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5620300000007

第7章 人物星空(6)

在学堂,阎润身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明白了好多道理。他和同学们一起,贴标语,减口号,演话剧,宣传“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渐渐地,他意识到老师讲过的那八个字“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似乎有着很深刻的含义。是啊,上海租界地竟然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不是明着欺侮咱中国人嘛。咱姓阎,过去是阎家的人,东常村的人,现在首先是中国人,应该为中国的强盛做事。孙中山号召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咱衷心拥护。

1926年,阎润身决定与结拜弟兄王廷珍、常文郁一同去当兵。他要走出狭小的东常村,到外面的世界去打天下,为此,改名“捷三”,“捷”是捷报,“三”言其多,合起来就是捷报频传的意思。

“找革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1926年11月,终于当了兵,参加的是傅作义的部队。

举起北伐之旗、身着戎装的青年战士阎捷三,刻苦训练,勇敢冲杀,在攻打涿州的战斗中崭露头角。但是,不久大革命失败了。傅作义死守涿州达百日之久,最终在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接受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改编。

喊了半天“打倒军阀”,怎么反倒成了军阀的兵?阎捷三硬是想不通。

后来,他听说真正革命的队伍在南方,就想去找找。他私下约了两位河南人,谎称一同回老家,从队伍里跑了出来。他们装成伤兵,沿京汉路向南徒步跋涉,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几个月后到达新乡。

在新乡,三人分了手,那两位真的回了老家,只有阎捷三独自继续南行,去寻找革命,寻找报国的途径。

到了驻马店,遇到了岳维峻的队伍。人家讲这也是打军阀的部队,让他参加,就参加进来了。谁知部队里矛盾重重,从不喊“打倒军阀”的口号,冷冷清清,看不到一点革命的气氛。阎捷三非常失望,感到忧虑、困惑,觉得前途渺茫。

1929年夏秋之季,部队嚷嚷要去打“土匪”,在湖南停了一阵子,又到了湖北大冶。不几天,听说程子华(当时是排长,共产党员)带兵去打“土匪”被吃掉了。实际上程带兵跑到“土匪”那里去了。这件事对阎捷三震动很大:“土匪”到底是些什么人呢?程子华他们能当“土匪”,说明“土匪”不都是坏人,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随后在江西打“土匪”,全军覆没,阎捷三做了“土匪”的俘虏。他看到这支队伍纪律严明,官兵团结,而且与当地群众关系很好。他暗想:这哪里是土匪,这是老百姓的军队么!阎捷三坐在台下听******讲话时,心中的迷雾渐渐散去,他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这支叫“红军”的队伍,才是他所要找的真正的革命军。

于是,他参加了红军,开始了新的人生里程。

斑驳的光影,跳跃在老将军斑白的发际,他在回顾过去的岁月,还是在沉思那富有哲理意味的体会:“找革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共产党的法宝怎么能丢?”

正谈着,阎老的小孙女阎雪放学回来,跑进客厅,冲我们笑笑,扭头又跑了出去。

阎老盯着孙女的背影,似自言自语,又好像是有意识对我们讲的:“现在不怎么提艰苦奋斗了,共产党的法宝怎么能丢?”

阎老向我们讲述了他参加五次反“围剿”中的一些小故事。他说:“那时候当红军很艰苦,尤其是北方人在南方,吃饭不适应,气候不适应,走路不适应,难关道道。先说吃饭,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在南方都吃大米,而且是那种糙米,又干又涩,咽下去都划嗓子。当时,一方面吃不饱,一方面还怕吃饭,咽不下去强忍着,没有这个锻炼,长征怎么能过去!再说气候,老天常下雨,整天灰蒙蒙的,冒雨行军,一步一滑,真够苦的。走路打赤脚,穿草鞋,开始不行,后来就适应了。这三关一过,就是一个合格的红军战士了。

那时候,为了革命事业,血洒疆场者成千上万,生命都豁出去了,还怕吃苦吗?

阎老讲,他的命大,南征北战多少年,只受过几处轻伤,而他的战友大都牺牲了。

戎马生涯几十年,既带兵打仗,又办学育人,这是阎捷三生命的组成部分。打仗不怕牺牲,不怕吃苦,育人同样严格要求,把培养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作为重要一课。当时的军校多是在没有安定环境、没有校舍的情况下流动办学,天当房,地当床,墙壁当黑板,膝盖当课桌,日晒雨淋,风餐露宿。一批又一批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十分优秀的人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

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创业难,守业更难。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革命前辈把期望的目光投向青年,而我们的青年应该如何作答呢?“共产党的法宝不能丢”,这恐怕并非阎老一个人的声音。

“腐败,是一个毒瘤”

阎老有糖尿病,饮食控制,有时看见孙女吃蛋糕什么的,挺馋。有一天看见商场卖适合糖尿病人吃的点心,买了一包回来,结果吃了几天,再去化验,一下子成了四个加号。

“假冒产品,骗人的。都是假的,人也是假的!”阎老站了起来,愤怒地挥着手,眉宇间依稀可辨昨日的将军风采。

“对当前的腐败现象您怎么看?”

“腐败,是一个毒瘤。”阎老声音很低沉:“历朝历代都有腐败,共产党没有腐败。共产党只知道革命,只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知道钱。以前搞政治教育,群众的一钱一线都不准拿,全国老百姓拥护。为什么我们能打败国民党,就因为他们腐败,我们不腐败,人民支持我们。”

阎老端起茶杯,又放下,若有所思地说:“共产党没有腐败,搞腐败的绝对不是真共产党!”

“您认为中央惩治腐败的措施硬不硬?”我们又问。

“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是大的,我是赞成的、拥护的。毒瘤子不割掉,人就会死,不清除腐败,党的肌体就会受到严重损害。现在共产党认识到了这个事,这就有办法了。主要是惩治要严,依法治国,大案要案应该抓,小案也不能放过。再一个,一定要加强政治教育,现在开始搞爱国主义教育,这很好嘛,要宣传宣传中华民族的美德。还有,各级领导要作表率,不能一边喊******,一边又去拿东西往口袋里装。身教重于言教,做不到可不行。”

“****的事么,下次再谈”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正欲辞行,进来一位姓乔的同志。他通知阎老,第二天上午有个活动,希望他能参加。

听说我们是记者,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向我们介绍:“阎老可是一位战将,从山西打到北京,从北京到南方,从南方又到东北,从东北又去打海南岛,了不起的战将!”

看得出,他对阎老是十分钦佩和敬重的。

老乔同志又说:“阎老当红军的时候,就一直跟着****,后来在四野当师长,和****打交道不少。你们应该让他谈谈****的事,怎么样评价当时的****,这很重要。”

当然,我们很愿意听听。

谁知,阎老把话题引向了别处:“我老了,没有什么热,没有什么光了,这几年研究研究抗大校史,给后人留点东西。”

我们请他谈谈****。他说:“****的事么,下次再谈吧。过去,不少人找过我,我大都谢绝了。历史,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篡改。功与过,后人评说。我只相信历史。”

没想到,作为将军的阎老,竟能讲出如此精彩的话来,简直是一位哲人呢!

“希望山西尽快发展起来”

阎老一定要留我们吃晚饭,吃吃他家做的山西面食。

餐桌上,阎老说:“我很长时间没这么高兴了。你们从山西来,我觉得就和家里人一样。”

我们向他介绍了一下山西的情况:万家寨引黄工程、今冬明春三项建设、变输煤为输电、胡富国书记的工作作风以及他的口头语“山西父老乡亲”,等等。阎老听得很认真,并不时打断我们,询问没有听清的话语。家人说,他的耳朵稍有些背。

阎老1926年底离开故乡,迄今一共回过山西两次。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阎捷三担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教育处长,随总部东渡黄河,转战晋南,曾在洪洞短暂停留,后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斗。第二次是1982年,离休后专程回来看看。故人不多了,但毕竟桑梓情深,黄土连心啊!

对于山西的发展,阎老十分关注。他说:“山西是革命老区,对革命的贡献最大。打仗死了多少人,谁也说不清。建国后,山西的煤炭支援全国建设,贡献也是不小的。山西有煤,山西人又能吃苦,哪能富不起来?我老了,回不去了,我希望山西尽快发展起来。”阎老讲得很动感情。

他说:“山西水利建设、引黄入晋工程搞得红红火火,很不错。报纸上都能看到。山西山多,立足于靠山吃山,可以搞搞养殖业、畜牧业,增加收入,使老百姓富起来。”

“不过,咱们山西人也得争争气,那平遥牛肉第一次买上好吃,第二次就不好了。好就好出个名牌来,顶呱呱,看他谁还敢小瞧山西人!”

晚霞夕照明

阎捷三戎马生涯60载,踏遍青山,人犹未老。他1982年从解放军后勤学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一方面积极从事抗大校史研究,著书立说,将宝贵的历史资料留与后人;一方面习书作画,陶冶情操。事情老是安排得满满当当。

他闲不住,也寂寞不得,常常唠叨:“你们各忙各的,都不和我说话,再过两年我连话也不会说了。”

其实,他的工作人员都很尽职,孩子们也都孝顺。

战争年代,阎老曾“丢”过两个小孩,80年代初一双儿女失而复得,给老人晚年生活增添了许多快乐。说来话长:1936年,阎捷三在延安认识了长征女战士冯玉莲,二人情投意合,结为革命伴侣。1938年二人双双奔赴抗日前线,忍痛将不到一岁的长女托与当地一位姓杨的农民。1940年,阎捷三赴山东开辟根据地,妻子因怀孕未能同行,留在太行山坚持抗战,不久生一男孩,又托与武乡县一位姓张的人家。弥漫的硝烟,隔不断思念之情,但是,由于战事频繁,音讯全无,暂时的分离便成为永久的诀别。冯玉莲50年代初就住在北京,与阎捷三住所相距并不遥远,然而,他们一直没有见过面,都以为对方早就牺牲了。

阎老的第二个妻子鲁树意,是个随军医生,精明能干,与丈夫40多年相伴相随,相濡以沫。他们有五个孩子,三男二女,现在都已成家立业。去年,老伴去世。“她比我年轻,可先我而去了。”阎老的声音不无凄然。对于孩子们,他的评价是“像我,都是老实佗子”,言辞间,又流露出满意和赞许。

儿孙满堂,温暖祥和的家庭气氛使老人感受到天伦之乐的快慰,但是,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大事和学校建设。在任期间,他以身示教,教书育人,为我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呕心沥血,做出了贡献。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离任后,仍不时过问工作,提出良好的建议和设想。他根本不服老。

阎老的书房设在小楼西边一间向阳屋子,墙上挂满了朋友们题作的字画。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幅名为《欢歌》的秋菊图,气高志傲,色淡韵长,象征着房屋主人的爱好与情趣。

另一幅书法作品也极有意义,概括了阎老的经历和晚年生活:“忆往昔曾挥师转战渤海平原,而今朝已定居北京安度晚年。夫妻俩皆健康长寿朝夕相伴,子女们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任务乃书斋学画点纵江山,知足乐致心情舒畅益寿延年。”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

告别了阎老,归途上仍有一种言犹未尽之感。城市还在喧嚣,满天的星星已被无边的灯海所吞没。

我们在想,阎老那些语重心长的话,仅仅是讲给我们听的吗?

§§§第7节吴运铎:用忠诚和坚强书写人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是苏联奥斯特罗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句名言。保尔身残志坚、顽强奋斗的精神以及这句名言所阐述的至高无上的生命意义,曾经激励了几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强盛而抛头颅、洒热血、献终生。

从历史的深处,有一位“中国的保尔”向我们走来,他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楷模、党的好儿子、军工专家吴运铎。这位老英雄抗战时期投身革命,为研制炮弹多次负伤,九死一生,落下终身残疾,但他无怨无悔,乐观向上,以超乎常人的坚忍不拔的毅力继续战斗在军工事业第一线,用忠诚和坚强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那些并不遥远的故事,或许正是需要我们共同追寻的闪光足迹。

为了革命,他付出了什么?

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1917年出生于江西萍乡。早年曾在安源煤矿、湖北大冶源华煤矿做童工、当学徒,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抗战爆发后,他和志同道合的三位同伴奔向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

穿上了粗布军装,镜子面前看着自己的模样,年轻的吴运铎充满了自豪感。他暗暗地警示自己:吴运铎,你已经是一名革命军人了,从今天起,你要狠狠地打鬼子!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和吴运铎谈话。先是简单介绍了我军的光荣历史,又谈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我军的优良传统。最后说:“你是机电工人,会修枪,会做炮,我们部队正缺枪,你还是去兵工厂做枪吧!”还再三嘱咐他:拿枪打仗和修炮造枪都是革命的需要,你们是技术工人,应该到那里发挥自己的专长,为革命做出贡献。于是他被分配在司令部修械所工作。

吴运铎其实根本不会修枪什么的,兵工这一行对他来说太陌生了。但他想,我投身革命队伍,就是要跟党走,听党的话。为了革命,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不懂不会的东西是可以学会的。1939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更抱定“把一切献给党”的决心,忘我地投入工作。

为了革命,从小爱动脑筋、爱学习、因家贫只读过小学四年级便辍学的他,在革命队伍中边实践边学习,自修了机械制造专业基础理论,成为修枪造枪造子弹的行家里手,先后在新四军二师军械制造厂和新四军兵工厂担任技术员、副厂长、厂长。没有资料,没有材料,没有厂房,他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开动脑筋,用简陋的设备研制出杀伤力很强的枪榴弹和发射架,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消灭敌人的作用。敌人重重封锁,研制子弹没有火药原料,他们想方设法找代用品,将红头火柴的头刮下来,用酒精泡开,制成火药;没有酒精,就用老烧酒蒸馏后代替酒精使用;制造弹头材料更缺,他们试着把铅融化了注入模型做弹头,铅不耐高温,后改用铜元,放在弹头钢模里压成子弹头,里面灌上铅,才试验成功。为制造军用机床,他组织大家用废铁堆里找到的几节切断了的钢轨,中间钻洞安装上模型,然后把铁轨固定在案上,算是代用的“冲床”了……在简陋的条件下生产出一批批步枪、子弹,运往前线,去消灭侵略者。这就是吴运铎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创造的奇迹。无怪乎史沫特莱参观了他们的兵工厂后,大声说:“吴运铎同志,我以一个国际友人的名义,向你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