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563000000029

第29章 忍辱负重太史公,光芒万丈《史记》长

第二十七章 忍辱负重太史公,光芒万丈《史记》长

——柏杨眼中的司马迁(前145-前90)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陕西韩城市城区以南十公里的芝川镇,拔地40余米高,面对滚滚黄河,背负苍苍梁山,云蒸霞蔚之势,远远望去,天地无语,英风浩荡。踏进“汉太史司马祠”的古朴牌坊,即一脚踏进了两千年前大汉朝古道。这条古道全是巨石铺成,虽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但车辙依然深沉地嵌在这古道的中间,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世道的变迁,诉说着司马迁的伟大功勋和悲惨遭遇。

司马迁这个极其出众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他和他的千秋名著《史记》是个绝对庞大的存在,耸立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的大道上,没有谁能绕得过去,也没有谁和谁的作品能取代。他空前绝后的才度,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无人可取代的卓越贡献,还有他作为男人遭遇的绝世屈辱,既让人仰慕、赞叹,又让人扼腕悲悯。

这要从李陵兵败投降说起。柏杨说过这就是李陵事件,使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受到酷刑。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愤怒到了极点,满朝的文武官员一改往日称赞李陵英勇的常态,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于是就说:“李陵只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的是赫赫功劳。在救兵无望、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冲锋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陷于败军之中,而他对匈奴所造成的杀伤力,也足以显赫于世了。他现在不死,投降了匈奴那边,一定是想寻找最佳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来取得更非凡的功业。”

他说的是真话。有着伟大人格的司马迁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所以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说真话,是很多人推崇的美德。可是,就是因为这次说真话,他将武帝触怒疯狂了。同样,在历史的轨道里,我们看到,中世纪的欧洲,布鲁诺因为说真话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志新因为说真话被割断喉管而后枪决。司马迁被施以腐刑。

司马迁在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后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这场飞来横祸。

冷冷的弯月凄淡地挂在苍穹,远处谁家的狗在不时低沉地嗥叫,司马迁若有所思地蹲坐在囚室里,沮丧地打量着自己的下身,墙角如豆一般的灯火明明暗暗地映照着他的额头,他要做出一个选择,一个很不容易的选择。眉头紧锁,最后做出了决定,对他而言,生存还是死亡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重要的是他还有远比生死更为重要的事要做,那也是他的理想与志愿,那部书,那部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的书,它上自黄帝,下至当代,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与梦想、苦难、悲怆与人生精神。

于是,忍受腐刑,忍受腐刑之后的羞辱,在汉王朝恢弘的文化大背景里,《史记》就横空出世了。

二千多年之中,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津津乐道于《史记》的文法与技巧,顾炎武就曾说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心悦诚服赞叹着司马迁学养的博大与精深,但同时也会为他的精神敬佩。纵观人类文明史,有他这样忍辱负重英雄气概的又有几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是需要怎样的力量与勇气?无怪乎二十世纪时候另一个英雄人物大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腐刑固然痛苦,但尤其羞辱,司马迁几次都要自杀,但他终于在残忍的命运下活下去,为的是要完成他的《史记》巨著,他的苦心使我们感谢。

不止如此,我们还要感谢他作为一个文人伟大的性情。《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人不应该只供统治者摆弄肆意践踏。文人应该有特立独行的品格,有一种积极进取、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奋斗精神。这一点也成了司马迁的思想的骨子。

来看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他们曾经是那么鲜活生动地活跃在这个世上,孙武、白起、陈涉、项羽,无一不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百折不挠。尤其是伍子胥,身负万难家仇,逃亡它地,多少年隐忍不拔,终于尽平生之志,报家仇之恨,他的意志是多么的坚定!人物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也就增添着《史记》的魅力,让人不经意间为之倾倒,一代一代的后人,在这本大书中吸取着无穷的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走到了今天,中国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在他的笔下鲜活如初。

历史上的人来来往往,太多,很多的人充其量只是一枚树叶,绿了,黄了,落了,枯了,最后没了。而司马迁的生命则是参天大树,永远根深叶茂,永远长青不败。他根须深扎于历史的土壤,果实缀满枝头,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享用不尽。正如柏杨所说《史记》成为中国史籍的珍宝,从此被史学家奉为圭臬,中国所谓“正史”,两千年来都跳不出司马迁所创立下的范畴。他的生命,延续在后世所有史家的血脉里,更融入整个民族的生命之中,最值得永垂不朽。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影响巨大。提倡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影响代代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