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教科书:《母亲》
无产者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已经数百年了,然而,在20世纪以前作家的笔下,无产者
往往只是陪衬与配角而已。人们看到的,或是受苦受难的可怜虫,或是资本家的忠实奴仆,
或是鄙俗无知的粗夫,甚至在左拉的《萌芽》这样反映工人运动的作品中,工人也不过是一
群自发的盲目的暴动者。到了20世纪初的1906年,伟大的俄国作家高尔基的优秀长篇小说《
母亲》诞生了,无产阶级这才开始以主人翁的全新姿态,昂首挺胸地出现在文学殿堂里。
英雄的母亲伟大的《母亲》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波什科夫,1868年,他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
夫戈罗德城。1892年,他用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笔名(意思是最大的痛苦),发表了处女作
《马卡尔·楚德拉》。
高尔基是作为浪漫主义作家进入文坛的。他写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发
表于1895年。高尔基早期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捷耶夫》、《三人》,剧本《小市
》、《底层》、《仇敌》和中篇小说《奥古洛夫镇》、《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
后期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反映资产阶级家族历史的
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和描写革命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母亲》这部小说的人物和素材来自真人真事。但作者没有局限于写真人真事。他根据1905
年革命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生活素材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
新的革命现实,使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首次进入文学领域。
这部著作一开头就展示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工米哈依尔·符拉索
夫悲惨的一生。接着,通过符拉索夫一家人的遭遇,表现了工人阶级如何从自发走向自觉的
争。年轻的巴维尔和父亲生活的时代不同,他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学习革命理论,走上
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他和工人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成员在斗争中依靠
群众,教育群众,和群众一起成长。巴维尔通过“沼地戈比”事件和监狱生活的锻炼,不断
总结斗争经验,逐渐掌握了同反动派作斗争的艺术。在“五一”游行和法庭斗争中,他表现
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小说共分两部,第一部重点写的是
巴维尔领导的工人小组在党领导下成长的过程,第二部重点写的是马克思主义小组在群众中
工作和人民群众的觉醒。
巴维尔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有血有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作家紧紧地结合革命斗
争和群众的成长,突出描写了他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革命英雄气概。在任何严峻的考验面前,
他总是挺身而出。无论面对气焰嚣张的厂主,还是全副武装的警察,或是在敌人的法庭上,
他都大义凛然,巍然屹立。作家通过这个形象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的
成长过程和高尚的品德。
巴维尔的母亲尼洛芙娜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对于揭示群众觉醒的主题,母亲的形象更为重要
。因为她身受三重压迫,除了在经济上受资本主义剥削,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以外,还受
到丈夫的毒打和虐待。作者之所以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是为了通过这个受压迫最深
重的妇女的觉醒过程,深刻地揭示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改造人的巨大威力,表现广大群众在革
命运动中心灵的“复活”,表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度和广度。此外,母亲在小说的结构
中也
有重要的作用。作品的一切事件几乎都是通过她的感受来描写的。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在小
说的人物形象体系中,母亲是最深刻感人的一个。
小说开始时母亲是一位备受折磨、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普通劳动妇女。高尔基生动而具体
地描写了这位受压迫最深重的普通工人的妻子和母亲的觉醒,也就是心灵复活的过程。母亲
是在儿子及其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真理的。工人小组在她家里的活动慢慢地
启发着她的觉悟。巴维尔因“沼地戈比”事件而被捕后,母亲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这一
行动的直接目的虽然是为了搭救儿子出狱,但仍是母亲成长的重要标志。工人们对巴维尔的
同情和赞扬,工厂因再度出现传单而呈现的活跃气氛,对母亲是很大的鼓舞。她更加认识到
子从事的工作的正义性,她去监狱探望儿子时,以自己参加散发传单的行动而自豪。儿子和
同志们举行“五一”游行时,母亲同儿子一起走向街头。儿子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在武装警察面前英勇不屈。母亲深为儿子及同志们的英勇行为所感动,为壮阔的群众场面所
激动,她进一步体会到真理的力量,因而更加自觉地投身到革命活动中去。
巴维尔第二次被捕后,母亲搬到城里,同革命知识分子住在一起,完全献身于党的工作。她
经常装扮成修道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和革命书刊奔走于市镇和乡村,实际工作把
她锻炼得坚强开朗、举止稳重。同时,她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人民的痛苦,看到他们正在觉醒
。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和斗争,更加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
去散发印有巴维尔演说稿的传单,不幸于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她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周
围的群众。她不顾暗探的毒打,仍然大声疾呼:“大家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啊!”“真理
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这时,屹立在我们面前的母亲已经一位无所畏惧的自觉的革
命战士。
无产阶级主人翁革命斗争教科书
《母亲》以对新的革命现实的真实描写,以对时代本质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
术性的英雄人物以及新的创作方法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母亲》对俄国和世界革命人民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堪称工人阶级的传记”,“培养
了一代一代俄国无产者”(伏罗希洛夫)。它成了“欧洲无产阶级的一本案头必备书”,受到
“最热烈的赞扬”(卢那察尔斯基)。列宁读了《母亲》的手稿后,当时就对高尔基说:“好
极了,这是一本必需的书,很多的工人都是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
一读《母亲》,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益处。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列宁之所以这样说,当然不
仅仅是指《母亲》这一部作品,但是应该承认,列宁在很大程度上,而且首先肯定的正是这
部划时代的杰作。
总之,《母亲》是高尔基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巨著,是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把
无产阶级作为革命斗争决定力量来描写的长篇小说。母亲性格的发展是20世纪初俄国广大人
民群众觉醒与成长的过程的艺术再现,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工农革命运动由自发到自
觉的斗争历程。《母亲》的问世,极大地唤醒了俄国及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
命意识,不愧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形象化的教科书。
鲁迅非常推崇高尔基和他的《母亲》,他认为高尔基“是伟大的,我看无人可比的。”“高
尔基的小说《母亲》一出版,革命者就说是一部‘最合时宜的书’,而且不论在那时,还在
在。我想,尤其是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这部小说于同年12月用英文在美国杂志上连载,
第二年就被译为法、意、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国。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
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