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551100000031

第31章 中国长篇白话历史小说

第三十章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

和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的经验,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

素的极端重要性。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900多个,其中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

、周瑜、

鲁肃等人写得最成功。作品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

雅俗共赏,历来为人称道。

依据正史演义三国

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正是在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包括戏曲、平话)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伟

大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人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这实际上正概括了这部小说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大作家罗贯中。罗贯中(约1330~1385),为山西太

原人,号湖海散人,他一生很少与人交往,喜爱文学创作。一般认为,《录鬼簿续编》为明

人贾仲明作。至正甲辰,为公元1364年,仲明时年22。作为与贾仲明为“忘年交”的罗贯中

,是时年当五旬,由此可推测罗贯中生年约在1330年左右。倘以享年70计,则卒年当在1385

年以后。他是一位伟大的小说戏曲作家,现存作品,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

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戏曲有《宋太祖龙虎凤云会》。

陈寿的《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南北时的裴松之,引用当时他能见到的二百余

种有关三国的史料,为《三国志》作注,又极大地丰富了这部正史的内容。《三国志》及裴

松之的注,就是创作《三国演义》的最主要的历史依据。

再则在宋代初具规模的戏剧舞台上,已有敷衍三国故事的剧目。

在元代,以

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多达数十种,还产生了像关汉卿《单刀会》这样的优秀作品。而至

顺治年间刊印的平话五种之一《全相三国志平话》,则是一部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基本确定

了三国故事的格局,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能见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刻本,即所谓嘉靖本。全

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前有庸愚子(蒋大器)弘治甲

寅的《序》和修髯子(张尚德)嘉靖壬午年的《引》。

嘉靖本之后,出现了大量新刊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嘉原书进行了加工修改,定为120

回,每一回加上对仗工整的两句回目(原为较粗糙的一句),在卷首有长篇的《读三国志法》

。毛宗岗的修改本,成为《三国演义》流传最广泛的通行本。

尊刘抑曹寄托理想

《三国演义》的故事起于东汉末年,即184年,各路军阀和地主武装对黄巾起义的镇压,其

后恶毒凶残的董

卓又引起其他17路军阀的联兵声讨。结果董卓被杀,曹操当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

方群雄,继而进兵江南。刘备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一战,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此后,魏、蜀、吴三国战火不断,互有胜负。终于280年西晋灭蜀、代魏、灭吴,复归一统

。《三国演义》反映的就是上述百年间风云激荡、龙争虎斗的历史。小说集中描绘了魏、蜀

、吴三国尖锐复杂而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谴责董卓、曹操等乱臣贼子,颂扬

刘备、诸葛亮等明主贤相,表达了尊刘抑曹的正统思想,以及反分裂、求统一的愿望。

这部书是明代罗贯中糅合熔裁了正史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小说的结构庞大而布局严谨,

头绪纷繁而脉络分明,情节曲折,机趣横溢。书中描写的人物达400多个,其中许多个性鲜

明的文学形象,已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

《三国演义》明确地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民大众的愿望。书中虽然存在着“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历史循环论思想(毛本尤为突出),然而,反对分裂、拥护统一的倾向,则是

显而易见的。而究竟应该出什么样的人或政治集团来统一天下,这却是全书思想内容的关键

。历史上的曹操,为统一国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三国演义》赋予曹操的却是奸诈、残忍

、骄横、多疑的品格,不仅写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政治品格,而且还通过残杀吕伯

奢一家等情节写出了他的道德品格,从而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以“宁使我负天下人,休使

天下人负我”为信条的奸雄形象,使他集中了封建统治者种种恶劣的品格。与曹操相对立的

另一个军阀刘备,在作者笔下,则具备了一切美好的品格,成为一个“宁死不为负义之事”

的贤明君主,正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形成全书自始至终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性。作品中的刘备,爱民如子,忠厚仁义,礼贤下士,终生为复兴汉室而奋斗;整个蜀汉集

团中,君臣如同手足,将领皆为忠义之士。故在军事、经济各方面的实力皆不及孙、曹的形

势下,而终于能占有西蜀,与孙曹鼎足而立。对这一切,作品中充满了赞誉。很明显,刘备

及整个蜀汉集团,实际上正寄托着作者及人民大众的政治理想,希望能有像刘备那样的明君

,你孔明那样的贤相,并由他们统一天下。这也正是“拥刘反曹”倾向的实质。当然,这样

的理想和愿望并没有实现,刘备、诸葛亮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因此,全书又具有某种悲剧

性色彩。作者生当元明易代之际,表达这样的理想和愿望,也是一种深沉的寄托。

《三国演义》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和智慧。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跃在政治军事舞台上

的杰出人物。关羽,作为蜀汉名将,除了勇武,更重要的是他的忠义。他身陷曹营,不为美

色所动;为寻找刘备,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是对刘备的忠义。为了表现关羽的

义,作品甚至写他华容道义释曹操,为义而不分敌我。诸葛亮,为辅佐刘备铸就大业,一片

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又是智慧的化身,在复杂纷繁的斗争中,表现了超人

的预见性。对于这些,作品无不给予热情的歌颂。

《三国演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例如在毛本中得到强化的历史循环论、正统观念等

等,都是落后的封建主义历史观。此外,作品中多处出现对封建迷信的描写,当然也是应预

予否定的。

三国故事影响后世

以汉末三国时代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

回体小说。它在小说史上,具有无可置疑的开创性和典范性的重要价值。

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虚”与“实”的构思安排。《三国演义

》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清

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并对此加以指责;但如果不作机械的数量的理解,

那么,或许正说明其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的情节与人物性

格是虚构:这倒正是《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例如三顾茅庐,正史上确有“先主遂诣亮,

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这是史实,但“三顾”的具体情节,则

完全是根据史料和传说虚构而成。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

象鲜明,有血有肉。这正如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说的“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

与才敌,则奇”的道理。

《三国演义》也往往被视为一部优秀的古代军事文学作品。作品中所描写的赤壁之战等著名

战例,不仅成为后很多戏曲的题材,而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参考材料。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笔也很有特点。庸愚子(蒋大器)《序》文中说:“文不甚深,言不

甚俗,事记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高儒《百川书志》说:“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

”“文不甚深”“非俗非虚”正是《三国演义》相当突出的语言特点。

在我国的历史小说中,就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而言,《三国演义》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群英会”、“借东风”、“火烧赤壁”、“单刀赴会”、“

空城计”等故事,精彩纷呈,脍炙人口,在我国历来家喻户晓、盛传不衰。

当然,《三国演义》在艺术方面也有明显的败笔。这主要是在人物塑造中为突出某一性格特

点而写得太“过”——过犹不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

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另外,一些宣扬宗教迷信

方面的情节,显然也是艺术上的重大缺憾。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中出类拔萃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它不仅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谲奇动荡的历史画卷,而且也是一部智慧的哲理的政治、军事

教科

书。据载,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玉惟

一之秘本”,从中学习攻城略地、伏险设防的韬略思想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在用人、决策

、治众、修养、权变、谋术等诸方面加以借鉴和发挥,从而获得了成功。例如日本,许多企

业界人士对《三国演义》推崇备至,一些大企业大公司在训练行政管理人员时,都将《三国

演义》列为必读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