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563000000015

第15章 专制皇帝第一人

第十三章 专制皇帝第一人

——翦伯赞评论秦始皇(前259-前210)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名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亲理朝政”,诛灭六国。当六国诸侯都不在是王的时候,他想自己又叫什么呢?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威望比古时候的三皇五帝还大,就采用了皇帝这个名称。自己是中国头一个皇帝,就叫始皇帝,人们就称他为秦始皇。

当看到秦陵时,你会被众多高大的兵马俑所激动,被富丽的铜车马所震撼。就会想到秦始皇这个名字,接着想起一张恐怖可怕的脸庞,然而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中说,“秦始皇并不是后世所想象的生长着一幅严肃得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亲的遗传,他应该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

这个美男子是人们都熟悉的,但关于他的评价却是大相径庭,有人赞扬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责骂他是“暴君”。同是一个人,做的事大家也一致清楚,评价却如此悬殊,这主要是由于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不同造就的。

我们不妨简要看看秦始皇的历史活动:驱动百万大军,实现了四海统一大业;派军队南开灵渠,攻越族;北筑长城,击匈奴,建立中国历史上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实行一系列国家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以法家理论为治国指导思想,制订颁布了秦律,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下令焚书坑儒,残害文化;在他统治期间,刑罚严酷、徭役繁多,赋税沉重。

这就是秦始皇。毫无疑问,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肯定或否定的理由:赞叹者着眼于他的统一伟业,谴责者抓住他的暴政。可见他的功与过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那么容易一截为二。如为了完成统一大业,秦国征战十年,在这一过程中有数十万甚至是成百万的生命在战争中同归于尽,但统一战争确实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翦伯赞先生认为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这样可望避免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翦伯赞先生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单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更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作为一个典型的专制皇帝,他把权力一点点集中到自己的手中,然后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我们也也不能把专制独裁完全说成是他个人的个性。在战国末年,其实专制独裁是以秦始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的阶级专政的表现形式。

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要夺取政权之前,集中权力是不可避免的。在战国末叶,以六国贵族为首的旧势力,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来作最后的挣扎,企图抵保护他们垂危的腐朽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地主阶级只有集中权力,用武力去粉碎旧势力的抵抗。秦始皇执行了这个历史使命。他以秦国为据点,向六国旧贵族进行了毁灭性的讨伐,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中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认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是历史向秦始皇出的新问题,因为在当时,不但中国不曾有过,全世界也不曾有过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秦始皇是在没有任何范本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首创这一制度的。他功劳巨大,因此封建社会的这一发展,意味着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人身隶属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或者说是农奴制的废除。

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开始修建长城、实行焚书坑儒、制订严律刑法,这些都是为了国家政权得以长治久安的需要。

要建立一个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必须有一套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当然最重要的是经济制度,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用命令把土地私人所有制从秦国推广到以前在六国统治下的地区;在政治体制方面,他宣布了废封建为郡县,建立了以他自己为首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此外,又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有些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军事力量的异常强大使得秦始皇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其幅员辽阔让所有的中国人自豪,让所有的外国人害怕,它西至临洮、羌中,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东南到了中国大陆的尽头。此外,秦始皇又开五尺道以通滇黔,凿灵渠,分湘江之源以通岭南。这样就打通了从中原通达西南和岭南等边远地区的道路,突破了这些地区诸民族的原始闭塞性,使得当时的许多落后地区有机会接触中原的文化,并且逐渐加入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和文化体系之中。这对中国历史的全面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有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很痛苦的,很不人道的,像秦时长城。秦始皇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放眼尽白骨的惨剧,“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但长城也给后人留下的是无穷的利益和财富,它成为中国民族的永久一部分在民族的血液中流传,在当时也是为了保卫黄河流域的城市和农村免于匈奴人的蹂躏,翦伯赞认为这点秦始皇是不应该受到谴责的。对于焚书坑儒,翦伯赞也认为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来说是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但是在当时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里,秦始皇用这种手段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反动思想,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

当然秦始皇有受到谴责的地方,就是他的大修宫殿、坟墓。他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使得整个关中地区,全部都是他豪华的宫殿群。其中最有名的是被项羽一把火烧掉的阿房宫。他又用刑徒七十二万人穿骊山作陵。同时为了炫耀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秦始皇帝多次到东方、北方、南方各地巡视,四处奔走,劳民伤财严重。他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家喻户哓的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万世皇帝梦也就破灭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并将继续影响下去。

【名家巡礼】

翦伯赞:(1898--1968),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在抗日战争时期翦伯赞以极大的努力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二辑等上百万字的重要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在中国的奠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