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山西旅游导读
5516900000006

第6章 自然旅游资源的生成基础(3)

(四)晋阳湖晋阳湖位于太原市晋源区金胜镇东,为1958年兴修电厂、冷却机器而建的人工水库。晋阳湖长约3公里,宽约2公里,湖面约5平方公里,水深平均2米-3米,最深处达8米,据说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湖泊,拟建为多功能水上休闲旅游公园。

(五)汾河水库汾河水库位于太原市娄烦县境内,1958年开始修建,1961年建成。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水力发电站组成。坝高60米,总蓄水量7亿立方米,为省内最大的水库。水库库面长约10公里,宽约2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该水库具有蓄水、防洪、发电、养鱼、旅游等多种功能,尤其在旅游方面潜力更大。除汾河水库以外,省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大型水库还有文峪河水库、册田水库、关河水库、后湾水库、漳泽水库等。

(六)娘子关泉娘子关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东的桃河与温河交汇处,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岩溶泉。该泉由32个泉眼组成泉群,属侵蚀构造下降泉。泉域面积4667平方公里,含水介质以中奥陶统为主,岩溶裂隙发育,最大流量为15.75立方米/秒(1964年),最小为9.59立方米/秒(1984年),平均为12.04立方米/秒。该泉泉域面积大,含水层厚,有良好的调节能力,泉水排泄量十分稳定,为标准的稳定型大泉。其中最大的泉水形成水帘洞瀑布,落差高达30米,宽约10米。瀑布悬挂于峭壁之上,跌落于河谷之下,浪花飞溅,水雾弥漫,为省内第二瀑布,它和附近的娘子关城堡、水上人家、张果老洞等共同组成一个具有极大旅游价值的风景名胜区,等待开发。

(七)寺平安温泉寺平安温泉位于阳泉市盂县城北70公里处的寺平安村南滹沱河畔,为一巨大地热田,在面积为0.17平方公里内,有7处温泉,以分散的全排形泉水涌出地面。涌水量大于1728吨/日,水温40℃-62℃,含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属复合型矿泉水,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经常沐浴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临泉建有疗养院,碧流拱绕,水雾弥漫,滹沱河两岸,奇峰壁立,山水相融,风光秀丽,周围绿树成荫,百鸟鸣唱,为一处疗养旅游胜地。

(八)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黄河河道上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黄色大瀑布,在我国三大瀑布中排列第二。它飞流直泻,巨浪滔天,气吞山河,涛声震天,两岸残崖峭壁,蔚为天下奇观。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米-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造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排山倒海般的瀑布冲击岩石发出“谷涧响雷”的轰鸣,巨涛激起数十米高的浪花,远看成“水里冒烟”的景观,阳光下映射出“彩虹通天”的美景。瀑布左下方由流水侵蚀出的地下石廊可仰望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景色。

(九)龙堂瀑布龙堂瀑布位于阳泉市盂县城东北87公里处的北峪口乡之龙堂村,因旁有龙堂寺,故名龙堂瀑布。瀑布源出五台、盂县与河北平山三县交界处,流出2公里后遇悬岩形成瀑布,分三级直泻而下。第一级落差为24.5米,下落形成一大型水潭,名曰大龙池,池呈半圆形,直径7米,水深1.5米。水出大龙池平流12米,形成第二级瀑布,落差7.5米,下落形成二龙池,池亦呈半圆形,直径7.22米,水深1.6米。水出二龙池平流2.7米后,从第三级瀑布跌入三龙池,落差32米,三龙池呈坛形,口小腹大,直径2.7米,水深4.5米。水出三龙潭,下流7米,又成一小潭,然后顺沟流下入滹沱河。三级瀑布,飞流直下,珠飞练舞,四座水潭,晶莹碧透,宛若明镜。蓝天、青山、白瀑、绿水共同构成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为省内一处尚待开发的旅游胜地。

(第三节)气候气象基础

气候是长年天气特征的综合,是指某地或某一区域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出的概括性天气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它受纬度、高度、气流、海陆位置及地形的制约和影响。气象则是大气的状态和现象,是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称。前者是自然旅游资源生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又能影响和制约人文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后者则是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地处我国大陆东部,属中纬度地区,加之地域南北狭长,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按冷暖气候分类,省境以北纬39度的恒山山脉为界,山脉以北的大同、朔州两市属中温带,山脉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按干湿程度分类,省内大部分地区为半干旱地区,仅部分中、高山区和晋东南地区为半湿润气候。湿润气候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生成的必要条件,故省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大部分集中于半湿润气候区。

全省四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春季回温

(一)气温回升迅速,乍暖还寒,冷暖年较差、日较差大。随着白昼增长,太阳高度角增大,地面得到的热量超过支出,因而气温迅速回升,一般月平均气温可回升6℃-8℃。同时冷空气活动频繁,常使刚刚转暖的天气又急剧降温,造成“倒春寒”。由于地面白天吸热快夜间散热也快的特点,造成昼夜温差增大,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温差一般相差12℃-16℃。

(二)降雨稀少,春旱严重。春季气温回升迅速,蒸发量增大,降雨稀少,是一年中降雨最少的季节。

(三)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大风扬沙天气。由于地面气温迅速回升,北方冷空气急速填补,造成大风天气,加之春季干燥,大风将北方的沙尘带到空中,造成扬沙、浮尘天气,甚至出现沙尘暴天气。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恶劣,这种沙尘暴天气越来越频繁,2000年春季达15次之多。这种恶劣的气候现象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以及人们的出游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夏季湿热(一)气候暖热,气温较高。此时的气温,除北部部分山区外,各地都在20℃以上,6、7月份的气温甚至高达40℃-45℃,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而此时省内的中、高山区却是气候凉爽,形成了避暑胜地。

(二)日照充足,日射强度大。太阳辐射是大气、地面增热的主要原因。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最长,是太阳照射最充足的时节,加上黄土高原气候干燥,云量少,故日辐射强度大。充足的日辐射及其产生的热能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生成的条件之一。

(三)降雨集中,年变率大,多暴雨、阵风、冰雹天气。夏季炎热,热空气上升变冷,水汽凝结,形成降雨。7、8月份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月份,降水量一般在240毫米-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降水在地域分配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运城、晋城最多,朔州、大同最少。在地形分布上,山地多于平原,迎风面多于背风面,如五台山和晋东南太行山东麓降雨最多。这些地区多森林植被,易生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夏季炎热,容易形成强烈的对流气旋,使局部地区出现暴雨,尤其是午后多雷阵雨和冰雹。夏季大气极不稳定,小股冷空气入侵,极易造成阵性大风。雷雨、阵风、冰雹给出游带来很大的不便,对旅游资源有一定的破坏,但也能形成一些独特的气象景观,如彩虹、雨霁、佛光、蜃景等。

三、秋季凉爽(一)天高云淡,空气清新,能见度高。入秋以后,降水日益减少,雷雨、阵风、冰雹等恶劣天气也相继终止,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天空湛蓝,白云如絮,大自然赋予秋景以无穷的魅力。

(二)气温骤降,气候凉爽。随着太阳南移,高度角减小,日照时间缩短,辐射程度减弱,气温逐渐降低,月平均降温5℃-7℃。9月份以后,北部和山区的气温骤然下降,五台山等高寒地区开始飘起了雪花。10月-11月份,寒流开始袭击我省,每次寒流过后,降温幅度可达15℃-20℃。这时,自然景区的树叶都被秋霜染得通红,红叶、黄花、绿树,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四、冬季寒冷(一)气候寒冷,昼短夜长。除晋南部分地区外,全省大部气温较低,12月到翌年2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极端低气温甚至达到-20℃--30℃。

(二)降水稀少,晴天居多。入冬以后,降水明显稀少,除五台山等高山巅顶外,一般地区多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7天-20天,大部分时间都是阳光明媚。在一些高山顶部,由于气候寒冷,初冬的一场降雪,可以经冬不化。皑皑白雪不仅增添了自然旅游资源的观赏性,还为冰雪运动提供了场所。

(第四节)生物景观基础

植物动物作为大自然中有生命的物质,许多的美学特征对人有很深的旅游吸引力,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形成了自然旅游资源中的生物类旅游资源。此外,珍稀动植物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求知、猎奇、科考的欲望;森林动植物可以有条件地供人们进行采集、狩猎等活动;水体动植物可以让旅游者体会垂钓、捕捞和水下观赏等乐趣;森林、草原还能开展跑马、放牧等旅游运动和消闲游乐活动。

一、森林古树山西省的天然森林,主要分布在大的山脉主脊两侧各河流源头附近的深山区,以次生森林为主,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65%。山西森林在水平分布上从南到北呈现出三条不同类型的森林带:

(一)暖温带半湿润落叶林带。该林带位于河津-高平一线以南,年均气温8℃-14℃,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中条山、历山、太行山南段等地,主要树种有栎树,其次是白桦、山杨、油松、白皮松、华山松等。中条山是省内树种最多的林区,分布有诸多亚热带乔木和灌木树种,如南方红豆杉等,还有世界上稀有的翅果油树。该林带是省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集中之地。

(二)暖温带半干旱针阔叶林带。河津-高平一线以北,内长城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为该林带范围,一般年平均气温在6℃-12℃,年降水量在450毫米-950毫米。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树种以油松、辽东栎为主,此外还有白桦、白皮松、侧柏、鹅耳枥等。该林带北部的五台山、管涔山和关帝山因海拔高,气温低,雨量多,是省内特有的寒温性针叶林,主要树种是华北落叶松等,其中关帝山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落叶松集中地。

(三)温带半干旱草原稀疏林带。分布于省境北部的内外长城之间,年均气温4℃-6℃,年降水量400毫米-450毫米。该林带天然林很少,只有恒山等山地的小片白桦、山杨组成的天然林,除此而外就是人工落叶松和油松林。

由于省内地形起伏较大,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故一些山地森林植被也呈垂直带分布,其中南北亦有差异。南部以历山最为典型,从山麓到主峰舜王坪(海拔2358米),依次为海拔500米-1000米是以酸枣、荆条为主的灌丛及农垦带;海拔700米-1500米是以侧柏、栎树为主的疏林灌丛带;海拔1200米-175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是油松和栎类;海拔1500米-2000米为以栎类树种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带;海拔2000米-2200米的北坡是以白桦、红桦为主的小叶林带,有的地方混生有山杨;2200米-2358米为亚高山草甸带。

山西是我国古树和珍稀树种最多的省份之一,据统计,现存的古树就有1883株,主要树种有槐、油松、侧柏、旱柳、小叶杨、榆、楸、杉、文冠果等,其中平定冠山的34棵宋代古松、沁源灵空山的元明清民国古杉等都很出名。

省内的珍稀树种主要有南方红豆杉、山白树、银杉、银杏等。

南方红豆杉1981年在今晋城市阳城县莽河自然保护区后大河发现,近年来在晋东南的太行山其他峡谷中亦有发现。

山白树1982年发现于莽河自然保护区内,属金缕梅科,为落叶乔木,树冠高大,枝叶茂盛,树干直,材质细,纹理致密,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

银杉20世纪末发现于朔州市神池县八角镇鹤落洼村一带。银杉,松科,常绿大乔木,叶片背部中脉两侧有两根银白色筋络条纹,是树叶的气孔带。每当微风吹起,白色的叶背随风翻起,银光闪烁,由此得名。银杉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在欧洲及西伯利亚东部曾发现其化石,但是没有找到活着的银杉,科学家们大多认为银杉已经在地球上灭绝了。1956年,我国植物学家在广西龙胜和临桂两县的越城岭山脉广福林区发现了银杉的单株和小片树林,从而轰动了整个植物界。以后又在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银杉的分布点30余处,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区。我省神池县的银杉是几年前国家黄河委员会的专家在该县考察时无意发现的。银杉作为古老的孑遗物种,被誉为我国植物界的“大熊猫”、“世界珍宝”,它在我省的发现为我们开发植物旅游提供了新的条件。

银杏银杏又名白果树,银杏科,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被称为“活化石”,最早出现于2.7亿年前的二叠纪早期,在距今7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受冰川影响而绝灭,成为化石。唯独我国的一些地区,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部分银杏树残存下来,绵延至今,成为植物中的稀世之宝。

二、草原草甸各类草原草甸也是众多植物生成的绿色形态,尤其是中高山顶的亚高山草原草甸,更是稀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山西省单元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以上的亚高山草原草甸有10余处,主要有五台山台顶、管涔山马仑草原、五寨县荷叶坪、关帝山的四十里跑马墕、沁源县太岳山顶的万亩花坡大草原、垣曲县历山主峰舜王坪、灵丘县空中草原等。这些高山草原都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三、珍稀动物山西境内动物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省内陆栖类脊椎动物有82科,405属,分别占全国科、属总数的52.6%和19.13%,其中兽类74种,鸟类299种,两栖爬行类32种,这些动物大都生长栖息在森林里和草原上。

山西省境内国家级保护动物有29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8种,即虎、金钱豹、梅花鹿、黑鹤、白鹤、朱鹮、褐马鸡、丹顶鹤等;二类保护动物13种,它们是猕猴、兔狲、原麝、大天鹅、鸳鸯、猞猁、虎头海雕、白冠长尾雉、大鲵、穿山甲、林麝、金猫、马鹿;三类保护动物9种,计有石雕、金雕、玉带海雕、大鸨、青羊、卷尾鹈鹕、大壁虎、麂、獐等。由于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我省已有十余种保护动物灭绝或濒临灭绝,剩余的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思考题]

1.山西地质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2.山西河流水系与旅游资源形成有何关系?

3.气候气象对山西旅游活动有什么影响?

4.省内动植物资源有何旅游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