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对我来说是爷字辈了,这是岁月留给巴老的一种社会资源,但从文学创作而言,我更应该叫他老师。可是,我却与其未曾直接地交流,更不用说谋面了,所以又羞于叫其老师,因为我实在怕有人在我的背后戳疼我的脊梁。但是,作为在巴老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其我不能没有一个合适的称谓。想来想去,和大家一样尊称其为巴老,我内心倒是觉得充实而亲切的。
现在,巴老离我们而去了,到了离我们很远的天国。这没有什么悲痛,也没有什么遗憾,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更改的选择,这也是每一个人的最终归宿。但是,他的离去,还是不由得勾起了我对他的无限回忆。
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已经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哥哥因为特别热爱文学创作,每次回家,他都要向我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文学大师以及他们流传久远的著作。自然,我们深爱着的巴老便在其中。也就是当时由于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很萧条,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了,尽管有很多的时间,但却没有更多的钱拿来购买课本以外的书籍,自然就没有法子读到巴老的作品。道是哥哥起到了传声器的作用,他每每假期回家,都要给我们讲解巴老的作品及其为人,从而使我很早就对巴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我要亲身体验巴老作品的想法。因此进入中学后,自己经常一个人躲在学校的图书室里,沉醉于巴老《家》、《春》、《秋》、《雾》、《雨》、《雷》、《电》以及《憩园》等经典的作品之中。读了他的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辞藻并不华丽,但说理叙事很是到位,似乎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就轻轻松松地告诉了人们一个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故事。所以说,巴老的文章,看似简单,学到他的境界也就十分不易。
在巴老的影响下,我对文学创作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加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的文学热潮远比如今纯而有力,可以说是一种让人动心的事业,因此我便在心底深处爱恋上了文学创作,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兴趣越来越浓,以至于到后来,我慢慢地走上了业余创作之路。尽管我不是专业的创作人士,且离其甚远,但我对文学创作的热情确实值得自我肯定的。可以这么讲,只要有闲着的工夫,我便会一头钻进文学的海洋,去领略文学世界的单纯和美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辛的跋涉,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以至于闲暇之余总爱对自己的作品自我欣赏一番,同时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同道友人。
时间如梭,转瞬即逝。一晃二十年就这样悄然地过去了,一个追求文学梦的孩童也随之变成了一名胡子青年。尽管岁月催人老,但我追求文学创作的梦想仍旧没有熄灭,并将一直延续下去,因为那是这个青年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梦想,也是缅怀大师巴金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