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保健小百科
5578000000002

第2章 不同体质保健常识(2)

同时,阴虚体质者应该戒烟。在《本草汇言》中对烟草的评价是“味苦辛,气热,有毒”,长期吸食容易导致燥热内生而感到口干咽燥,严重的会咯痰咯血。

在日常饮食上,阴虚体质的人应该注意多吃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可以选择的食物有很多,如芝麻、糯米、绿豆、藕、马兰头、大白菜、黑木耳、银耳、豆腐、甘蔗、李子、桃子、西瓜、黄瓜、百合、山药、乌贼、甲鱼、海参、鲍鱼、螃蟹、牛奶、牡蛎、蛤蜊、海蜇、鸭肉、猪皮等。

上述食品性味多甘寒性凉,都有滋补机体阴气的功效,也可适当配合补阴药膳有针对性地调养。对于阴虚火旺的人,应该注意少吃辛辣的东西。现在满大街流行的麻辣火锅,大家最好还是少吃,鸡肉也不要多吃,炸、爆、烤的食物也应该少吃些,但这些恰恰是都市里年轻人喜欢的食物,这也是为什么现代都市人多阴虚体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吃水果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但也要适量。阴虚体质者不用忌食冷饮,因为冷饮对阴虚体质有调整作用,当然,鼓励多食也不能过量。过量则伤脾胃。

滋阴食疗的选择

滋阴食疗是中医名词,是滋养阴液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认为,人体生长在大自然中,需要阴阳平衡,虚实平衡,而人体的阴阳互为根本,虚实互为表里,因此滋阴补虚是中医调理人体、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法则。当人体阴虚阳盛时,往往表现为潮热、盗汗、脸色苍白、疲倦心烦,或者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症状,此时就需要重新调理好人体的阴阳平衡,吃些滋阴养气的药膳。

常用的滋阴中药有很多,如西洋参、玉竹、沙参、麦冬、百合、天冬、石斛、枸杞子等。大家都熟悉的滋阴药物就是枸杞子了,每天吃枸杞子,可以延年益寿。

枸杞子在远古时候就被视为灵物,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将它列为“上品”,称为“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宋代更有“服用枸杞子长生不老”的说法。

中医认为,枸杞子具有滋肾益精、养肝明目、强壮筋骨的功效,久服可以延缓衰老,延年增寿,尤其是儿童吃一些更有益,对于长牙、换牙和骨骼发育均有促进作用。

枸杞子作为补品,在唐宋尤为盛行,被做成各种药膳以补养强身。有史料记载,在唐代除孙思邈及孟诜常饮枸杞子酒而长寿外,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协助唐太宗李世民治理朝政,用心过度,出现了虚劳赢弱、头晕目眩等症,后来便食用“枸杞银耳羹”,用后不久,颇有效力,精力充沛。宋代也常用枸杞子煮粥吃,认为枸杞子粥能“补精血,益肾气”,对血虚肾亏的中老年人尤为适宜。

枸杞子在民间又称为“明眼草子”、“明目子”等,这是因为枸杞子有明目之功效。凡是由于肝肾亏损所致的视物昏花,目暗目涩,确有效验。用枸杞子煨猪肝,对加强学生视力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在眼病的恢复期更有补益作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泡茶喝,但一次最好多放一点。

古语有云:“隔家千里,勿食枸杞。”枸杞虽然属于补益药中的养阴药,但它同样具有补阳的作用。因为中医认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所以虚火旺的病人是不宜单独服用一味枸杞的,建议考虑用枸杞配伍其他清热养阴药物如地骨皮(枸杞根皮)等共同使用。我师弟阮劲平,在临床中运用地骨皮治疗阴虚燥热、虚热上冲往往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自己感觉到有肝热阴虚的症状,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喝一些桑叶、菊花和绿茶相配合的茶饮。桑叶、菊花和绿茶都是对人体无害的,多喝点也不用担心。用多大量适宜呢?一般情况,可以是3克菊花,3克桑叶,然后放5、6克茶叶,一共十几克,一天泡两次,作为茶饮来喝。

如果感觉心烦、烦躁不安,更严重的可能是还长了口疮,那么可以买一点莲子心,也是泡茶来喝,三五克也就够了。

如果是肺干咳,就可以用荷叶,最好取新鲜的荷叶,把荷叶榨成汁,或者百合、雪梨也可以,把它们榨成汁在家里平时饮用就可以了。如果主要是口干、口苦或者口臭,用这个方法来调养,效果也非常好。

而肾阴虚就比较复杂了,一般肾阴虚需要多吃一些滋阴类的食品,例如蘑菇、木耳或者菌类,有条件的人还可以吃一些海参,配合银耳,根据个人口味的喜好进行搭配。也可以在家里做一点海参皮蛋粥,把大米熬的时间长一些,最好是表面浮一层米油,这是非常养阴的食物。

这就是阴虚体质人群的饮食调理方法。

我怎么上火了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天突然感觉上火了,口腔溃疡了,牙龈肿了,扁桃腺也肿了,自己吃点清凉的中药,比如牛黄上清之类的药,就可能把“火”给去掉。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许多朋友就有了疑问:这些“火”是从哪儿来的呢?

中医认为,火是从热而来的。中医里有一句话就解释了什么是火,即“热之极者为火也”。那么,导致上火的热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热的生成原因也有很多。我打个比方,比如说冬天来了,感觉天寒地冻时,多穿厚衣服,再烤烤火,这就能使体内产生热;或者说饮食上,多吃了一些火性大的食物、热量高的东西,它们在体内也可以产生热。

《黄帝内经》里,关于热跟火的论述也非常多。比如说,“南方生火”,意思是南方的气候比较炎热,由天气热而生火。

有一种情况是阴虚生内热。什么叫阴虚生内热呢?我们讲过,当身体阴虚到极点时,内热就产生了。水为阴,火为阳,阴虚了,体内水没有了,那么火相对地就旺了,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素问·调经论篇》中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日: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周,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一般的中医大夫基本上都知道这个道理。

这样看来,火和热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外来之火和体内之热。由外来之火导致身体上的一些不适症状,在中医调养上是比较好治的,而难就难在体内有热,难在阴虚生内热后的调理。

什么情况下会阴虚生内热呢?当身体的元气、体能亏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导致阴虚,这种阴虚内热是比较难治的。相对来讲,外来的内热不是什么大问题,怕就怕阴虚生内热,这属于虚劳、虚亏,这种虚劳、虚亏产生的内热是不太好治的。

因此,内热从概念上来讲,既有外来之内热,也有自身之内热。在养生上,外来的内热比较好治,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外来的内热好治就不在乎它。

实火与虚火的区别

上火是由内热产生的,那么,内热产生的原因主要又有哪些呢?

中医有金元四大家(也就是金代和元代的四大着名中医),其中四大着名中医之首刘完素就对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火热病机学说,认为各种症候的出现都与火热有关,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六气皆可化火,诸热皆可化火。”

到了元代,又有一位名医叫李杲。李杲在刘完素的基础上丰富了火论,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将火分成了虚、实之火。

“虚、实之火”很好理解,比如说年轻人、中壮年人往往都是实火,而老年人一般就是虚火。由此可以看出,由于虚亏导致的火属于虚火,由于外来因素导致的火一般而言属于实火,这可以作为一个自我鉴别的方法。

一般来讲,虚亏产生的火是虚火,这种情况比较难治;外感产生的火一般是实火,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治疗。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中医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虚火中可能也有实火,而实火中可能也有虚火。

比如说,一个身体非常好的壮年人,他从来不生病,突然一下他就有内热了,那么他体内的火应该是实火还是虚火呢?我们就要综合地来看待问题了。一般而言,青壮年的火属于实火,但也有可能因为他生活饮食不规律导致了虚亏,所以他也很可能就是虚火,或者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需要综合判断。

而如果一个老年人也有内热了,老年人是虚亏,他是不是就一定是虚火呢?不一定。如果这个老年人平时注意调养,是因为不注意感受了风寒之邪导致内热,这种情况往往就是实火。

有头痛目眩、耳鸣目赤等这些症状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比如说,心情烦躁一般属于实火,易怒一般也属于实火,而耳鸣往往与肾阴虚有关,就属于虚火了。

心火旺的主要表现是心烦,严重时就会口舌生疮。心火旺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小便发黄或者有灼热感,严重时小便颜色可能更深,甚至会发红。如果真的发红了,我建议赶快上医院。

肺热一般导致的结果是发烧,还可能会咳嗽、有痰,而咳出的痰一般是黄痰,舌苔一般都会很黄。

还有一种热,我们管它叫低热。它的表现不是高烧而是低热,而且这种低热一到早晨就好了。上午人一点事儿也没有,但是一到下午身体就感觉发低热,用体温计一量37度多,持续到晚上一直还是37度多,然后到了凌晨慢慢就恢复正常了。

这种低热就属于典型的阴虚内热,在久病伤阴的人或者老年体弱的人中比较常见,年轻人中也偶然有。如果是年轻人遇到这种持续低热就要引起注意了,一定要去医院找医生治疗,我认为这种热比高烧还可怕。

清热的方法有很多,主要体现在饮食上,也需要根据肝、心、脾、肺、肾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热火相加之体的形成

现代都市人群的饮食基本上都是“肥甘厚味”,普遍吃得比较好、比较丰盛。问起自己周围的人,大家可能都有一个感受,现在吃什么好东西都不感觉香了,平时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鸡鸭鱼肉,现在天天吃得都腻了。

《黄帝内经》上有这样两句话,“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什么是“大疔”?也就是前面说的,如果吃得太好了,可能脸上就会起大疱了。而“诸痛痒疮”则是指皮肤病,痛痒或者起疮跟心情很有:关系。如果不能够做到一个平和的状态,有些皮肤病就会出来了,其实皮肤病跟心情有很大关系。

现代都市人群基本上都是热火相加之体,既然是热火相加之体,那么所生的病就必然是热火相加之病了。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物质生活又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热火相加之体。

热火相加之体的饮食选择

我在整理我祖父的遗案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我祖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给人看病的时候,病人大多数是一些拉洋车的穷苦人、老百姓、没钱的人,他的处方里往往就会有一些温补之品;而我祖父晚年,名气比较大了,经常被一些很有钱的、身份富贵的人请去看病,那么他的药就以清凉为主。

为什么呢?旧社会拉洋车的人吃的是什么,当官的人吃的是什么,饮食差别非常明显,边也是我祖父用药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

现代都市人群,饮食太过丰盛,而运动量又很小,日积月累,自然会产生热火相加之体,所以大多数人也为热火相加之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采用古书上的一些养生方法,就不合适了。

我认为,古书给我们的是养生原则,同时也告诉我们一定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养生。到了今天,更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去治百病,靠一个秘方治百病或者一种方法去养生,都是不现实的。

对照前面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体质来补充自己所需的食物。在食疗上,我们基本以清淡为主,当体内已经热盛了,辛辣刺激的食物就尽量不要再吃了。

作为现代都市人群,既然大多数人都是热火相加之体,那么就应该注意保持饮食的清淡。

为什么他们这么睡觉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很多老年人躺着睡觉睡不着,坐着反而睡得着,很多时候老年人坐着看电视或者晒太阳的时候就睡着了,可是晚上躺在床上反而不容易睡着。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刚出生的婴儿,他在床上躺着是什么样子,小孩的腿一定是上跷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根其实在头部,气血应该是往下去沉降,因此,我们的姿势也要符合这种规律。用一句术语讲,就是清清者上,浊阴者下,或者叫升清降浊。

既然头部是我们的根,可以把手臂、腿脚比喻成树干,那么,如果营养、气血不去灌注树干,就会导致失眠等症状出现。所以人老先老腿,就是因为气血不下沉,形成了一种上实下虚的状态,所以人就站不稳了。

当老年人坐着的时候,处于一种竖立状态,气血自然会往下去降。有些老年人气血上冲,当他躺下平卧时会造成他气血更加上冲。气血上冲按照我们刚才所讲是属于心火或肝火,火的属性一定是向上的,火向上使气血上行,从而使人心烦意乱,当然就会卧不安眠了。

而小孩为什么腿往上跷呢?因为小孩是生命的开始,他就好比是一粒黄豆开始在土壤里发芽了,生命气血开始灌注他,所以婴儿睡着了小腿儿总是往上跷。

从这一老一小延伸到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养生之法。

若让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民间有句俗话:“若让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话很有道理。我周围有很多朋友,经常给我打电话咨询他的孩子怎么老是生病。究竟是为什么呢?许多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过度地去溺爱孩子,生怕吃不饱、穿得少,这种做法有时反而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在中国现代都市里,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惯,很多年轻的妈妈认为给孩子吃得多就是好,身体就长得壮、长得快,也不管孩子吃那么多能不能消化得了。

如果孩子吃的食物消化不了,就会化成火在体内堆积。体内有了火,稍遇天气变化就容易生病。其实这时候,莫不如煮一点儿萝卜水,给孩子喝,或许他就没事儿了。平时让孩子多活动着点,少吃点,其实比什么都强。有一本书叫《抱子》,具体内容我没有全面考证过,它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小儿出生,勿勤抱持”。而现在很多年轻妈妈,经常把孩子抱在身上不肯撒手,生怕孩子哭,其实这种做法不对。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防治疾病呢?古语说:“裹而置之,听其啼哭可也。”意思就是将孩子包裹起来放着,任他去哭就行了。当然首要前提是,这种啼哭不是病理性的,不是因为什么地方疼痛或者难受而啼哭,大家不要误解了。

其实,小孩的病最好治,小孩病也最难治。为什么呢?好治是因为小孩无大病,除了先天性的重大疾病之外,小孩的疾病无非就是感冒、发烧、拉肚子。难治是因为小孩不会说话,他不能与你交流,只能通过啼哭来告诉你他不舒服了。

我们在观察儿童的时候,有时候还是需要让他哭一哭,哭同时也是一种宣泄,当他哭的时候大人就要去观察,看他是不是真的不舒服了。孩子会以哭的方式告诉你他不舒服了。所以还是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态度。

黛蛤散的妙用

简单的调养,简单的保养,它们的道理就蕴涵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专业的调养,更细致的养生,就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而不是自己上药店去盲目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