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5547500000012

第12章 货币政策(1)

本章导读:

货币政策包括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汇率政策等。通过运用利率工具,可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信贷政策不仅可调节信贷总量,还可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银行还可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来调整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通过购入或出售证券,放松或收缩银根,使银行储备直接增加或减少,公开市场业务的目标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呈加快态势,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有弊,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体现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力的不断提高,还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另一方面容易导致“热钱”入侵,对中国出口企业亦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章在对以上货币政策进行全面解读的过程中,详细分析了政策对企业、银行、房产、股市等的影响,并提出了一定的对策。此外,本章延伸阅读对货币政策的内涵、目标、工具以及分类等做了解释,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读者更好的解读货币政策。

(第一节)利率调整的策略和影响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在考虑利率政策的时候,“除了中美利差、通货膨胀,此外还有若干因素需要考虑,需要经过综合比较来选择。同时,货币政策还有一些其他措施,究竟哪件事用哪个措施对当前更好一点或者它们之间如何搭配,有多种考虑。”利率调整时机和幅度是“很有艺术的”。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与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有关。当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下调基准利率,增加市场的货币供给,会减少贷方的资金成本,有利于增加贷款需求,鼓励投资,鼓励消费。反之,当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上调基准利率,减少市场的货币供给,则会增加贷款方的资金使用成本,有利于减少贷款需求,抑制投资,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促使各类投资主体更加趋于理性。

纵观我国历史上所实施的利率政策,从1996年至2002年连续8次降息,1996年至2004年10月前一直是一个降息周期,而1998年至2005年我国恰好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降息,在当时对减少企业贷款利息支出,刺激国内需求和投资增长,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04年10月至今,利率政策一直是上调基准利率,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已加息9次。

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从稳健、适度从紧再到从紧的转变。央行07年进行了6次加息,频率之高史所罕见,从两个月的间隔到一个月的间隔,最短的一次竟然只间隔24天,成为央行历次加息间隔时间最短的一次。

07年的连续加息,是央行对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作出的前瞻性反应,体现了央行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的决心,体现了货币政策趋于紧缩的取向,有利于稳定公众通胀预期,有利于发挥利率杠杆作用。

“非对称调整”的意图

央行在利率调整时,有时会采用“非对称调整”,即定活期、存贷款利率调整等有所不同。07年央行六次加息中,“非对称调整”多达三次,这三次调整使存贷款利差由3.60%缩小为3.33%。07年12月21日实施的年内第六次加息是一次典型的“非对称加息”,下面以此为例,分析“非对称调整”的意图所在。

——12月21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不难看出,此次调整的“非对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幅度总体来说较贷款的调整幅度大,如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上调至4.14%,上调0.27个百分点;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上调至7.47%,上调0.18个百分点。二是在定期存款中,短期存款基准利率调整的幅度较中长期存款调整的幅度大,如三个月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了0.45个百分点,而五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仅上调了0.09个百分点。三是在贷款上,五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其他档次贷款基准利率作了相应上调。四是活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0.81%下调至0.72%,下调0.09个百分点,这是央行5年来首次降低了活期存款利率。

下面看一下“非对称”调整的意图所在。其一,定期存款加息幅度大于同期贷款的幅度,使银行存、贷利差减少,有利于抑制银行放贷冲动?其二,各时间段定期存款加息幅度的不同,有利于引导居民及各类经济主体更多的存放短期定期存款,不仅可保持存款的流动性,还可以较快地得到更多收益,提高应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一举多得。其三,贷款基准利率上调的少,不会过多增加企业利息负担,不会过于加重“房贷族”的还贷负担,在这方面,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其四,目前银行存款活期化较严重,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用于投资,不利于流动性的控制?而活期利率下调、短期定期利率的大副上调,可以起到鼓励短期定期存款的作用?

可见,央行每次对利率的调整,出于多方考虑,兼顾多种因素,彰显了央行把握利率调控的“良苦用心”。

利率调整的影响如何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反映的是市场上资金在不同行业和领域流动的成本。央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无论是加息还是减息,对各行各业影响深远,在所有货币政策工具中,是波及面最广的一剂“猛药”。

银行

对银行而言,加息会使资金回流于储蓄,为银行业绩增长提供资金基础。贷款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导致贷款增速的下降,一方面使贷款者谨慎衡量风险,又可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相反,减息会鼓励投资和消费,使银行资金减少。另外,利率调整对银行的影响,还要看调整的针对性是什么,如果是“非对称”,具体“非对称”表现在什么方面。

储户

在物价水平走高的情况下,加息能保护储户的存款利益。央行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意愿下降速度已明显放缓,认为“更多储蓄”更合算的居民占比,在07年一、二、三季度降幅分别为5.6、4和0.9个百分点,幅度明显减小。07年11月,居民户存款结束了数月的下降趋势,增加2628亿元,同比多增845亿元。截止到2007年底,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4.14%,比年初上调了1.62个百分点。07年CPI涨幅为4.8%,存款的实际利率仍为负,加息还利于稳定通胀,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此外,在加息预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储户存款期限不宜太长,定期存款应以短期为主,以获取加息收益。反之,当利率下行时,存款期限越长越好。于工薪阶层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益。

房地产

利率调整因资金成本的变化会对实体经济投资扩张产生一定影响,房地产业作为资金密集性产业,所受影响尤其大。

加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威慑是公认的。房地产公司的开发成本上升,资金链紧张,投资行为的融资成本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投机行为,促使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减息则会降低房产公司资金成本,减少投资行为的融资成本,房贷成本的降低还会刺激房产需求。

2007年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年贷款基准利率达到7.47%,房贷成本的提高,将抑制房产需求,促使房价下跌。07年底,深圳、上海等楼市就曾遭遇过“寒流”,同时引发人们对楼市“拐点”的诸多评论。当然,不可否认,城市化进程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房产需求略带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支撑房地产的价格。

如果把“房贷族”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房贷族”,另一类就是老“房贷族”。对新“房贷族”而言,减息自然意味着信贷负担的减轻,有利于刺激购房;而加息则提醒他们一定要考虑信贷成本问题,在加息预期下,不能着眼于现有收入水平,要留有节余空间,避免还贷不上的风险,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加息对老“房贷族”实是倍感压力。从08年1月1日起,老房贷客户就要一次性“扛下”07年连续6次加息所递增的房贷压力。面对加息,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还贷。难怪,07年底不少人忙着提前还贷,凡是手头上有点余钱的,都会送到银行去,这分明是为了释放08年的贷款压力。

——2007年,人民银行先后6次提高了人民币贷款利率,加息后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由2007年初的6.84%增至7.83%,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优惠利率,由07年年初的5.81%增加到6.65%。据新闻晨报消息,以10万元10年期等额本息房贷为例,按07年年初加息前的基准利率水平算,每月应还款额为1152.86元;而从2008年1月起,同一笔贷款的每月应还款变为1204.31元。

股市

利率调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认为加息会造成股市的下跌,尤其会对房产股产生不利影响,对银行股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而减息会造成股市的上涨。因为从资金面考虑,加息将回收大量市场资金,这对股市不是利好消息,毕竟对很多人来说,投资股票是储蓄存款的替代选择;而减息将减少资金储蓄,为股市注入更多资金。

现实中,纵观历次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并不完全遵循以上规律,具体情况,需具体对待。下面是历次加息后股市的反映。

央行历次加息及对股市的影响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对股市影响

2007年12月20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12月21日两市小幅低开,沪综指开盘报5017.19点,下跌26.34点,深成指开盘报16542.93点,下跌82.48点,沪市上涨165家,下跌587家,深市上涨101家,下跌447家。

2007年9月15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9月17日(周一)沪综指上涨109.21点,涨幅2.06%,成交额1687.52亿。深成指上涨280.67点,涨幅1.54%,成交额882.45亿。

2007年8月22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8月22日,受8月21日晚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的消息影响,早盘沪深两市双双大幅低开,股指早盘震荡走高,在金融、地产股的轮番推动下,沪深两市先后刷新历史高点。沪指涨幅0.50%,成交1621.98亿。

2007年7月20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7月23日周一两市大幅跳空高开,沪市开盘报4091.24点,上涨32.39点,深市开盘报13615.30点,上涨197.34点。两市大盘高开高走单边震荡上行,做多人气迅速聚集。截至收盘,两市共成交2351.1亿元,成交量明显放大。

2007年5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5月21日开盘:3902.35低开127.91报收4072.22涨幅1.04%。

2007年3月18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3月19日,开盘:2864.26报收3014.442涨幅2.87%。

2006年8月19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加息利空使原本可能再度出现的“黑色星期一”变成了“红色星期一”,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最低点1558.10,收盘上涨0.20%。

2006年04月28日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

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1440,涨23点,大涨1.66%。

2005年3月17日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稍作反弹后,沪综指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点。

2004年10月29日

一年期存、ā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使正处于下跌途中的沪综指大跌1.58%,当天报收于1320点。沪综指于2005年6月6日跌破千点创出了998点的多年新低。

1993年7月11日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3.05点。

1993年5月15日

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

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这次加息,使得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7.43点。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加息并不一定带来股市的下跌。这是因为影响股市的不仅仅是一两种因素,而要看国、内外诸多因素如何结合,如何发展,谁主谁次。例如,普遍认为,加息对股市是利空因素,但如果实际存款的负利率得不到改变,或差别仍然悬殊,则无法改变“储蓄搬家”的现象,大量的货币仍有流向股市的可能性。另外,加息使人民币利率的优势地位显现,海外“热钱”滚滚而来,会为资本市场注入大量资金。而这些反而恰恰是股市的利好因素。

利率调整需综合权衡考虑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也曾经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那时利率已经到了百分之十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率比较高,95年、96年有些银行还纷纷推出保值储蓄,来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时隔十几年,我国又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2007年CPI涨幅为4.8%,08年1月为7.8%,2月高达8.7%,创下了近12年的历史纪录。此外,存款的实际利率仍为负,在这种情况下,加息本无可厚非。但今非昔比,通货膨胀不能只交给利率来解决,利率的调整也不能只考虑抑制通胀,至少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内需。利率变化对消费内需是有影响的。利率上升,增加储蓄,抑制内需,反之,则扩大内需。在当今强调扩大消费内需的时代,利率调整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

二是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比较落后,直接融资比例仍很小,仍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直接融资。利率上调,增加储蓄资金,却减少了资本市场的资金。因此,在考虑利率政策的时候也要考虑资本市场这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