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5607100000002

第2章 膳食养生(1)

道教是一个养生宗教,对膳食养生非常重视。道教在长期的膳食养生实践中,不仅找到了平衡营养、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而且还形成了既具有自己宗教特色又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习惯。这样的饮食习惯,对人们的健康大有裨益。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

道家认为,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利用食物的营养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介绍一些我国古代养生家的饮食养生方法和经验,可供养生者借鉴:

1.三餐要有别

俗话说得好:“早饭要饱,午饭要好,晚饭要少。”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对养生是大有益处的。在食物选择方面,早餐应选择体积小而富有热量的食物,午餐应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晚餐则应吃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且一日三餐的分配比例应该是3:4:3。

2.合理搭配饮食

合理搭配,均衡进食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粗粮与细粮要搭配着吃。粗粮包括高粮、玉米、小米、芥麦、豆类等杂粮;细粮指的是精米白面。

主食与副食搭配。主食即米饭、粥食,面食等,副食如菜肴、水果、饼干、糖果、饮料等,副食具有增加营养,刺激食欲,调节机体功能等作用。为了达到身体的健康,在吃的过程中,食物应多样化,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荤菜与素菜搭配。荤菜指的是禽肉、奶类、蛋类、鱼类等动物性食物,素菜指的是蔬菜瓜果等植物性菜肴。

3.饮食宜清淡

盐是饮食中主要调味品,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稍淡,不宜过咸。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食盐太过,会损伤心、脾、肾等脏,食之清淡,物之真味真性俱得。食物中稍有咸味即可,若摄入食盐过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细胞内的水分就会渗透到细胞间液中,会导致血管内血容量增多,回心血量增加,使周围小动脉收缩,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同时,吸收的盐分越多,肾脏对水和钠的排泄量也越大,加重肾脏负担。由此可见,盐吃得越多,高血压患病率也越高,这足以说明饮食中少咸多淡,很有道理。

4.要讲究饮食卫生

自古以来,饮食卫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把注意饮食卫生看成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之一。饮食宜新鲜。新鲜、清洁的食品,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饮食新鲜、不变质,其营养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对人体有益无害。食品清洁,可以防止病从口入,避免被细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进入机体而发病。《论语》中就有“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告诫人们,腐败不洁的食物、变质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新鲜、清洁的食品才是人体所需要的。

小知识

饭后运动害处多

1.刺激肠胃。吃饱饭后进行运动,会给肠胃带来机械性刺激,使肠胃内食物左右、上下震动,可能引发呕吐、胃痉挛等症状。

2.引起血流灌注分配紊乱。吃饱饭后消化器官需要大量血液消化吸收,当全身肌肉在运动时,也需要大量血液参与,于是就会夺取消化器官的血液量,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这种紊乱既影响运动效果又危害机体。

3.影响运动效果。人体进食后体内副交感神经易受到抑制,此时机体若要锻炼,运动效果会打折扣。

4.饭后胰岛素分泌上升,可抑制脂肪的分解,能量的来源就受到限制。由于脂肪分解少,减肥运动也不宜在这个时间段进行。

食为性命之基

对于人类而言,营养是从饮食而来的。因此道教认为“食为性命之基”(《混俗颐生录》),“食为民之本”(《通玄真经》),真人谭景升所撰《化书》中说:“一日不食则惫,二日不食则病,三日不食则死。民事之急无甚于食。”这种说法在《道枢》中也有记录。可见,道教徒是极为重视饮食的,他们已认识到了饮食对人类生命的作用。

道教还把饮食与服气、服药归结为摄生的三个基本方法。《摄生月令》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神能爽志以资血气,摄生者气正则味顺,味顺则神气清,神气清则合真之灵全,灵全则五邪百病不能干也。”《枕中记》曰:“五味乃五行之气,感应为人,即由五味而生,亦由五味而消。”《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

道教对饮食的重视,使得道教的神话传说中也充满着奢华的饮食生活,那里有专为经过修炼的仙人以及为了接近仙人而洁斋(净洁身心,诚敬斋戒)的人准备的饮食,它虽然是神仙境界的饮食,却是现实生活的饮食投影和对食欲希望的折射。所以,在道教的神仙传说中,就有可以在人需要时立即送来足够多人享用饭菜的法术,这也说明了道教与饮食的密切关系。

道家饮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料

以粮食作为养生的主体(“五谷为养”),以肉食、果品、蔬菜来增益、补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将粮食作为主食,占饮食比例的60%~70%,其余肉食、果品、蔬菜则占了30%~40%。

2.调味

据文献记载,黄帝时代已煮海为盐。到商代,伊尹说成汤以至味,已经总结出五味及烹调运用之妙,指出“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并能做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厚”(《吕氏春秋·本味篇》)。《黄帝内经》中,特别强调调配必须符合养生的要求。

3.食疗

食疗包括食补与药膳,如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的用海藻酒饮治甲状腺肿大,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的用猪肝治疗夜盲症等。由于道家饮食文化的传播,民间有很多此类文化遗存。

4.节食

节食这一思想是道家饮食文化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包含两重意义:一为少吃,每餐吃到七八成饱即可;二可为节制荤腥油腻的饮食。纵观当今世界西方以动物性原料为主体的膳食结构,带来了众多食源性的“文明病”,东方相对的要少得多,这足以证明道教饮食养成生学说的正确性、科学性。

小知识

伊尹——草药汤液创始人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

伊尹出身下层,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之臣,随同到商。伊尹背负鼎俎为商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商汤承担灭夏大任。商汤由此方知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

伊尹因高超的烹饪技巧,并在宰相位置上业绩显著被后人称为圣人,而他在医药方面的贡献,创制汤液却鲜为人知。

在为百姓治病的过程中,伊尹尝遍百草,中毒无数次,得出经验生食草药不如煮熟为好,他从做饭的道理摸索,生米生菜做成美味佳肴,营养丰富,口感上乘,何不将草药混合煎成药水用之?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有了草药汤液。

调理饮食,当遵循时序

对饮食的时节,道教有严格的规定。道教讲求四季摄生,主张一年四季应该遵循饮食规律进食。

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加强,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之物。初春阳气之发,辛甘温之品可发散为阳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但大热大辛之物不宜食。春季可食微凉食物,以防阳气过盛。

春为肝气当令,肝过旺则伤脾,使中土衰弱,不利于健康。金、元之际著名道士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认为,春天或寒或热,老年人容易旧病复发,因为春天的气压低,会导致精神昏厥,所以老年人切不可饥腹多食,要少吃多餐,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道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当春之时,食宜减酸宣甘,以养脾气。”吃药也不能吃便行疏利之药,避免损伤脏腑,产生其他疾病。邱处机认为,春天最好选择清风和气、凉膈化痰之类的药物,或者选择食治方中中性稍凉的方剂,注意饮食调停,脏腑自然畅通。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人体中络脉的分支,即络脉中的细小部分受血),皮肤充实。”从而形成阳气在外而阴气内伏的状态。人体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化湿。因此要适当选具有酸味或辛香的食物,增强食欲。宜食清爽可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三元延寿参赞书》指出:“夏之一季……当不问老少,皆食暖物,则不患霍乱,腹暖百病不作。”

《千金要方》中指出夏日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避免伤心阳,但不可过用热食,以温为宜。《摄生消息论》认为,夏天比较炎热,人出汗较多,所以夏天饮食的味道宜减苦增辛以养肺。饮食温暖,不令大饱,肥腻当戒。事实上,夏天天气暑热,人体体温与外界气温不相协调,人体内盐分代谢加快,心脏功能负担加重,消化功能降低,容易造成腹泻的现象,所以夏天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讲究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饮食不必过饱,以素淡为主。

秋季饮食,宜实行“少辛多酸”的原则,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味能胜酸,所以,秋季要减辛以平肺气,增酸以助肝气,以防肺气太过胜肝,使肝气郁结。所谓少辛,是指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可有效防止肺气太盛。因此,不要多食香燥辛热之品,及采用炸、熏、烤、煎等烹饪方法。

《混俗颐生录》认为,立秋以后,气温处于平和状态,各种细菌滋生,所以人容易患各种传染病,此时人一定要注意安养,在饮食上要多吃酸性的食物以养肝。《摄生消息论》认为,秋天饮食的味道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秋天气候由热变凉,细菌繁殖较快,食品容易腐烂变质,不慎食之,会产生痢疾。《三元延寿参赞书》还说:夏至以后至秋分,必须慎食肥腻的食品。

冬季是肾主令之时,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四时调摄笺》中指出:“冬日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所以,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食辛热之品,以辛主苦,使肺气直达,固实肾气。冬季虽然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勿多食葱,以免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冬季忌吃粘硬、生冷的食物,此类属阴,易伤脾胃之阳,如肾阳虚者,常易造成中气下陷、形寒肢冷等病症。

《混俗颐生录》认为,冬季寒冷,宜服酒浸补药,以迎阳气。《摄生消息论》认为,冬天应该避寒就暖,调饮食,适寒温,多食红枣、赤豆、芝麻、桂圆、羊肉、牛肉、狗肉等温补型的食物。

小知识

饮食得当养胃气

太乙真人《七禁文》第六条说:“饮食得当,可养胃气。”全真道“南七真”之一的彭鹤林云:脾为脏,胃为腑,脾胃的气是互为表里的。胃是水谷之海,主受水谷;脾居中央,能消磨水谷,运化为血气,以滋养全身,灌溉五脏。所以修身的人,不能不美其饮食。

这里所说的“美”,并不是说要具备一切异品珍馐,而是要注意不食生冷、坚硬的东西,不要强迫自己饮食。应在有些饥饿时才进食,但不可过饱;在有些渴意时饮水,但不能过多。凡各种不宜食的食物,都损胃气,不仅会使人生病,也会伤身。要少疾长寿,对这些都要深戒,养老奉亲与自我保养的人也应当知道。

道家食素,持戒护生利健康

道教注重养生,素食也是养生之法,并与道家的修身炼性吻合,使心更加清净,所以道家也是提倡素食的。

自古以来,道士的主要饮食习俗为素食(这里主要指全真派道士,道教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在饮食上全真道士食素;而正一在非斋日可饮酒茹荤)。道士食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了持戒

《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为不得杀生;第二戒为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必须食素。例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说,“不得杀伤一切物命”,“不得渔猎伤煞众生”,“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以及“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上天有好生恶杀之德,上天孕育万物,喜其生而恶其死,道门之士要体察天地之心,因此要以杀生为戒。要不杀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持斋食素。明代养生学家高濂指出:“肉食本不是人类所应有的习俗,如要养生,要须注意生辰、生子、祭祀祖先、祈祷神灵、婚礼,宴请客人、为求生计等不可杀生。”他对于饮食宜忌又说:“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惨不忍,可以延年;为杀勿食,家杀勿食,可以延年;闻杀勿食,见杀勿食,可以延年。”

2.为了护生

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认为世间之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如同人类一样,它们一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正是因为人类的贪婪,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残杀了它们的躯体,从而造下了无边的孽障,坏了慈悲之心,素食则是戒杀的具体表现。如“勿食蛇兽等肉,食则令人折算寿,神气不安,慎勿杀生”,“仙道记十败,七为勿食一切肉”。

《黄庭经》说,“淡然无味天人粮”,同时,道家讲究“道法自然”,世上生灵,都是天地所赋予的,不论天上飞的雀鸟、水里游的鱼虾、陆上走的动物以至蚂蚁昆虫,即使是植物花草树木,不论大小,都是一个生命,修道人都应有爱护怜悯的态度,都应该珍惜,我们要有一种恻隐之心,不应有所杀伤。按照这种思想,人的饮食应当是“淡然无味”且不破坏自然界的和谐的。道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圣人以此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道士王常月亦云:“心不持斋,神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

4.有利于健康

科学证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自律神经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体所需营养,还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于弱碱性,肌肉和身体不易疲劳。素食者血液黏度低,血液流畅相对供应充足,头脑就清醒。肉食偏酸性,食肉多者爱睡觉,心神不宁,性格外向。食肉多者血管壁胆固醇多,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

由此看来,道士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因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教徒素食既体现了道教和慈善爱的精神,又暗合养生之道。

小知识

徐州道家宴

徐州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故乡,也是道教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道教的饮食文化是以求长生养生为目的,有食素与食荤两派,不过在节日大典、例祭、道事活动时均用蔬食菜馔。

道家宴席主要有:“三清托荤宴”、“太极宴”、“三五宴”、“四四宴”等。托荤菜有:“阴阳鱼”、“乾坤蛋”、“四方肉”、“太虚丸子”、“黄芪竹荪”、“陈皮鸡”、“胭脂肉”等。由徐州“太极宴”研制组做的“托荤太极宴”菜点共有4组28品。第一组:先上主拼太极图,外围五行碟;第二组,先上两小件,跟上一汤,后上八大件;第三组:上四道点心;第四组:上一品锅、四菜碟,两样主食。

日餐五色,滋养五脏

《黄帝内经》中提到饮食要“养助医充循自然”,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也是道教选择饮食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