,郑板桥敏感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忧国忧民而又无力挽救,尤其是他的思想难以突破传统儒家文化的框框,只能在其中徘徊,就必然造成了痛苦、复杂文化人格,这是他怪诞的深刻缘由。孟桢先生说:“郑板桥的矛盾人格主要表现在:积极进取的儒士人格和惊世骇俗的狂怪人格两个方面。”

他一方面是儒家正统思想下文化士人的代表,有着为民忧民的思想。调任山东潍县县令时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肃静”摆官谱的牌子,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深入到民间,关心百姓疾苦,资助贫困书生。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有时他还命令县中富户轮流做义粥供饥民糊口。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劝他慎重,因为如果没有得到上级批准,擅开官仓,要受重惩。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这些都说明他有着积极进取的儒士人格。

另一方面是他继承着狂狷名士之风。比如他在山东范县县令上任的第一天,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做潍县知县时,上司们都很器重他,一天众人饮酒,让郑板桥做诗庆祝,郑板桥看不惯他们的丑陋嘴脸,他作诗:“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是清泉。”极言官场的浑浊。诗成,满座怫然。他在官多年一直有狂狷名士之风,“难得糊涂”的哲学也是他狂怪人格的一种体现。

在他的科举道路上,他经历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朝为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参考,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于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由此步入仕途,历任两次“七品官”,为期十二载。郑板桥的矛盾人格使他桀骜不驯,在官场这样如此肯定是被诬陷。乾隆十七年,郑板桥被罢官。他雇的三头毛驴载着他和他所有的财富回乡。从此,郑板桥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

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独创的“六分半书”书法,也是他倔强不驯的个性的表现,更是他追求个性解放的流露。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当时的诗坛就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是独步一时的诗人。他的诗,继承了着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揭露权贵统治阶层的骄奢淫欲,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像杜甫一样时时想着民间疾苦,处处记挂民间痛痒。

潍县辞官之后,郑板桥索性不再蹚官场这趟浑水。回乡后,他以画画为生,在竹与兰的清香中度过了他贫寒而有气节的一生。

【名家巡礼】

孟桢:学者,在《船山学刊》2006年01期 上发表有《郑板桥的矛盾人格》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