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563000000056

第56章 一尊让人顶礼膜拜的镇国之宝

第五十四章 一尊让人顶礼膜拜的镇国之宝

——冯至眼中的杜甫(712-770)

一千二百年前,成都郊外有座“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破房子。大雨天屋内下小雨,冬季屋里屋外一般寒,这里还经常遭到乡间小痞子的破坏和偷盗。然而,就是在这间凋敝的陋室里,居住着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在这里发出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祖国的两条大河之间,诗人曾经歇息过多少个乡村客栈?他曾经熬尽了多少个清冷的夜晚?可他从来都不认为只有自己形单影只地在抵抗着忧愁。他的胸腔发出了这样一种声音:磅礴、结实而又沉稳。若能实现“大庇天下寒士”的宏图理想,他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面对着被秋风和群童掀去茅草的陋室,他亮出了欢颜。

众所周知,这位心忧天下的大诗人就是杜甫,作为忧国忧民的“仁者爱人”思想的代表,杜甫看透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用啼血的声音发出了悲悯世人的最强音。因此冯至先生给予杜甫最高的评价:“若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若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感情之深挚、对友谊的执著与珍视、对弱小之同情以及宁苦己以利人的思想境界等诸多方面,杜甫则是当之无愧的诗坛第一人。”

这一评论非常精到,虽然杜甫的诗不如李白的飞扬、浪漫,是“沉郁顿挫”的典型,但是他的诗中蕴含的是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尽管“身已要人扶”,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处处是穷途”,他还是“不拟哭穷途”;尽管 “万国尽穷途”,他依然“艰危气益增”。他用诗歌作为记录,记述了他“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一生。

三十五岁以前,他也曾是个热血份子。行走于多彩中华的山河地理,看日头渐渐跌落在山峦之间,看乡下的斗鸡比赛,看一朵凌霄花如何招徕昆虫的眷顾。他衣着朴素,把大半个中国走遍。李白曾是他的旅途拍档,把酒言欢,结为莫逆,又各自离散。他走到了长安,逗留十年。当安、史发动军事政变之时,他被迫再次游走、搬家、漂泊四方。他做过反政府武装的俘虏,被押解回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忠言直谏做左拾遗。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杜甫又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人们从他的诗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诚实的、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历经饥寒困危,备尝忧患。

飘零到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在故交严武剑南东西川节度使的帮助下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称杜工部)。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经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时常侵扰,几乎攻入长安,这使得唐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容易发生军阀割据。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携家逃离成都。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兵车行》的开头是一幅悲惨的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当朝皇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最后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唐诗中,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也达到了顶点,无人能越。

在杜甫的儒家思想中,合理的国家生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与人民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护百姓,使之安居乐业,而百姓则理所当然地忠诚和拥戴君主。然而事实上这仅是他个人的空想。他作为一个诚实的诗人严肃地面对现实时,不能不为此感到困苦。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如冯至所言,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正如伟大的莎士比亚是大不列颠宁可亡国也不愿出卖的人物一样,对于那个其貌不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来说,不论中国经历哪一个朝代,他都铁定是一尊让人顶礼膜拜的镇国之宝。

【名家巡礼】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