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一生要注意的100个健康细节
560400000090

第90章 自杀是一种心理疾病

目前,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6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自杀,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负责。自杀是一种疾病,他们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来缓解、疏导内心的痛苦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态。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而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近期,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9月10日定为“世界自杀日”,以此给更多人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应是在肉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而自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异常,是指有意识地、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行为。

从更深的层次去看,自杀原因可有如下分类: 

1没有安全感 

陷入极度的恐惧。这种恐惧比对死的恐惧还要强烈。有时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恐惧一般来说都是短暂现象。如果自杀未遂,自杀者往往会后悔自杀行为,并希望自杀冲动能够及时抑制。 

这类自杀的预防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但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如心理专家是否及时赶到、恐惧事物能否及时消除等;(2)行为限制,不让他有自杀的可能,在他冷静下来以后就可以消除自杀念头。 

2失去社会归属感

这常常是因为: 

(1)感觉到被抛弃,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遗弃、被伴侣抛弃(包括丧偶)被亲人抛弃(包括丧父母、丧子)等,有时社会角色扮演失败也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情绪极端时可能感觉到被整个社会所抛弃; 

(2)受到反对和限制,如丧失自由等; 

(3)要求遭到拒绝; 

(4)行为、心情、想法等等得不到理解; 

(5)社会定位模糊或不定,如失业、发展需求异化等。 

失去社会归属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会的坐标和参照系,引发绝望。有时担心失去社会归属,或者预计自己将失去社会定位也可能诱发自杀。 

这类自杀的预防主要是:(1)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需要;(2)强化他们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社会归属和社会关系,父母、子女等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是最佳的选择;(3)认可他们的成绩,帮助他们恢复自信;(4)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对自我重新适当定位;(5)将外部现象合理化,比如被抛弃是特定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实结果,再如抛弃感觉仅仅是一种错觉和假象。后三种方法应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

3痛苦的煎熬 

痛苦的折磨可能来自生理的和心理的,有时也可能两方面都有。为了缓解甚至终止痛苦,就有可能选择自杀。 

心理的痛苦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缓解、消除。但是对于生理的痛苦,例如疾病的煎熬,目前除了疾病治疗、止痛药(甚至毒品)痛觉神经阻断等方法,目前无其他对付良方。特别是再受到治疗费用或绝症诊断的困扰,问题会变得相当复杂。社会上目前安乐死呼声增大也是针对这些患者。 

4生活单调、无挑战性 

许多了无生趣的人都是陷入到单调、重复日常生活,而无法发现生活的人。他们有的是的的确确生活单调,但是各方面条件(特别是自己的心灵)的限制,让他们不敢面对竞争的挑战,年复一年逐渐消磨了对生活的新鲜感。他们有的生活其实已经很丰富,但是由于不善于体验而无法获得丰富生活的感受。 

这类自杀的预防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 

5环境和药物因素 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内外环境中的。一些不利于生理健康的环境,以及药物、营养问题造成的体液环境往往会造成生理心理的失常,比如神经异常亢奋、幻觉、消沉等等。这些也是某些自杀的直接原因。这类自杀的预防是环境优化,营养均衡以及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甚至避免服用药物。 

6特定动机 

特定动机是意志的产物。这往往是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的产物。这些特定动机主要有:(1)利益的交换,自杀会为社会组织的其他成员带来好处,这包括求神赐福、平息众怒等集体或供奉性自杀行为,也包括大多数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原因造成的自杀行为;(2)期望的另一种生活的转换,如自杀升天、解脱等;(3)报复性自杀,自杀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造成更大的伤害或利益损失,比如反社会的自爆事件;(4)在死亡随机性中的自愿选择行为,如打赌谁先死(左轮枪、安眠药等),决斗,求死游戏(主要是丛林游戏)等;(5)世界观价值观异化,如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由,自杀崇高等。 

这类自杀往往是洗脑的结果,其预防从反洗脑着手,帮助他们重建合理的动机。 

7精神疾病 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可能导致自杀。对这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

8假性自杀 

行为本质上属于事故。许多自杀者没有自杀动机,本意并非自杀,但是由于操作不当,使得某些危险行为(致死概率很高)成为事实自杀。这些行为主要有:(1)追求濒死经验;(2)以自杀相威胁达到特定目的;(3)窒息性性快感;(4)速度冲动、高处兴奋体验、冒险刺激等往往吸引人们进行极限运动,如疯狂赛车、极限攀岩等。对这些危险行为应该用认知疗法充分揭示风险,得失分析后再让他们重新选择。

心理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有10种人最易自杀:

1家长有自杀倾向,尤其是母亲有自杀的意念或行为。

2家庭有暴力倾向

父母常用暴力的管教方法,儿女幼时常受虐待。

3家庭出现危机。

例如:家中有人患病,父母无暇对自杀者进行关怀。

4学业欠佳

学业成绩欠佳或失业与自杀并无直接因果关系。但若家庭关系欠佳及个人性格成长受阻,自杀者的学习或以后的就业也自然出现问题,最后可能因某一次较严重危机的出现而导致自杀。

5抑制情绪

大部分企图自杀者因危机的出现而变得抑制,但亦有情绪显得甚为激动或敌对的时候。在自杀前,他们对现况一般都感到无助,对危机的解决认为无望。

6被侵犯或冲突

自杀者感到被侵犯或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冲突。例如:成绩平平,但家长坚持要转读名校;自杀者虽然极喜欢就读原校,但转校的决定无法改变。

7低幻想力

运用罗夏墨迹测验,学者发现自杀及非自杀儿童在幻想力方面有显著不同。曾自杀的儿童对将会发生的事情较少想像,他们的倾向是行动多于想像。对一般儿童,幻想除了能拖延一些过激的行为外,也可让他们将预想情境在脑中加以学习;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则多缺乏此种适应机制。

8外控个性

对100个自杀及非自杀儿童研究显示,自杀性儿童相信一切事物成败都是受外在力量(如家人、师长、运气)所控制,所以他们不会设法去克服面对的困难。

9解决困难能力较弱

相对于正常组别,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在面对困难时,不但未能思考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对他人的建议也有诸多挑剔及不满。而且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一成不变,缺少弹性,较倾向孤立自己,或以药物及毒品麻醉逃避。

10冲动个性

绝大部分青少年自杀均属于一时鲁莽的行为。他们自制力甚低,其自杀多未经缜密考虑而决定。这种个性可能受家庭内处理冲突的方法所影响。

11过往自杀纪录

各国的研究指出,曾经自杀未遂的人,再次自杀的机会相当高。1981年香港一项调查显示,20%的自杀者曾有过自杀纪录,其中更有35%是用同一方法自尽的。

自杀之前会有种种信号。可以从言语、身体、行为三方面观察。 

1言语。有自杀意念的人会间接地,委婉地说出来,或者谨慎地暗示周围。如“想逃学”、“想出走”、“活着没有意思”。 

2身体。有自杀意念的人会有一些身体症状反应,比如感到疲劳、体重减轻、食欲不好、头晕等。这往往是抑郁情绪所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身体有病,应引起注意。 

3行为。当自杀意念增强时,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不同于平常的行为。如无故缺课、频繁洗澡、看有关死的书籍,甚至出走、自伤手腕等。根据以上种种征兆,可以为自杀预防提供线索和可能。

面对自杀心理障碍的人应该请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积极的干预。

第一,及时给予精神支持。在了解危机真相的基础上,及时判断当事人的处境及其所做出的反应和情绪状态,及时肯定和赞同他们合理的决定,承认和肯定他们有能力来应付危机,鼓励他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对他们在危机状态中所表现的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则不予强化,但也不指责或批评。

第二,及时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处于危机中的人往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宣泄,不仅会使个体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且对他们有效应对危机也很不利。专业工作人员应有效地给处于危机中的人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协助他们宣泄负性情感,如愤怒、恐惧、仇恨、沮丧等。

第三,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工作人员及时向处于危机中的人传达积极的信息,可以有效地缓解他们由于危机带来的对自己的疑虑。面临危机时的普遍反应就是失望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这时危机干预的任务就是帮助当事人客观分析他们的处境和应对资源,激发他们的动力,并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对未来抱乐观的态度。这种鼓励和支持只要不过分、不失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四,倾听和接受。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必须始终采取接受、理解、关心和宽容的态度,自始至终倾听危机面临者的倾诉,保持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设身处地的理解、接受和尊重会极大地促进当事人的积极行为。

第五,尊重和理解。要尊重和理解危机面临者的情感,以客观的态度讨论任何问题,不要轻易加以指责,或表现出“不应该”、“不行”的态度。当事人在危机状态下会有一些过激的情绪反应以及不理智的行为,这需要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并同他们一起探讨适当的反应。而对他们的无效反应和情感则可以不予理睬,但也不能对他们的无效反应进行指责。

专家爱心提示:

对有自杀倾向人的忠告:人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自杀的痛苦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家庭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去不复返,你的离去将给亲人带来无尽的痛苦。要正确的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和低潮,相信一句话:天无绝人之路。

健康小贴士:

不要忌讳和孩子谈自杀

许多家长和学校管理者都担心,询问青少年有关自杀的问题会助长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但最新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青少年讨论自杀的问题不会助长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而且研究也同时发现,如果询问困惑的学生任何有关自杀冲动的问题,还能缓解他们的忧虑情绪,也许能促使其中一些人不会尝试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