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5620300000004

第4章 人物星空(3)

姚奠中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他的学术研究大都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从1937年开始发表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达130多篇,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多学科多领域。为教学之需,曾编印《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代文学》等教材;出版《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教学参考书;出版《姚奠中论文选集》《姚奠中诗文辑存》《姚奠中讲习文集》等著作;还带领学生编写出版了《元好问全集校点》《通鉴纪事本末全译》《咏晋诗选》《词谱范词注析》《章太炎学术年谱》等十几部著作,其中获国家级和省级社科研究多个奖项。他本人多次被评为山西省高校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大学执教几十年,他的学术品格、学术思想和师德师范泽润三晋,对山西大学这所百年老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姚奠中最重视通才教育,认为没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就不能成大器。他自己学识渊博,无论授课还是研究,无论学术专著,还是序跋、评点、札记、译稿等等,都贯通于中国文化的上下五千年,旁通于国学研究领域的文、史、哲、艺。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从先秦诸子、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真正融会贯通,令人折服。他的科研实践和教育实践,为一批批学生树立了榜样。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称姚奠中为“当代鸿儒”,实为的评。

姚奠中以开放的心态、博大的胸怀鼓励学生独辟蹊径,追求学术创新。他说:“我们必须有个好学风,那就是在明确的共同的总目标下,充分发挥每一个从事科研工作者的主观努力,充分利用每一个问题上可能得到的客观资料和条件,作出自己的、新的、有益的贡献。我是这样看待一切学术、科研问题的,也是这样指导研究生的。”1978年招收的新时期第一批研究生11人中,竟没有一人选修他所喜爱的先秦诸子,而是各有所钟:刘毓庆选诗经,康金声选汉赋,傅如一选唐诗,梁归智选《红楼梦》……在姚先生的支持鼓励和细心指导下,他们各自的研究最终攀上了学术高峰,受到学界高度评价。而且,这些“姚门弟子”熏陶日久,人人都是多才多艺,学问之外,诗书画样样拿得起来。20岁就考上研究生的朱琦,现在已经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知名教授,他至今记得自己当年骄傲、叛逆、浮躁,是姚先生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他,是先生身上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精神滋养了他。

姚奠中思想与时俱进,热切盼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女儿力芸研究生毕业后,在大学教书,已经是副教授了。有朋友鼓动她放弃稳定工作,投身民办教育。挑战面前,委决不下,去和父母商量。普通家庭的父母,肯定不愿意让子女放弃既稳定又体面的大学教师的工作,而姚奠中夫妇却全力支持女儿扔掉“铁饭碗”,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只是一再叮嘱女儿,一定要尽全力认真做好,决不能误人子弟。后来,力芸先后管理过三所私立学校——南洋国际学校、太原现代双语学校、杏花实验中学,每一处都搞得红红火火。她继承了父亲办学理念和教育主张,提出“以人为本的精致教育”,对于学生,无论其家长是平民还是富豪,无论入校时考分高还是低,一视同仁,平等施教,融传授知识于素质教育之中,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姚校长声名远播,被评为山西十大女杰。

姚奠中对国家高等教育尤其关心,爱惜人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他先后担任山西大学中文系主任、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创建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并担任会长。还担任过文科高评委负责人。1987年,在开展职称评定工作中,他发现了一些很不正常的现象,比如,1965年毕业的化学系教师陈亮申报副教授,按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应该排全系第一,但因为指标限制,系里要照顾50年代毕业的教师先评,陈便被取消了评审资格。严重之处在于,这种照顾现象还不仅仅山西大学某些系存在,就连省高评委也有这样的呼声。由于历史原因,广大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欠账很多,适当照顾一点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国家改革发展计,必须严把评审质量关,将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强烈的责任感使姚奠中再也不能沉默了,他立即向当时的山西********李立功写信,反映职称评定工作中“论资排辈代替了坚持标准”“不公平不公正”“重人事不重人才”等倾向性问题,愤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人才难得,古今共叹,几千年来只要有所作为的当权者,没有一个不是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而取得成功。这道理难道还需要再说吗?在高校,中青年优秀的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应该有几个上几个,不是为了应付中央文件点缀点缀!如果我们放眼未来,把眼光盯在发现人才,扶持人才,把一批优秀人才尽快放到可以发挥较多作用的副教授以上职位上去,三五年后,山西高教就会改观。”同时,他还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破除专业职务评审中的论资排辈》,语重心长地指出:“我认为我们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要面向未来,拿出应有的远见和魄力,放手把大批专业造诣较深又富有朝气的中青年充实到学术、技术工作的关键岗位上来,敢于让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本着这种精神,排除论资排辈的思想阻力,那就会为整个国家改革事业作出有益的贡献。”

素日儒雅温和的姚奠中,很少动怒,这恐怕是唯一的一次。而由于他的“冲冠一怒为人才”,那次职称评定中的错误倾向很快被纠正了。

诗、书、画、印见精神

姚奠中既是著名学者,又是著名的诗人、艺术家,其诗、书、画、印并称“四绝”。担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山西省诗词学会首席顾问。先后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法展,被收入国内、国外的多种书法选集,并在北京、太原、上海、旧金山等地举办个人书艺展,名播四海。他的诗风刚健博雅,书法端庄凝重,画作清新洒脱,篆刻高古浑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其高尚的人格特质。

姚奠中自幼读书多,喜爱诗词,中学时期就能作长篇歌行体诗,时有见诸报端。建国前的作品多为宣传抗日救国、悲悯民生艰难、揭露社会黑暗。诗格众体兼善,尤以五古见长,显然是继承了《诗经》风雅和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现存第一首诗作是1937年抗战爆发后的《泗县文庙和武酉山》:

秋气遍寰宇,圣宫亦寂寥。

素王何杳杳,赤子徒噍噍。

乔木盲风起,寒花冷雨飘。

胸怀千万事,午夜泛愁潮。

悲怆之情、忧国之思,跃然纸上。

1938年他参加抗日游击队时,赋《泗县感时》,时年25岁。

儒生流落依戎马,故国飘摇风雨间。

一片丹心伤碧水,两行红泪哭青山。

梦中沉痛诗和血,觉后凄凉月满圜。

志士英雄应即作,从头重整旧江关。

他的诗从不言个人得失,拒绝纤巧柔媚,表现的多是大情怀。抗战胜利消息传来,他欣然命笔:“夜幕沉沉渐次开,一天曙色自东来。十年泪尽苍生血,万里江山此日回。”1964年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他咏叹:“昆仑山下起惊雷,四海欢腾动地来。寄语群魔休乱舞,潮流所向命难违。”1971年世界乒乓球赛,他敏感地看出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以诗记之:“莫讶小球震地球,人心所向变潮流。从来得道恒多助,更喜宾朋遍五洲。”1987年清明“有感于山西落后状态”,殷忧在心:“清明才见草生芽,北国难开二月花。寄语东风须着力,但期新绿接天涯。”一些友情唱和、书画鉴赏、叮咛晚辈的诗作,也都洋溢着充沛的精神力量,偶一刊出,便广为流传。

书法被姚奠中当作“学问之馀事”。但就是这件“馀事”,他也有自己明确的主张。一是“字能移人性情,要避免俗、弱、媚、软”;二是要以奖掖后进为要务,绝不以书法沽名钓誉。他自幼习字,数十年从未停笔,尤其亲得章太炎先生教诲,碑帖兼容,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而融会贯通,日积月累而炉火纯青。20世纪80年代后一经面向社会,便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在书法家眼里,赏姚奠中作品,“有一派刚直浑厚之气扑来”,“在他的书法中没有丝毫俗媚娇柔之态”(张颌);他的字,“笔下带有浓重的北魏气质,笔墨飞腾而端庄凝重,大气磅礴”(林鹏);“从楷书化出,注入隶篆、金石、间以草体,成其独特的行草”(徐文达)……

姚奠中书法作品,内容多为诸子经典或自己的诗文,从微言大义到笔底波澜,都显示出国学大家的深厚底蕴,寄托着无言情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心中充满对祖国未来的希望,用篆书书写鲁迅先生名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副条屏他一直十分珍爱。那一时期,他不顾教学任务繁重,社会活动繁忙,经常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甚至晚上,为大家讲授书法,身体力行,挥毫示范,所写内容多为《庄子》《论语》等诸子经典语录,既传授了书法艺术,又传播了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掀起一个学书法学经典的热潮。当时省书协刚刚恢复,而山大在姚先生的指导下,成立了“山西大学书法学习会”,还举办了全校书法展览,有力推动了山西书法事业的发展。

他的书法家名气越来越大,前来求字的单位和个人很多。有托关系来找的,有拎着钱包来买的,有身无分文来讨的。姚先生不认钱,但很重情。凡愿为之题签者,他必定根据对方工作生活实际确定内容。他很喜欢读《党史文汇》,2005年《党史文汇》创刊20周年时,92岁的老人为我们题了词。书法笔走龙蛇,遒劲厚重,内容也是那样与众不同,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宗宗革命遗史,殷殷佑启后人。”这条幅装裱后就悬挂在我们的办公室,访者无不赞叹。日前,笔者和本刊编辑曲星、唐越去采访姚先生,上大一的女儿也一同前往。女儿递过钢笔,请姚爷爷给她写几个字。姚先生翻开本子,略加思索,写了这样的话:“学习上比,生活下比,勤奋谦虚,身心健美。”特地署了“5月4日”。5月4日是青年节,实际上我们去的那天是5月7日,但我深知他的良苦用心。

姚奠中的学生都知道,老人家平素宽厚仁爱,有时却十分倔强,原则性非常强。据他的学生、著名红学家梁归智回忆,有一次朋友托他向先生求字,想让先生写一幅“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条幅,先生不肯写,说我写的字得代表我自己呀,最后写了一幅鼓励积极向上的字给他。

这就是姚奠中!一位有学问、有风骨、有坚守的大家!

2006年8月,“纪念章太炎逝世70周年姚奠中书艺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这是姚奠中书画艺术作品第二次在此展出。1993年的那次书艺展,被评价为“给首都书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次书艺展被认为是“全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们欣赏着一件件大气恢弘、飘逸蕴藉的书法,一幅幅迷离蓊郁、格调清新的国画,一方方平实厚重、意趣横生的篆刻作品,不禁赞叹姚奠中的博学和多才。其实大家很少知道,1947年在昆明的时候,他就曾继闻一多之后,挂牌治印,求印者络绎不绝。今天,93岁的老人用举办个人书艺展这种方式纪念他的老师章太炎,传达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老人一生守望的精神家园正是章门遗风。

太原晋祠有难老泉,澄澈见底,千年不绝。1993年,傅如一教授作《难老泉感事》三首,以泉喻人,贺姚奠中先生从教56周年。其二云:

淡泊襟怀见底清,也逢风雨也逢晴。

不兴波浪兼天起,但养松柏接地荫。

这一脉滋养松柏的清泉,正是姚先生精深的学问、博大的胸怀、高尚的道德,也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神。

§§§第4节“他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左权女儿左太北心中的父亲

左太北是左权的女儿,是左权将军唯一的骨血。

3月15日、5月25日,这两个日子,在左太北记忆深处永远地定格:前者是父亲的生日,后者是父亲的牺牲之日。

2005年3月15日,是左权百年诞辰纪念;而2005年5月25日,是左权牺牲63周年纪念。那个骁勇善战、运筹帷幄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在他37岁的英年,倒在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前线,倒在了敌人罪恶的炮火下。顿时,太行肃穆,漳河悲咽,十字岭头飞起血染的云霞。63年过去了,烈士的身躯早已融入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他为民族争独立、为人民求解放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也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催开遍野春花。

和平建设时期,人们的生活是安定幸福的。然而,当你迈着匆匆的脚步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可曾记得他?当你和朋友荡舟翠湖或举杯欢聚的时候可曾记得他?当你幸福地做了父亲或母亲的时候可曾记得他?你是否知道戎马倥偬间他对家人付出了怎样的爱?他为后代留下了什么?

燕子呢喃、蝉声四起的仲夏,我在京拜访了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听她深情的讲述,感受她心海的波涛。

“朱老总康妈妈为爸爸妈妈做媒”——在左太北的讲述中,这是一段并不遥远的故事左权1905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县。从1924年报考黄埔军校起,左权即投身革命,成为一名职业军人。从此,夙兴夜寐,为国征战,身负重任,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顾不上考虑个人婚姻问题。直到1939年34岁时,还是孑然一身。对此,朱德总司令和夫人康克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总想早点帮左权介绍一个好姑娘。机会终于来了。这年早春2月,刘锡伍、荣高棠等率领****中央巡视团一行12人,从延安来到晋东南巡视根据地建设成果。其中,有一位相貌清秀、梳着短发的姑娘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她就是刘志兰。

刘志兰1917年生于北平,与彭德怀夫人浦安修是北师大女附中的同学,参加过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1937年2月入党,曾任北平西城区“民先”社区队长。抗战爆发后,她带着14岁的弟弟奔赴延安参加抗战,先在延安学习,后任陕北公学分校教导员,1939年初参加中央巡视团来到晋东南抗日前线,此时还未满22岁。

巡视团活动期间,刘志兰在晋东南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央妇委讲话,她讲的道理深入浅出,加上一口流利的“京腔”和落落大方的神态,为在场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坐在台下的康克清(时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对这个姑娘颇有好感,马上想到左权的婚事,于是便当即和时在****中央北方局工作的浦安修商量,一定要想办法将刘志兰留在前线。经过一番动员和多方做工作,刘志兰终于被留在了北方局,从事妇女工作。这时,康克清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朱德,朱德完全同意,并立即去征求左权的意见,“这正合左权之意”。原来,左权从见到刘志兰的那一刻起,就喜欢上她了,因为“左权觉得刘志兰不仅长得很美,而且个性坚强,对党的事业充满火一样的激情”,所以“从内心对她思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