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种爱
5575600000005

第5章 引言(4)

坐在悬崖之巅,我们离村庄很近,但是无论我们在那里坐上多久,我们永远都不会离沐浴和喝茶更近些。因此,不言而喻:上帝赋予某种生物和生物的某种状态与上帝的相似以及某种意义上与上帝的接近,早已水到渠成,并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万物之中了。以相似性而接近上帝,永远不可能因为这一状况本身而变得离上帝更近。但是,与上帝的趋近,必然会增加与上帝的接近。相似性是恩赐予我们的——不管我们是否心存感激,是否利用合理;而趋近性,虽然由上帝发起和支撑,我们还必须有所作为。生命体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创造出来,反映了上帝的形象,无须自身的参与,也无须征得他们的同意。他们并非因此而成为上帝之子。他们通过成为上帝之子而获得的相似性,也非形象上和肖像上的相似性。从某一方面说,远远超出了相似性,因为这是与上帝在意志上的融合或者统一。但是这与我们所一直思考的差异是一致的。因此,正如一位优秀的作家所说,此生我们对上帝的模仿——也就是说,出于我们的自身意志,与上帝加之于我们本性或各种状态的相似性截然不同——从而必然是对上帝化身的一种模仿:我们的典范是耶稣,不仅是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而且是车间里、马路上、人群中的耶稣,是大呼小叫和粗暴的耶稣,是失去了一切安详和隐私的耶稣,是深受困扰的耶稣。因此,一切是如此的奇异,不像任何我们可以想象的上帝的生活,而且不仅不像,简直就是人类环境下的上帝的生活。

现在,我必须来解释一下,为何我认为这一区别对于探讨任何爱是如此的必要。长久以来,圣约翰所说的“上帝就是爱”与一位现代作家(M.丹尼斯?德?鲁日蒙)所说的“只有爱不会变成上帝时,爱才不会变成魔鬼”这两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翻腾较量。后者还可以换种说法,“爱一旦变成上帝,即沦为魔鬼”。这种较量,对我来说,似乎是不可或缺的预防措施。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上帝就是爱”的真理也许会被我们偷偷地前后颠倒,变成了“爱就是上帝”。

我认为每一个思考过这一问题的人都会理解M.丹尼斯?德?鲁日蒙的意思。每一种人类之爱达到极致时,都会有一种倾向:声称其具有神圣的权威。那声音听起来似乎就是上帝的意愿。它告诉我们不要计较代价,要全身心地投入。它试图推翻其他一切主张,并暗示任何“为了爱”的虔诚之举都因此是合法的,甚至是值得称颂褒奖的。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以及对国家的爱会因此试图“神化”。

不过,亲人之爱也许也会神化,朋友之爱也许也会如此,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在此,姑且不去赘述,因为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会多次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