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563000000047

第47章 懂得知足的大唐“长城”

第四十五章 懂得知足的大唐“长城”

——王夫之评李勣(594-669)

当年几十万瓦岗军威震中原,惊天动地,在短短几年间,聚集了天下几乎所有的豪杰。1300多年来,他们的故事广为传颂。历史上农民起义不计其数,但像瓦岗军这样轰轰烈烈的并不多,瓦岗军最后投了李唐,并且由于他们的协助,李唐如虎添翼,最终,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王朝高峰。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中举义较早、发展最快、势力最强大的三大义军之一。起初,瓦岗军夺取公私行舟的货物,杀富济贫,曾多次击败隋军围剿,这支部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当时人们唱着“扶着爷、搀着娘、携着儿女去瓦岗,瓦岗寨上吃义粮”踊跃参加义军,从瓦岗筑寨时的数百人到洛口建政时的百万之众,曾一度被推为全国反隋义军的“盟主”。瓦岗寨集结了当时名满天下的英雄人物,他们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了贞观名臣。从这个意义上讲,瓦岗寨为大唐帝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称之为盛世名臣的摇篮丝毫不为过。

后来被连续辅佐高祖、太宗和高宗三朝,被朝廷倚之为长城的李勣也扎根瓦岗寨,并在这里迅速成长。关于他的名字,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就是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高宗朝为避太宗讳改“世勣”为“勣”,遂以李勣之名闻名于世。李勣名字的变更也说明个人经历的复杂。

李勣一生主要历经瓦岗寨和唐朝。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李勣有一段深刻的评论:“于李密,忠也;于单雄信,义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终如一,灭之高丽,功至高也。”

他为大唐江山的建立、稳固、强大,立下了不朽功勋。上至皇帝,下至普通朝臣对他的忠心都一致认可。使得李勣死后,唐高宗悲痛欲绝:“勣奉上忠,历三朝未尝有过。” 

李勣自17岁参军,到76岁去世,在近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所在之处,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家才干。在瓦岗寨期间,他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又屡从唐太宗征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与李靖奇袭东突厥,贞观二十年再破薛延陀,乾封元年平定高丽。为此,唐太宗曾多次称赞他,认为他“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尤其是乾封元年(666年),李勣以73岁高龄挂帅远征高句丽,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降伏了高句丽,为唐朝解除了心腹大患,唐太宗生前未能完成的事情总算得到圆满的解决。

李勣不仅对大唐忠心耿耿,瓦岗寨时对李密也是忠诚不二。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入关降唐,“徐世勣据李密旧境,未有所属。魏征随密至长安,久不为朝廷所知,乃自请安集山东,上以为秘书丞,乘传至黎阳,遗徐世勣书,劝之早降。他对长史郭孝恪说:“此间民众土地,皆为魏公所有。我若上表献于唐皇帝,是利主之败,自为功以邀富贵也,我以此为耻辱。今宜籍郡县户口士马之数,上启魏公(李密),让他自己献去。”李勣派郭孝恪到了长安。李渊闻听徐世勣派使者来京,却不见奏表,感到非常奇怪,召郭孝恪询问。郭孝恪把李勣的原话说了一遍,言奏表已送到李密手中,由李密转呈。李渊称叹道:“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忠臣也!”

李勣一生善始善终,在武将中实属难得。一个军人如果知晓战场上敌我争锋的道理,而对政治的微妙性不了解,或居功至伟,或目中无人,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后世的郭子仪正是在这方面的楷模。李勣跨越三朝,在他看来,皇家的事情是他们“家事”,无需询问“外人”。这样,一方面可以巧妙地避开陷入皇权争斗的漩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全自己。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唐高宗问勣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结果呢?反对者褚遂良等人或贬或死,而李勣却得到了唐高宗、武皇后的信任。

李勣的审时度势,还表现在他对皇帝意图的深刻领会上。贞观二十三年(649),亦即唐太宗临终前夕,唐太宗唯恐他身为两朝元老,难以驾驭,特意贬他出任叠州都督,李勣受诏,没有回家就直接上任去了。

李勣一生为大唐立下战功无数,荣耀倍至。但李勣时时告诫自己、警醒自己。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因此,唐高宗即位后,召回李勣,予以重用。王夫之认为李勣是一位懂得知足的人。他身居高位,但从不贪恋,多次要求辞官,要求降级。在古今名将中,可谓凤毛麟角。在他病重的时候,除了接受皇帝赐给的药品外,也没有接受其他的封赐。纵观李勣一生,的确如此——他那充满传奇的成功人生,无疑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名家巡礼】

王夫之:(1619-1692) ,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他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