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563000000093

第93章 投机分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第九十一章 投机分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柏杨眼中的吴三桂(1612-1678)

吴梅村一首《圆圆曲》在当时家家传送,尴尬地吴三桂无地自容。据说他曾经派人送黄金一千两让作者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删掉或予以修正,吴梅村断然拒绝:“天下皆知,改又何益?”此后,这两句就成为吴藩王的标准评价,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后人的笑柄。

吴三桂的跭清真的是因为“红颜”之怒吗?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吴三桂得到李自成即位的消息,决定投降。他父亲吴襄正好也派遣仆人到军前劝他入朝。但经过下列一段对话后,吴三桂的态度立刻转变。他问他父亲的情形,仆人说:“已被逮捕。”吴三桂说:“我到北京后,就会释放。”又问他的财产,仆人说:“已经没收。”吴三桂说:“我到北京后,就会发还。”又问他美丽的爱妾陈圆圆,仆人说:“已被宰相刘宗敏抢去了。”吴三桂火冒三丈,下令他的军队为死去的皇帝朱由检穿上白色丧服,誓言为朱由检报仇,在答复他父亲的信上,慷慨激昂说:“父亲既不能当忠臣,儿子自不能当孝子。”于是,转过脸来,向昨天还是敌人的清帝国投降,请求清帝国派遣军队入关,联合剿匪。这样说来吴三桂真的是为了陈圆圆而冲天一怒,引兵倒戈。

其实,吴三桂开始似乎是很忠于明的。当时在山海关外,明朝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的情况下,吴三桂还能不为清廷的百般劝诱所惑而降,这毫无疑问是他忠于明朝的表现。而等到他退守山海关,南北驿道上羽书往还,信使星驰。两大军事集团都在争取吴三桂。皇太极曾手谕并指使早已降清的吴三凤、祖大寿、祖可法以兄长、母舅名义招降吴三桂,许以“功名富贵”、“分茅列土之封”,吴三桂的反应是“答书不从”。李自成也曾派明降将唐通、王则尧等人前往辽东劝降,皆被吴三桂拒绝。

吴三桂似乎是抱定效忠明朝的决心了,可是又不全是这样。

李自成进攻北京前,崇祯帝曾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火速入京护驾。吴三桂倒是有所行动,但他以宁远民众恐遭鞑靼屠戮为借口,徙宁远兵民数十万人入关,军民混杂,还有护送老幼,这样的行军速度,能“火速入京护驾”吗?相比之前袁崇焕狂奔四百多公里由宁远至京护驾,我们吴总兵的速度是不是太慢了呢?

果然,军民缓缓行至丰润,北京城就被李自成攻陷了,吴三桂遂引兵北返,退居山海关,坐观时局变化。正是这一举动,让他成为一位在大顺和大清之间举足轻重的人物。

大明灭亡了,属于明军的吴三桂立刻成为“自由人”,他驻守在南北咽喉要冲的山海关,向内,他可以外拒清军铁骑;向外,他可以打开中原的入口,引清军直捣燕京。吴三桂在窃喜: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柏杨认为吴三桂这个人,精明机敏,城府极深,遇事很有主张。他在任何场合都能游刃有余,和任何人都能迅速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虽然是名门之后,可他身上见不到一点纨绔之气,和任何人交往都是一派和颜悦色,彬彬有礼,从无疾言遽色。对于那些身居高位于他的前途大有关碍的人物,他更是善于攀附,不显山不露水之中赢得他人的好感。天启年间,高起潜代皇帝总监辽东兵马,初出茅庐的吴三桂就认这位位高权重的太监做了义父。大学士方一藻巡抚辽东以后,吴三桂很快和其子方光琛成了结拜兄弟。洪承畴经略辽东之后,他又和洪的亲信幕僚谢四新结为至交。所以历任边关大吏无不对他宠眷有加。这样一个左右逢源的人物身处乱世,是不可能没有点自己的想法的。

经过松锦一战后,吴三桂对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点上他和洪承畴是一样的,明廷的腐朽他心知肚明,清军的强悍他也是亲身经历过的,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究竟谁胜谁负,一时间吴三桂还不敢妄下定论,更何况还有一股势力——李自成的起义军也在迅速壮大中,而且实力也不容小窥。吴三桂想的更远,他要让时间证明谁才是更值得他选择的。所以,无论对于李自成的劝降还是皇太极的利诱都拒绝了,这并不代表他对明朝是忠心的,不然他肯定也会像袁崇焕一样在崇祯遇到危难时狂奔至皇帝脚下。

李自成在北京城是容不得眼皮底下存在这样的威胁,而清朝自皇太极去世、幼主福临即位后,摄政王多尔衮决定会师南下,实现“问鼎中原”的目标。两股分别来自北京、盛京的铁流,南北相向,汇向山海关。

吴三桂,手握四五万兵力的自由兵团,瞬间成为可以左右战局的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的作用,可媲美楚汉相争时的韩信。当时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而吴三桂则“为顺则顺胜,为清则清胜”。手握如此重要的筹码,待价而沽的吴三桂知道自己可以卖个好价钱了。

从民族感情上讲,吴三桂可能更倾向于大顺,毕竟同为汉人,而清军是异族野蛮人,投向他们很可能前途叵测。可惜,这些好感都被李自成及其手下的所作所为冲散殆尽。与韩信本身属于汉集团不同,吴三桂其时不属于任何集团,是独立于顺与清之外的,李自成不仅对他没有“解衣推食”之情,反倒有“扣父夺妾”之恨。所以,吴三桂迎清军入关的决定也不武断。何况,吴三桂还有自己的打算,起初,他打算效仿申包胥忍辱负重、求秦复楚,他与多尔衮的书信屡次提到“求助于大清”,而清兵入京后亦宣称是来帮助驱逐“流寇”的,虽然清兵打出这样的口号可能出于诸多政治因素考虑,但也从侧面证明了此点。

然而,事情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清兵接下来的表现却让吴三桂大失所望。用柏杨先生的话说,“流寇”已经被驱逐,应该把房子归还原主人了。可是这位正义凛然的大侠客,不但不把房子归还,反而把自己的家搬过来,坚持说他们就是主人。

这样,吴三桂的请兵之举立刻变质为“降军”之举。

吴三桂此时对自己的前途肯定也是忐忑不安的,所幸此刻多尔衮一方面为了保存实力,一方面为了削弱吴三桂的兵力,催促他向南扫平起义军。吴三桂也知道,自己与洪承畴他们不同,自己拥有一支独立统率的部队,清朝对自己虽然外示优宠,但内存疑忌,并未授之以事权,留在北京附近只会使自己死的更早,不如趁势南下,一面确立战功,一面趁势扩张自己的势力。他最终的目的达到了,吴三桂成为藩王,坐拥一方为土皇帝。当然,代价也是惨重的:除了陈圆圆,他一家包括父亲吴襄在内共34口都被李自成所杀,他本人则成为“冲冠一怒为红颜”、助满人夺取汉人江山的“汉奸”。

【名家巡礼】

吴梅村: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太仓城厢镇人。崇祯四年(1631年),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二,荣登榜眼,一直在朝任职。明亡绝意仕途,辞官归里。清顺治十年(1653年)难违廷招,先后任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辞官还乡,为自己降清出仕深感悔恨。他在诗中写道:“忍死偷生廿余载,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还不如。”反映了他耻于仕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