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5607100000006

第6章 起居养生(2)

坐北朝南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室内采光。我国地处北半球,太阳位置多半偏南,夏季温度偏高,太阳光线与南墙的夹角小,墙面和窗户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反而减少,尤其中午前后,太阳的位置最高,阳光几乎直射地面,强烈的阳光照不到室内,避免了室温过高,使得房间内可略微阴凉一些。反之,冬季太阳偏低,阳光从外面直射进来,如房门、窗户朝南,阳光可以直接照入室内,且光照时间较长。因此,条件允许时,最好选择南向建房。

3.因地制宜设计

我国地域广阔,全国分为不同建筑气候区。在居室建筑上,要考虑到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因地制宜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房屋结构。如我国北方雨水较少,故屋顶设计坡度小,而南方雨水多,屋顶设计坡度就大;再如墙壁厚度,东北一带流行夹层暖墙,建筑用砖也比普通规格厚,这就是为了适应当地漫长的冬季取暖需要。还有陕北的窑洞、草原上的毡房、西南边陲的竹楼,这些传统建筑都体现着各地鲜明的气候和地域特色。

小知识

地利人增寿

古人对居住环境与健康寿夭的关系很早就有了认识,如《黄帝内经·素问》中黄帝有“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之问,岐伯(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答道:“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

可见中医早在2000年前就认识到了居处环境与寿命的关系,因此《黄帝内经》强调养生应“和于阴阳,安于居处”。事实上,道观多筑于深山清幽、草木丰茂之处,道门中人通常称之为“洞天福地”。这既是道门中人修道的地方,也是他们日常作息的场所,是他们与自然界,与神仙交流对话的所在,也是生命的终极意义之所寄托。

“呼吸”太阳,增补阳气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例外。太阳光,是大自然恩赐给地球人类“三宝”——日光、空气和水中之首宝,乃人类赖以生存、生长发育、养生健身之必需。人体通过适当地晒太阳,让肌肤吸收太阳光的热能,抗御冬春的寒冷,可防治皮肤细菌与霉菌感染、关节炎、哮喘病、失眠、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疾患,具有世间任何滋补食物、药品或化妆品所无法媲美的功效。有人认为,日光浴是近代人才重视的事情,其实,古代的医学家们早已在长期的保健实践中直观地感受到了日光的保健作用。道士孙思邈也提倡“呼吸太阳”(即多晒太阳的意思)。历代重视健康长寿的专家更是推崇日光的保健作用。

古人认为阳光“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有增强机体、温暖壮阳的作用。《万病治疗全书》中也说“日光疗法,其效力在于吸日光热气”,认为自然界的阳光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于是到阳光下接受大自然能量,便成为一种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人们称这种利用阳光照射人体,促使疾病消除,身心康复的方法为“日光浴”,古称“晒法”、“晒疗”。我国古代有关日光浴的记载和医事活动远早于西方。《黄庭经》指出日光的作用:“日月之华救老残。”宋代《云笈七笺》载有“采日精法”,嵇康《养生论》也提出了“唏以朝阳”之说。古人不仅单纯地晒太阳,而且与呼吸吐纳练功结合起来,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方法。

在日光保健的方法上,中医学多认为应背对阳光,认为背对阳光,能温暖督脉(督脉位于人体的中轴线,二十八穴,在背后中脊,是“奇经八脉”的主脉),增补督脉阳气,使人心身和畅。另一方面之所以背对太阳,可能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不宜直对阳光曝晒,以免阳气过旺,有违阴阳调和缘故。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强调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日光浴在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但每天选择时间应因地区和季节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选择气温在18℃~20℃时较为理想,最好在室外开阔处进行。日光浴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9~11时,下午3~5时。夏天可在上午8~10时、下午4~6时进行。日光浴的时间,开始不宜太长,可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到20~30分钟。如果全身反应良好,也可慢慢加到60分钟,但夏季不宜超过20分钟。空腹、饱食及过度疲劳时不宜进行日光浴。日光浴时不宜睡眠和读书看报,应保持精力集中。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日光浴能杀死皮肤上的细菌,增加皮肤的弹性、光泽、柔软性和抵抗力,并能刺激机体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改善体内糖代谢,促进钙、磷代谢和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效地预防软骨病或佝偻病;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增强体质,预防骨质疏松症。红外线也是一种不可见光,可透过皮肤到皮下组织,对人体起热刺激作用,从而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通,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并有消炎镇痛作用。可见光能调节人的情绪、振奋精神、提高人的生活情趣及工作效率,并可改善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

总之,晒太阳对人体的益处很多,但要注意应在没有风的天气情况下进行;不可过度曝晒,以免紫外线辐射过度引起人体皮肤衰老;不宜在空腹、饱腹和疲劳时进行日光浴,以免引起头晕;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神经兴奋症患者及对阳光过敏者,尤其是夏天,不要在阳光下晒的太久,以防中暑。春、秋两季日光浴也不可过量,以防晒伤。

小知识

武当“采阳功”

“采阳功”,就是采收早晨太阳之光,补元阳之气。冬至日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气,是阴阳交替、阴消阳长的关键时刻。丹经云:“冬至一阳生,此一年之正子时也。”道家修炼,至为重视这一宝贵时光。

传说从前有一老道,夜行山路,不慎跌入路旁坑洞中,洞太深无法爬出,山间行人稀少,无人来救,一连数日,腹肌口渴,自以为必死无疑。一日天明,见角落里有一乌龟,迎着太阳光,张口吸气,头颈一伸一缩,似将阳光吞入腹中,老道好奇地看着,并模仿其姿态,吸收阳光,不一会儿便觉饥渴全消,精神倍增。数日后,有过路樵夫将其救出,老道于是总结其经验,探究其机理,定名为“采阳功”,又名“龟咽功”。

一觉闲眠百病消

睡眠是人的一种周期性的生理现象,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人的生理活动需要消耗营养物质,同时也要新陈代谢,进行到一定程度,中枢神经系统便开始发出信号,催促睡眠。如果拒绝睡眠,就会造成过度疲倦,生理功能发生紊乱,而睡眠则能消除疲劳,使人恢复精力。所以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十问》曰:“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

道教养生法把睡眠作为养生手段,提出了诸多睡眠方法。首先,道教养生认为,睡眠要有合适的卧处。张杲《医说》中曰:“卧处不可以首近火,必有目疾;亦不可当风,必患头风等疾。背受风则嗽,唯胸无禁。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露下久卧。”

《三元延寿参赞书》规定了许多睡眠宜忌,如“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为痹;凝于脉,为血行不利;凝于足,为厥。烛灯而卧,神魂不安。卧宜侧身屈膝,不损心身。觉宜舒展,精神不散……寝不得言语。”“卧不可以脚悬踏高处,久成肾水虚冷,足冷。”“卧习闭口,气不失,邪不入。若张口,久成消渴,失血色。又夜卧勿覆头,得长寿。濯足而卧,四肢无冷。”“雷鸣时仰卧星月下、倮卧当风中、醉卧以人扇之,皆不可。”这些都是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内容,是道教对睡眠养生的经验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患有失眠症,饱尝失眠的痛苦,道教认为,睡眠应先清心才可入睡。《老老恒言》曰:“少寐乃老年大患。《黄帝内经》谓卫飞小得人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载有方药,罕闻奏效。邵子曰:‘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又曰:‘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然心实最难把捉,必先平居静养,入寝时,将一切营为计率,举念即除。渐除渐少,渐少渐无,自然可得安眠。”

下面介绍几种道家睡眠养生的方法:

1.床上用品要适宜。

被褥要软轻舒适,经常晾,勤拆洗。枕头高低要相当,一般成人枕头高5~8厘米为宜,枕芯应选用透气性大、流动性好的荞麦皮、谷壳最理想。

2.睡前不饮食

临睡进食,易增加胃肠负担,使人撑胀饱闷,既影响入睡,以易导致肥胖。另外,晚间要忌用浓茶、咖啡和酒。在睡前喝杯热牛奶或听听音乐,能帮助机体放松,容易入梦乡。

3.避免剧烈地活动

临睡前避免跑步、打球等剧烈活动。它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脏腑代谢率增强而导致不易入睡。

4.睡中不蒙头

蒙头掩面,呼吸困难,容易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及身体蒸发出的有害物质,不利于身体健康。

5.睡眠姿势要科学

仰卧睡眠,人体肌肉不易放松,且手易搭胸,多生噩梦;伏卧睡眠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心跳。右侧卧位最为科学,心脏不受压迫,呼吸通畅,还有利于胃的排空。

6.头朝东睡

由于地球轴心为南北、东西向旋转,睡觉时头朝东与地球旋转方向恰好一致,身体得以放松,使人感到舒服而能充分地睡眠。

小知识

不觅仙方觅睡方

陈抟,因其隐居华山,故称华山处士。陈抟是著名的养生家,著有《无极图》、《指玄篇》、《胎息诀》等养生著作,发明了著名的“睡功”养生。陈抟常常一睡百余日,世称“以睡玩世”。据宋代《清异录》载,刘垂范曾拜访陈抟的学生寇朝一。寇朝一从陈抟处学到了睡功的皮毛。刘垂范在外间等候,听到里面寇朝一鼾声如雷,雄关可听,出来后对旁人打趣说:“寇先生睡中有乐(乐曲),乃华胥调双门曲(喻两个鼻孔)也。”学生尚且如此,可知其师陈抟睡功如何了得。因此后人有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香汤药浴,洁身净心

沐浴,就是洗澡,它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之一。道教修炼方术中,把洗澡也赋予了养生意义,认为沐浴不仅在于洗净身体垢腻,而且可借助其影响,使内心洁净,从而起到身心双修的作用。所以《沐浴身心经》曰:“沐浴内净者,虚心无垢;外净者,身垢尽除。”

在《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里,就有关于“沐浴”的内容,它以人们日常生活的洗浴为本始意义,认为沐浴就是为了用冷水或热水冲去身上的污浊秽物。不过,它的沐浴还配有一些特殊的药物,从而使道教沐浴成为传统的沐浴疗法之开始。该经书引《太上九变十化易新经》称,若要解形去秽,当行沐浴之法,其法用竹叶、去皮桃肉,与水同煮,未及沸腾,寒温适中,取出洗浴,不但可除污秽之气,还可除湿痹疮痒之疾。另一种沐浴方法是在临睡之前,先以朱砂、雄黄、雌黄三分,捣细,以绵裹之服,安枕而卧,向上闭气,握固良久。《千金翼方》更有药物洗浴治疗风痹、隐疹的10多种方法。

道教还有香汤沐浴法,并对洗澡的香汤十分重视,认为调制香汤的人功德无量,而香汤是由五种香料组成的。道教认为,五香即:“一者白芷,能去三尸;二者桃皮,能辟邪气;三者柏叶,能降真仙;四者零陵,能集灵圣;五者青木香,能消秽召真。”道教信徒还把香汤沐浴作为引道精进,证人无为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药物洗澡也好,香汤沐浴也好,它们使中国沐浴有了医疗和养生的意义。从现代医学理论来说,沐浴使皮肤受到一定的刺激,血液的流动加速,促进了新陈代谢,从而起到清神醒脑、脉络通畅、温运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尤其是药物溶解于水中,通过皮肤毛窍的吸收或直接作用于患处,使药用功效在洗浴中得到发挥而起到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作用。

道教在沐浴的时候,还特别强调沐浴的正确性,指出了一系列不正确的、有损身体健康的沐浴方法。《三元延寿参赞书》说:“频浴者,血凝而气散,体虽泽而气自损。故有痈疽之疾者,气不胜血,神不胜形也。”“时病新愈,冷水洗浴,损心包。”“因汗入水,即成骨痹。”《老老恒言》说:“浴水不能太热,温凉须适于体,故必潭汤。或浴久汤冷,另以大壶贮热者,置于盆旁,徐徐添入,使通体畅快而后已。”“饥忌浴,谓腹虚不可复令耗耳。”指出身体出汗、饥饿等情况,不宜洗浴。

从现代医学角度上看,沐浴可以刺激皮肤,使身体血液循环加快,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益神清脑、舒筋活血、温养气血、祛除疾病、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是药物疗法,使药物通过毛孔进入病患处,在水温和微循环的作用下,从而使药物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使人体通过沐浴而达到健康。

小知识

药浴的禁忌

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低下者,不宜使用全身热水药。因为热水药浴时,浴室湿度大,氧气含量少,容易引起呼吸困难。同时,热水药浴使全身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回心血量增多,加重心血管负担。

2.心肌梗塞、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重症高血压,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热水药浴。如选择药浴治疗,可用平温水,同时要有医护人员陪护,注意病情变化,采取应急措施,但对上述病人的局部药浴,由于治疗范围小,对全身影响不大。

3.皮肤有伤口、开放性骨折应禁用药浴,防止感染。

春阳助发勤梳头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本来,清晨起床,洗漱梳理,是人们早已养成的生活习惯,为什么养生家唯独对春天梳头特别强调呢?

原来,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所以,春天养生保健就要顺应天时,顺应生理,务使肢体舒展,气血调畅。春天梳头,正是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着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道家非常注重梳头养生。道家称梳头为栉发,即栉头理发,认为以此可以通流血气,散风湿。因为道家认为“发是血之余,一日一度梳……玳瑁梳能去风屑”。《云笈七签》说:“发,血之穷。千过梳发,发不白。”《三元延寿参赞书》说,真人曰:“发多栉,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陶弘景云:“饱则入浴饥则梳,栉多浴少益心目。故道家晨梳,常以百二十为数。”就是说梳头可以去风湿,清心明目,防止白发,容颜悦泽。所以道家认为“发宜多栉”。所用梳子,《樵真人直说》称:“孙思邈以交加木适百齿梳用之,养生要法也。”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说:“修养家谓梳为木齿丹,云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说明道家主张梳头用木梳和玳瑁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