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宽娶妻赵秀锦,徐沟赵家堡村人,太原光华女中毕业。志宽在抗战期间病死于成都,留有一男一女,男名树楹,女名树榕,阎锡山极为钟爱,视如掌上明珠,闲暇时,常常让孩子们依偎在左右,对他们的作文、描仿亲自批改。树楹少亡,后来树榕住在美国,入了基督教,其母赵秀锦死于美国。
阎锡山的三儿子志信,字实斋,早夭。四儿子志敏,字功甫。五儿子志惠,字怀之。两人小时候在河边村居住时,阎锡山在“上将军府”南房设立书房,请女教师曹雅仪教育二人。志敏体态较胖,爱好无线电。抗战胜利后,娶妻裴彬。阎志敏夫妇现居美国。其子大有,住在纽约,为法学硕士。志惠身材精干,阎锡山很想让他学习军事,曾与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校长关征说妥,让他入军校学习。旋因太原被围困,辍学随家到了上海。后至台湾,现亦在美国。志惠夫妇有一子一女。
徐兰森粗通文墨,抗战时期任“战时儿童保育会山西分会”理事长等职。她与阎锡山的感情极为密切。1948年2月9日,徐兰森在太原病故,终年49岁。徐死后,阎锡山曾在太原坝陵桥的东花园里,举行了隆重的祭仪,后葬于太原享堂村。阎对徐的去世十分悲痛,亲书挽联,寄托哀思。上联是:上有老,下有小,责任未尽身先逝;下联是:左无从,右无和,余缘未尽影空留。
当时太原各报都曾刊载。
阎锡山的叔父叫阎书典,字慎五,乳名长红,性较粗暴。从小没有参加过田间劳动,在崞县宏道镇(今属定襄县)当过店员。和他兄长分家以后,他的土地仍由佃户耕种。
阎书典先后娶过三位夫人:一为刘氏,无出;二为胡氏,生子锡墉,女慧梅、慧贞、慧静、慧芳;三为曲氏,生女慧卿,子锡圻、锡、锡垲,共生了四男五女九个孩子。大儿子锡墉,字崇甫,与阎锡山排行被称为阎二,娶太原大户曾姓之女为妻。他毕业于德国高等工业学校,回国后,担任国民政府铁道部专员和平绥铁路专员,还担任过国民政府行政院经济委员会委员,解放后去世。二儿子锡圻、字印封,人称“三先生”,北京朝阳大学肄业,娶宏道镇续汉之三女为妻。1935年曾与侯如楫在太原海子边为阎锡山组织“文山读书会”,笼络知识分子。锡圻于太原解放前去了上海,后移居台湾。其子志洪现为美国纽约新泽西州席顿大学教授,获图书馆学博士学位。
阎书典的三儿子锡,娶旅长徐岱毓之女为妻。四儿子锡垲,娶五台县张则俊之长女为妻,解放前被阎送至上海,转居台湾。锡圻、锡、锡垲,先后逝于台湾。
阎书典的大女儿慧梅婚后早亡。二女儿慧贞,嫁定襄蒋村胡作祯为妻,抗战前后,曾任山西女子职业工厂和军装厂厂长。三女儿慧静,嫁定襄县青石村薄以众为妻,曾与薄一同留学法国,后来死在国外。四女儿慧芳为薄续弦。薄以众留学回国后,任天津造币厂监督。中原大战阎锡山失败离开太原到天津后,曾秘密住在薄以众的家里,然后去了大连。解放后,薄以众在大学任教,后病死于天津寓所。五女儿慧卿,乳名五鲜,即为阎锡山料理生活的“五姑娘”。
“五姑娘”生于1910年,比阎锡山小27岁。
阎锡山担任都督后,在河边村办起育英女子学校时,她才在十二三岁上念了三五年小学。后在太原入教会女子学校学习。所以,她基本上是个家庭妇女。在阎公馆内,卫士、仆役等人称她为“五姑娘”。这样,“五姑娘”就代替了她的名字,而被人称呼。
五姑娘先嫁给河边曲佩环,曲为留日学生,曾在榆次晋华纺织厂当经理,病逝后,五姑娘又嫁给崞县北社村(今定襄县北社村)的梁武。
梁武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后来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他是清末民初山西君主立宪派代表人物、山西省咨议局议长梁善济的孙子。1936年,梁武辍学回国,在天津阎锡山住宅里,与五姑娘结婚。梁曾和朋友公开说,他与五姑娘是“政治夫妻”,他和五姑娘结婚,是为了找靠山,有所作为。抗战胜利后,梁武任山西省政府社会处处长兼任接收敌伪产业委员会委员。此后,阎锡山又派梁武常驻上海,为阎从事政治经济活动,由于他长期住在外地,乃在北京和上海另筑香巢。解放前夕,梁到了台湾的高雄。解放后梁武到了日本,又积极从事爱国活动,1975年曾回大陆参观。要求逝世后把骨灰安放祖国。1981年6月根据他的遗愿,将其骨灰安放在北京万安公墓。五姑娘在抗战胜利后,则住在太原,照料阎锡山的生活。
五姑娘善于察言观色,阎锡山喜欢听的,她就多说,不喜欢听的,她就绝对不说。阎高兴时,她就讲些笑话,为阎开心;阎愁闷时,她就讲些家乡的风土人情,为阎解闷,她对阎的生活起居,安排得极为周到细致,衣服、被褥该洗该换,该多穿少穿,该穿什么,她都安排得合乎阎的心意。为了调节饮食,除经常的主副食外,她还让厨房做家乡的饭菜等。所以,阎觉得五姑娘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比谁都合适。抗战胜利后,如夫人徐兰森因心脏病猝发,突然去世,五姑娘于是更加细心地照料阎锡山的生活。
由于上述原因,五姑娘从抗战开始,曾先后担任过“战时儿童保育会山西分会”主任、“山西女子助产学校”校长、“太原慈惠医院”院长、国民党“国大”代表和同志会妇工委主任等职。对于这些工作,她一般不参与活动,必须参加时,就由秘书先拟出讲稿,她在会上宣读,实际上只是一些挂名职务。她很少与人往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型妇女,不是政治上的活跃人物,更不是主宰山西政治的权威。
1949年3月29日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借口代总统李宗仁电请他到南京“共商国是”,离开太原。临走时,其部下分析,阎这次离开太原,如不再回来,必然要带五姑娘一起走,想不到临走时,阎却对五姑娘说:“我走不了几天,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十来天就回来,你不要去了。”五姑娘信以为真,便留在太原。其实,阎锡山却是留下她来安定人心的。阎锡山到南京后,五姑娘同梁化之住在太原绥靖公署钟楼下面具有防空设备的居室里。1949年4月24日凌晨,解放军入城,梁化之与五姑娘服毒后,卫士遵遗命将二人尸体浇汽油焚烧。五姑娘阎慧卿死时年仅39岁。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阎氏家族就这样走过了它的繁盛时期。近几年来,阎氏的一些后裔们陆续回到祖国和家乡探亲访友、联络感情,受到了家乡有关单位的热情款待和欢迎。
(第二节)阎府的主要建筑
阎锡山故居坐落在河边镇的文昌堡。
河边镇原属五台县管辖,1941年划归定襄,东靠文山,西傍滹沱河。有1000多户人家,顺着山势居住,高高低低形成18个堡子,南北长二三公里。文昌堡就是这18个堡子的其中之一,位于镇东南,是全村地形最高的地方,从下望去,犹如贴在半空里。阎锡山就出生在这个堡子里。
文昌堡共有两层,外面一层叫大堡,里面一层叫二堡,大堡实际上是二堡的外围堡寨。二堡的堡墙很厚,沿堡墙有一道很深的堡壕。由大堡进二堡,只有一道可容两人并行的狭窄石头堡阎府的主二要建筑门,通过堡门里面3米多长的石碹门洞,才能进入巷内。民国以前,二堡里面一共住着十八九户人家,阎锡山的父亲和叔父就住在里面紧靠东北角的一所院子里。
阎家的老院只有八九间小平房,分给了阎锡山的叔父阎书典。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后,便将他祖传的二堡马棚院加以扩建,建成一座精巧的宅院,砖碹门额上刻“都督府”三字,作为他的“府第”。
之后,又陆续修建了同武将军府、得一楼、南都督府、新南院、穿心院、二老太爷府、五姑娘阁楼、红楼以及东花园、西花园等。
现按旅游线路,对其主要建筑作一介绍:
一、东花园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阎锡山失败后,转避大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阎通过众人的多方周旋与蒋和好。1932年阎担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大权。在此期间,阎锡山在河边开始修建东西花园。所谓东西花园,实际是阎的府第,两府东西相对。东花园宽阔而壮观的大门为古牌楼式,两旁有砖砌的八字照壁,门头上悬挂着刻有“文沱草庐”四个大金字的牌匾。街门坐东向西,门前有高大而壮观的青砖照壁。东花园的建筑,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形式。
“五脊六兽排山瓦,挑檐插飞挂铁马”;“立栏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每个建筑上都装饰着各种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有琴棋书画、富贵牡丹、福寿图案等等。东花园为一进三院,一进门是东花园一院。院子颇宽阔,地面是鹅卵石和青砖砌成的几何图案。院中有一块影壁,上面写“博爱”两个字。1911年阎锡山响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太原起义成功,被推举为山西都督。1912年孙中山到太原慰问革命人士时,为阎写了这两个字。这个院子当年是阎的副官和卫兵居住、办公的地方,正房归仁堂为副官所住,南房为卫兵所住。院子的东北角有一个喷水池,它全部由青石雕砌而成,直径为3米多。自来水通过当中这根高达4米的盘龙石柱,让顶部一只惟妙惟肖的小石猴尿出来,与当年建在院中的另一座喷水池相映成趣。可惜这些精美的石雕在“****”中遭到了破坏。
通过一院东厅中间的过道是二院。二院比一院面积小,但建筑上豪华、庄重,为典型的晚清宫殿式建筑式样。东大厅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屋内是阎氏家族议事、接待宾客、举行宴会的殿堂。殿堂座基高出平地近两米,一律青岩须弥束腰式,台阶、垂带、柱、础皆精雕细刻。
1934年12月17日,阎的父亲阎书堂病逝,灵堂就设在这里。整整一个月的祭奠活动,满院金人银马,雪山素海,终日香火缭绕,笙管齐鸣,十分的排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代表,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代表、军政部部长何应钦都来此致祭尽哀。
正厅左右均有出檐抱厦通往后院。北厅建筑设计奇特,内设两门,为阎父母居住。居室后面有两个地道口,可通地下室。在二院南窑墙壁上,我们看到有许多言论石刻。在阎府的东西花园的石砌墙壁上,也镶嵌着有16幅石刻,上面雕刻阎锡山治国、治家、平天下以及做人、处事、交友、持家的族训族规。清一色颜体楷书,字迹浑厚圆实,给人一种力的感觉。这些石刻内容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性,给阎府增添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阎锡山把这些族训族规不但全部写在《阎氏家族自治规章》里,还把它刻在青石上,既勉励自己,又教育别人,真可谓用心良苦。
这些石刻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原来,在“**********”期间,举国上下到处书写毛主席语录,阎府也不例外,并且是最应该接受教育的地方。
于是当地老百姓便在这些石刻表面上涂抹了一层泥巴,上面题写了毛主席语录,便谁也不敢乱动,直到河边民俗馆成立才把上面的泥巴层层清理掉。当地百姓无意中保存了这些石刻。现在,很多游人对这些家训石刻十分感兴趣,总要在下面驻足良久,揣测品味其中的内涵。
通过二院东大厅右侧的雕花垂柱小门楼即可进入三院。三院比前两个院小得多,但建筑形制、工料雕琢却都十分考究。正厅名为“当仁堂”,是阎锡山接待贵宾的地方。“当仁堂”三字大概是取意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吾当当仁不让”吧。
“当仁堂”后面有一个隐秘的偏僻小院,是阎锡山居住与办公的地方。阎书堂病逝后,阎曾在这里持续住了一个多月。这个偏僻小院,南北相距仅3米余,有8间正房、6间南房、2间东房、2间西房。正房紧靠西头的4间,里外相通,是阎锡山的卧室与办公室。东房是一座小巧的二楼,楼上为哨所,设哨警戒。西房内设地道口,沿台阶而下可进入地下室。如有人求见,阎通过小院西南角的回廊,即转到三院正厅“当仁堂”会客。
据说,阎锡山从外面回来一般不走正门。在小院的正房的后面有一个车道,他通过车道直接进入小院,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整个阎家大院,真是四通八达,天上地下,到处都有可通之路。真不知道当年阎锡山修建这座府第时,是出于建筑需要,还是出于行走方便或是防身应变之需?
二、都督府与得一楼为了把东花园和文昌堡旧居连通,阎锡山专门修了地下通道。地道青石碹成,高可入身。入口石门上蝙蝠翻飞,祥云朵朵,上刻“行得通”三字。入门后拐弯抹角,徐徐上升,遂达“得一楼”。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阎锡山投靠袁世凯。1915年,袁世凯称帝,封他为一等侯爵。阎锡山为了感恩戴德,就新建了这座小巧玲珑的四角小红楼,取名“得一楼”。这座楼共三层,飞檐凌空,青瓦红壁。登楼俯视,全村尽收眼底。当年为老太爷饮酒喝茶之处。它与都督府连在一起,以石碹地道与东花园二院相通,更给都督府增添了风采,显得幽静而神秘。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后,便将他祖传的二堡马棚院扩建成一座精巧的宅院,砖碹门额上刻“都督府”三个字。
都督府是一个精巧的具有哥特式风格的二进四合院。东厅五间,供奉祖宗牌位,其余房间都可以住人。从规模上看,它比当地富裕人家的宅院大、有气派,特别是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府门上方、前后院过道及东厅顶部,均为罗马教堂式的尖顶前脸,墙壁上雕刻着许多既有当地传统风格,又有异国情调的人物、动物、花卉、绶带、钟表等图案,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建筑风格。前后两院,外院有街门,里院也有街门。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和继母陈秀卿就常年住在都督府的后院,村里人便把都督府叫做“老太爷府”。都督府前院正房里住着阎锡山的元配徐竹青。
在前院的西南拐角处,有一座尘封多年的小门楼,当年就是从这里迎进了一位最“尊贵”的客人,中华民国第一号人物——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纵观中华民国史,蒋阎之间向来面和心不和。1930年中原大战,二人彻底翻脸,斗了个你死我活,最终以阎冯惨败收场。阎锡山无奈告别山西,辗转逃往大连避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火烧眉毛,对阎锡山难以顾及。后经汪精卫宋美龄等人从中说合,******不计前嫌,于1932年让阎锡山当了个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就在阎锡山惊魂未定、主任位子还没坐热之际,******从南京来到太原,听说阎老太爷卧病在床,他为了拉拢一向与他不和的阎锡山,竟然提出要到阎府拜访。是凶是吉,确实让阎锡山犯了踌躇。他心中没底了,让赵戴文婉言辞谢,谁知******主意已定,决不更改。阎锡山没办法,只能是黄土垫道、清水洒街,准备迎接******。