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563000000004

第4章 微言大义的至圣先师

第二章 微言大义的至圣先师

——张岱年如此看孔子(前551—前479)

1948-1949年,蒋介石兵败大陆后,他运走了一大批黄金及文物古董,据说还特意运走了三个人。 而那三个像“传国玉玺”一样重要的人中,有个叫孔德成的,当时他还是一个28岁出头的年轻人。就是这位尚未而立的青年,因其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孙,承袭着两千余年孔子的神圣血脉,而被视为“国之重宝”。

漫长的中国封建历史中,历代帝王将相轮番更替,世界第一贵族世家的孔子家族的地位却日益升高。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子弟,被一再追封加谥,由“褒成宣尼公”到“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一直到“大成至圣先师”。 其地位之尊贵,其思想传承之久远,综观中国历史,无有出其右者。

细观历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待孔子,汉族政权虽然表现的毕恭毕敬,而少数民族政权对孔子的褒奖程度,甚至超过了汉族政权,元朝时候,皇帝觉得宋朝对孔子的封号还不够气派,便改称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到清顺治时期,孔子更被被冠以“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称号;因为他们知道,孔子对当时的汉族来讲,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上的符号,而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的偶像,对孔子的尊重,就是对汉民族精神的尊重,也是对汉族的尊重。

孔子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确立了道德规范的基础,也确立了以道德的秩序来实现国家秩序的基本政治路线。张岱年先生说“儒家学说中确实具有一些微言大义,‘微言’即微妙之言,‘大义’即基本含义。微言大义即比较具有深奥精湛的思想,亦就是儒学的深层义蕴。”

孔子的思想的基础是以道德作为政治。一个没有思想上统一的国家不会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统一的国家必须有统一国家的信仰。西方维护统一的法宝是对法律和对上帝的尊敬,而中国是依靠道德的尊敬,这种尊敬靠对孔子以及其学说的崇拜来实现的。

孔子的微言大义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近两千年的政治,而其言论中体现的道德思想和人格理想,以及他自己的思想品格更更深刻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孔子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但仍没有得到诸侯的任用,可是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在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是后人又往往曲解活故意曲解了孔子的本意,在义利的关系上,孔子却是是重义轻利,但孔子却并不绝对的反对利。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据《史记》记载,老子就曾经告诫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从养生的角度出发,对孔子提出的善意的批评,是说他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不利于自己的生存。

孔子所提倡的“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更是被认为是伦理上的黄金法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也体现了他是一个善良而又富有同情心的人。孔子对自己的一生总结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过他的这段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一生为追求真理而孜孜不倦,而他的这一总结也成为中国人人生自励的目标。

孔子性格中也有冲动的一面。章太炎说他“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这是孟子的话,孟子的原话是“三月无君则吊”,意思都是闲居三个月,孔子就心神不宁,寂寞难耐了。《乡党》中有一笔传神的描写,说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也就是说他一听到国君召唤,没等车备好,就急冲冲地出门。可见,即便圣人,也不是完人。

孔子的思想以及其人格魅力,直到今天仍然不失其积极意义。张岱年先生说:“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应该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或者说也应该过去了。……我们现在的任务是研孔、评孔,对孔子进行研究,进行分析,进行评论。”

中国的传统思想曾经使中国在近代积贫积弱,备受欺凌,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屈辱已经成为过去,在硝烟散尽的今天,我们要冷静。我们不要忘记中环民族在近代所经受的屈辱,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孔子我们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时,我们也不要对儒家文化所造成的中华民族的两千年繁荣视而不见。

【名家巡礼】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河北沧县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1933年任清华大学助教,1936年写成名著《中国哲学大纲》。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78年起担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1979年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他被推为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等身,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作为一位诲人不倦的导师,他桃李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